免费下载!
[!--downpath--]中考中经常出现的数学模型中,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含弹簧的关节体、传送带模型在中考中非常重要,而与弹簧相关的数学试卷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中考的提出者常常以弹簧为载体来设计各种试卷。 这类试题涉及静力学问题、动力学问题、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问题、振动问题、泛函问题等,几乎贯穿了整个热学知识体系。
对于弹簧来说,从受力的角度来看,弹簧上的弹力是变力;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弹簧是一种能量储存装置。 。
1.静力学中的弹簧问题
(1)胡克定律:F=kx,ΔF=k·Δx。
(2)对弹簧秤两端施加不同的拉力(沿轴向),弹簧秤的示值必须等于吊钩上的拉力。
●例4 如图9-12A所示,两个铁块A、B的质量分别为m1、m2,两个轻弹簧的刚度系数分别为k1、k2。 两个弹簧分别连接A、B。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现在将铁块A轻轻向下提起,直至下方弹簧对地面的压力恰好为零,在此过程中A、B的重力势能减小()
【分析】以A、B以及它们之间的弹簧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那么当下弹簧对地面的压力为零时,将A抬起的力F正好为:
F=(m1+m2)g
假设在此过程中前部和底部弹簧分别伸长x1和x2,如图9-12B所示,由胡克定律得到:
因此,A和B的约简重力势能为:
.
【答案】D
【点评】①计算内弹簧的伸长率时,很多同学会先估计原始压缩,再估计后来的伸长,然后将两者相乘,但不如前面分析中直接用Δx=ΔF/估计 k 更快更方便。
②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重力势能的减少并不等于向下的力所做的功
.
2.弹簧动力学问题
(1)瞬时加速度问题(与光绳、光杆不同):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物体,变形不会突然变化,弹力也不会突然变化。
(2)如图9-13所示,当A、B被压下,去除外力后,当弹簧恢复到原来的长度时,B、A开始分离。
图9-13
●例5:弹簧秤秤盘的质量为m1=1.5kg,秤盘内放置质量为m2=10.5kg的物体P。 弹簧的质量不计算,其刚度系数k=800N/m。 整个系统处于静态状态,如图9-14所示。
现在对 P 施加垂直向下的力 F,使 P 从静止状态开始以匀加速直线向下运动。 已知F在前0.2s内变化,0.2s后保持恒定。 求F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取g=10m/s2)
【分析】弹簧初始时刻的压缩量为:
x0=((m1+m2)g/k=0.15m
当秤盘提升高度为x时,P与秤盘分离,分离时间为:
从题意来看,对于P在0~0.2s内的运动:
1/2)at2=x
解:x=0.12m,a=6m/s2
因此,在平衡位置,拉力有最小值Fmin=(m1+m2)a=72N
分离瞬间,拉力达到最大值Fmax=m2g+m2a=168N。
[答案]
【点评】对于本例描述的化学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分离瞬间m1和m2之间的弹力减为零,以及弹簧弹力形成的加速度下一时刻秤盘的重力将大于a,因此秤盘与重物分离。
3.与动量和能量有关的弹簧问题
与动量、能量有关的弹簧题在高中试卷中频繁出现,且常以估算题的形式出现。 以下两个推论的应用在分析过程中非常重要:
(1)当弹簧压缩和伸长的变形量相同时物理弹簧弹力公式,弹簧的弹性势能相等;
(2)当弹簧连接两个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弹簧原始长度时两个物体的相对速度最大,弹簧变形时两个物体的相对速度相等是最大的。
●例6 如图9-15所示,用轻弹簧连接质量为m=1kg的物体A、B,固定在空中,弹簧处于原长度状态,求A距物体的高度。地面为h1=0.90 m。 同时释放两个木块,A与地面碰撞后速度立即为零,因为B压缩弹簧后会下降,这样A就可以离开地面(但不能继续上升)。 若将B块换成质量为2m的C块(图中未示出),仍与A固定在空中,且弹簧处于原来的长度,则从A的高度h2释放到同时着地,C被压缩,弹簧落下后,A刚好离开地面。 给定弹簧刚度系数k=100N/m,求h2的大小。
【分析】假设当A块落地时,B块的速度为v1,则:
假设A刚离开地面时,弹簧的变形量为x,对于A块:
毫克=kx
从A落地到A刚刚离开地面的过程中,对于A、B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则:
1/2·mv12=mgx+ΔEp
改为C后,设A落地时C的速度为v2,则:
1/2·=2mgh2
从A落地到A刚刚离开地面的过程中,A、C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则:
联立解:h2=0.5m。
【答】0.5m
【点评】由于中学数学并不要求弹性势能的表达,因此中考几次考弹簧问题时必须使用上述推论“①”。
●例7、用轻弹簧连接的两个质量为2kg的木块A、B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以v=6m/s的速度移动。 弹簧处于原来的长度,质量为4kg的C块处于静止状态。 正面,如图9-16A所示,B和C碰撞后,两者粘在一起并移动,则在后续的移动中:
(1) 当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时,物体A的速度是多少?
