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
[!--downpath--]摘要:微课作为传统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改变了往年的课堂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内容,有效促进了中学生的学习和班主任的教学。 近年来,微课也被超越。 它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实验作为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化具体为具体。 对于中学生体验化学概念、掌握规律、提高探究能力、培养数学学习兴趣非常有帮助。 促进作用。 本文从叙事研究的角度出发,尝试将传统课堂的化学实验转变为以微视频为主要授课方式的微课,体现影子教学真正意义上解放班主任的良好意愿,探索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在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反思和优化改进。
关键词:微课; 化学实验教学; 教育叙事研究
1. 提出问题
影子教学是蔡敏君、李豆豆等人在《现代教育技术》杂志上发表的《“影子教学”应用于微课的设计与实现——以八年级数学教学为例》一文中提出的。 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利用班主任的“影子”进行教学,这里的“影子”主要是指班主任的教学视频。 借助“影子”进行教学时,班主任不再单纯依靠黑板、粉笔、课本或PPT等工具在讲台上进行口头陈述、演示和讲解,而是依靠播放教学内容的视频来进行教学。进行教学,使自己从教学中解放出来。 坠落。 这时,班主任和中学生处于同一视角,作为学习者,向中学生解释问题。 在整个过程中,班主任从讲师变成了中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影子教学”的理念启发我们通过提前录制的实验视频来协助班主任进行教学。 为了保证视频的趣味性和良好的应用效果,我们不断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直到微课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罗刚怀强调,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渗透到各个学科,被班主任和中学生广泛运用来教与学。 [1] 可见,微课在教学中的运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我们尝试用微课扮演班主任的“影子”,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微课的讲解和演示功能,从而代替班主任的现场讲解。 和演示,更好地填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缺陷,将班主任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机会走下讲台,关注中学生的课堂学习反应和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对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开展一定的教育,更好地支持和服务中学生的学习。 因此,本研究的主题确定——探讨基于“影子教学”理念的中学数学实验微课的应用效果。
当前教育研究已经发生范式转变,主张研究自然情境中个体或群体教师的生活世界,提供对教育故事和意义建构的“解释性理解”。 [2]教育叙事研究以故事的表达方式进行,有力地促进了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本文从叙事研究的角度出发,立足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探讨基于“影子教学”理念的微课设计及其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经过实地考察,笔者选择与西安市某小学高级班主任L老师合作。 该班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较高。 她同时为四个八年级班级教授数学课。 我们确定练习时间从八年级学习期开始。 。 教育叙事研究需要植根于教育生活。 为了防止研究者和叙述者分离,在研究过程中,笔者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力求做到真实记录和深入理解。
2、微课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记录
(一)实验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微课的开发是系统性的,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环节:合理选题——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编写视频字幕——拓展其他资源。 [3] 这些联系紧密相连。 受这一模式的启发,我们确定了以下微课的设计和制作流程:
1、选择实验内容
明确教学需求,选择必要的、真正能辅助教学的实验。 化学实验可分为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操作性实验、论证性实验等。探究式实验是指实验者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分析、研究,进而确定实验推论的认知活动。 ,从而产生科学概念。 验证性实验是指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产生一定的认识或假设后,为验证其是否正确而设计的实验。 由于缺乏经验,我们暂定进行“探索影响压力疗效的诱因”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 后者是探究型实验,前者是验证型实验,旨在说明不同类型实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两个实验在课堂教学中都存在一定的操作局限性。 后者看似实验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而且海绵垫的细微变形也不容易被教室后座的中学生察觉。 前者需要复杂的实验设备,如弹簧测力计、石头、细线、小烧瓶、溢流杯等,以及难以控制的水。 操作失误很容易影响上课进度,而且溢流杯和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很难控制。 不容易被全体中学生仔细观看,严重影响了实验的真实疗效。 上述缺点借助微课辅助教学可以得到更好的预防。 两个实验在教学章节上比较接近。 通过观察后者的效果,方便在使用前者之前及时优化。 当时L老师提到教学进度刚刚好。 我们即将进入关于压力下教学的章节,所以让我们趁热打铁,尽早将我们的见解付诸实践。
2.教学设计
实验微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实验过程、现象、方法、目的和推理进行。 实验微课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实验微课在实际制作中分配给各个环节的时间是不同的,应以实际情况为准。 上述时间分配接近于作者多次实验中每个环节所需的平均时间。 值,但微课的总时长应为5-8分钟。
