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
[!--downpath--]作业内容
教材分析:
“弹性”是人教版数学选修1第3章第2节的教学内容。 在本节中,您将了解弹力形成的条件以及弹力方向的确定方法,为后面分析物体受力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弹性的概念,知道弹性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2、知道绳子的压力、支撑力、拉力都是弹力,能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3.了解变形的概念,了解显示微小变形的放大方法。
4.能够解释胡克定律的内容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例子,初步接触“放大法”
2.实验探究法
3.图像处理数据
(3)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和针对中学生的实验,通过探索弹性与变形的关系以及数据的准确记录,培养中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和精神。
教学重点:弹力形成的条件和弹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1.弹性方向的确定2.胡克定律的实验探索。
教学方法:教案、实验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引文:
讲义上展示了几张图片,如运动场上拉弓的马术、撑杆冲刺、用手压弹簧等,让中学生观察,共同点是形状变化,然后领先到变形。
新课程:那么什么是变形?
二、新课教学 1、变形定义:
变形分类:
演示实验一:比较两个弹簧的变形情况(一个可以恢复原状,另一个不能恢复原状))
(1)弹性变形:物体变形后能恢复原状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⑵塑性变形:物体变形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
弹性极限:变形超过一定的极限,物体的形状就不能完全恢复。 这个极限称为弹性极限。
演示实验2:演示手压桌子时的小变形(将平面镜放在桌子上,将激光笔放在铁架上,观察桌子随平面上光斑的变化而产生的小变形带激光笔的镜子)
演示实验3:观察放置在向上弯曲的厚板尺上的硬币,当外力撤去恢复形变时,硬币被弹起很高。 成形力的作用 形成的原因:
二、弹性形成条件:
1. 直接接触
2、弹性变形
3.在弹性限度内
3、弹性三要素:
一、功能点:
2.方向:
演示实验 4:
演示水球放在桌子上时,观察变形方向,判断压力方向
演示实验5:将铁块放在海绵上,观察变形方向,判断支撑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6:弹簧和细线变形演示弹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
拉力方向感应判断:
⑴压力方向:
⑵支撑力方向:
⑶拉动方向:
实际上,弹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变形的方向相反
3.尺寸:
【实验研究】
心得:用手拉动弹簧上端时,拉力减小时弹簧的伸长率如何变化?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弹性力 F 和变形 X 之间有什么关系?
推测假设: 设计方案: 问题:如何测量弹力? 如何测量变形?
填写下表结合教案检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钩码数、弹力F(N)变形量X(cm)
在方格纸上选择坐标轴和合适的刻度,画点画线观察图像特征。 总结弹力F与变形X有什么关系?各组进行实验报告交流
四、胡克定律内容:
表达:
K的含义及单位:
【概括】
【为了训练】:
1、关于弹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压力的方向始终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压物体
B.支撑力的方向始终垂直于支撑面并指向被支撑物体
C.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方向不得沿绳子的方向
D.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子,并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2、有自然宽度15cm的光泉。 底部挂0.5kg重物后,宽度变为18cm。 求弹簧的刚度系数。
【版式设计】
1、弹性的定义:
二、弹性形成条件:
3. 弹性三要素: 1. 作用点: 2. 方向: 压力: 支撑力: 拉力:
3 种尺寸:
再次备课
课后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课前发布的预习教案弹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中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被骗的地方。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实验、小组合作探索实验、教学计划等方式让中学生感受到弹性的存在,从而描述弹性形成的条件和弹性的三要素。
本课课时40分钟,其中情境推导、演示实验20分钟,知识总结10分钟,中学生实验7分钟左右,其他环节5分钟完成教学内容,但有点鲁莽了。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继续研究本课,力求使设计更科学,更有利于中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