(2) 弹簧的弹性势能的最大值是多少?
(3) A 的速度方向是否有可能向左? 为什么?
【分析】(1)当A、B、C速度相等时(设为vA′),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因为A、B、C组成的系统的动量是守恒的,则:
(mA+mB)v=(mA+mB+mC)vA'
解决方案必须:
(2) 当B和C碰撞时,B和C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设B、C碰撞后的速度为v′,则:
mBv=(mB+mC)v'
解:v'=
当A的速率为vA′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其值为Ep,根据能量守恒原理:
.
(3)方法1A不能向左移动。
根据系统动量守恒:(mA+mB)v=mAvA+(mB+mC)vB
让A向左走,则vA<0,vB>4m/s
那么B和C碰撞后,A、B、C的动能之和为:
事实上,系统的机械能为: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E′>E是不可能的,所以A不能向左移动。
模态2 B、C碰撞后系统的运动可以看作是整体向右匀速运动与A、B、C相对振动的合成(即相当于相对振动)车厢中的两个物体以匀速运动)
由(1)可知整体匀速运动的速度v0=vA'=3m/s
以匀速运动v0=3m/s的物体为参考系,可以看出,当弹簧处于原始长度时,A、B、C的相对振动速度分别最大:
vAO=v-v0=3m/s
vBO=|v′-v0|=1m/s
由此,我们可以画出A、B、C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9-16B所示,因此A没有向左移动的时刻。
【答案】(1)3m/s(2)12J(3)不可能,原因省略
【点评】①需要清晰地想象和理解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相当于以3m/s等速运行的车厢中A、B、C相对于某一点的简谐振动弹簧上最大振动速度分别为3m/s、1m/s。
②当弹簧受压恢复到原来长度时,A最有可能向左移动,但此时A的速度为零。
●例8 在探究某笔的弹跳问题时,将笔分为三个部分:轻弹簧、内芯、外壳。 内核和外壳的质量分别为m和4m。 笔的弹跳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①将笔直立放在水平硬桌上,向下压外壳,使其上端接触桌面(如图9-17A所示);
②从静止状态释放,当壳体从台面左端垂直上升到高度h1时,与静止内芯碰撞(如图9-17B所示);
③接触后,内核和外壳以共同的速度一起上升,直至外壳上端距桌面最大高度h2(如图9-17C所示)。
假设内芯与外壳之间的冲击力远小于笔的重力,忽略摩擦力和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求:
(1) 壳与内核碰撞后的关节速度。
(2)从弹壳离开台面到碰撞前一刻弹簧所做的功。
(3)从表壳上端离开桌面到上升到h2时笔所损失的机械能。
【分析】设v1为壳层上升到h1时的速度,壳层与内核碰撞后的共同速度为v2。
(1) 对于壳层和内核,从撞击后达到共同速度到上升到h2物理弹簧弹力公式,动能定律给出:
解决方案必须:
.
(2) 壳层与内核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即:
4mv1=(4m+m)v2
将 v2 代入:
(3) 由于壳层与内核达到共同速度后上升到高度 h2 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因此仅在壳层与内核碰撞时发生能量损失,损失的能量
将v1和v2代入得到:E损失=5/4mg(h2-h1)。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