3.确定微课的制作方式
微课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反映班主任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4]制作方式大约有三种,分别是录屏软件、课堂录制、软件合成。 [5] L老师的学科背景是化学,制作微课的能力有限。 上述三种制作方法中,软件合成法最为复杂。 录屏软件方式主要是录制事先准备好的讲义,并添加讲解的方式制作微课,用这种方式制作化学实验微课似乎不太合适。 事实上,网络上的微课资源非常多,但化学实验微课可用资源匮乏,而中学生通常对老师有一种非同寻常的好感。 如果在课堂上播放L老师做的实验,可以拉近中学生的距离。 同时拉近了班主任与实验真实性之间的距离。 因此,我们最终商定了一种实录的制作方式,即前期在实验室录制实验过程,然后通过“会声会影”等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剪辑,最终制作出一段5-8分钟的实验片段。微讲座。 。
4. 射击实验
化学实验可以培养中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6]基于实验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实验录音要求高质量,以保证后期使用的效果。 这里我们以“探究影响压力功效的原因”为例。 笔者和L老师约定在中学数学实验室录制。 L老师提前充分练习了实验,作者也熟悉了实验的关键内容,以达到记录的效率。 在拍摄实验之前,笔者和L老师合作准备了所有的实验设备。 满足拍摄条件后,严格按照教学设计开始实验录制。 录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 例如,L老师无法适应需要她独自解释的情况。 鉴于此,笔者主动与他沟通,建议他不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努力在课堂上找到教学的感觉。 这个时候,语言叙事就需要更有凝聚力。 L老师从教多年,教学经验丰富。 她及时调整,很快就找到了状态。 第一次录制时,海绵垫的变形在摄像头图像后并不明显,所以L老师改变了权重质量,我们重新录制,直到对视频的帧率、声音和亮度感到满意为止。操作规范合理,讲解生动流畅,部分镜头可以特写后,最终被选为后期制作微课的素材。
5. 视频处理
由于L老师信息素养较高,在笔者的帮助下,她很快学会了使用“会声会影”剪辑视频。 高质量的微课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给人视觉上舒适的体验,促进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后期视频剪辑的疗效直接影响观众的体验。 在拍摄实验之前,我们就已经进行了严格的教学设计,并且在拍摄过程中进行了宽画质录制,后期剪辑更加方便。 我们只需要把多余的部分剪掉、拼接起来,用文字补充一些链接,比如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我们力求让每一个部分的开头、结尾以及实验设备、方法都生动有趣。 、步骤、目的等。在保证整个流程连续性的前提下,可以为每个环节设置不同的环节。 过渡效应。 与传统视频课程在拍摄方式、制作方式、表现形式等方面相比,微课呈现出丰富化、简洁化、个性化的特点。 [7]在恪守实验主题的基础上,我们力求微课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中学生一目了然,防止浮夸的追求方法而忽略内容。 最后我们合作完成了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的微课。 多元素融合的实验性微课。 同样,我们还完成了“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微课制作。
(2)应用实验微课
微课的制作应该更多地服务于教学。 [8] 首先,以八年级“压力”班级的“探索影响压力效果的激励因素”实验为例。 浮力是人们生活和生产中常用的概念。 属于本章教学内容的要点。 中学生在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时经常使用它。 为此,有必要为前面章节的内容打好基础,比如液体浮力的学习和浮力知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化学实验是数学教学中检验数学概念和规律的最终标准。 [9]我们将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情境,尝试从三个层面探索班主任的真正解放。
1.在课堂上代替班主任授课
我们首先随机选择八年级(4)班作为练习对象。 L老师课前从来没有提过实验微课,一如往常地开始了新课:
(1) 创设情景并提出问题
L老师带着中学生简单准备了旧知识,然后开始了“压力”课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他主张从现实生活转向数学教学。 首先,他以图片的形式向中学生展示了一些生活现象,比如:一个儿子站在雪地里,四肢陷在雪里; 一个成年人在雪橇的帮助下站在雪中,但雪不深; 等等。
L老师用化学语言描述了上述现象,并要求中学生找出两张图片中包含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导中学生思考这种现象的优点和缺点。 压力已经形成了疗效,区别在于力量的大小、受力的面积以及压力的疗效。
(二)展示微课,解放班主任
接续上文,L老师继续引导中学生思考哪些诱因会影响压力的效果。 中学生回答:压力和受力面积。 L老师:“那么,朋友们的猜测对吗?我们用实验来看看吧,明天我们换一种新的实验方法。” L老师还没说完,就开始播放实验微课。 屏幕上,当中学生们发现视频中的操作者竟然是他们的老师时,他们更加兴奋了,完全被带入了实验之中。 就连坐在班级最后排、上课经常打瞌睡的X朋友也对学习非常有兴趣。 涌。 L老师拿着电子教鞭走下讲台,控制着实验的进展。 看着中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眼神,他的身上流露出满意的笑容。 介绍完实验设备后,L老师暂停了视频,问道:在研究压力对其中一种诱因的影响时,应该采用哪种实验方法? 有的中学生回答:控制变量法。 这时二力平衡课件制作所需素材,L老师沉默了,继续播放视频,屏幕上显示“控制变量法”。 笔者观察到,刚刚回答正确的中学生露出自信的笑容,而回答错误的中学生则认真地将实验方法记录在书本上。 随后,L老师再次暂停了视频的播放,并引导中学生对几个实验进行比较和思考。 中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 随后L老师继续播放视频,要求大家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做好实验现象的记录。 为了规范中学生的记录,L老师给出了微课中记录的样例,帮助中学生有方向地进行实验和总结。 这样,微课中的每个环节都有班主任的指导,也有中学生思考的时间。 街区内,中学生特别关注视频显示的特写镜头,对比结果非常显眼。 在整个过程中,班主任不仅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且扮演学习者的角色。 最后,中学生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得出实验的推论。 后来,L老师总结了压力的作用和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的关系,从而引出了本课中的重要概念——压力。
(三)突出重点二力平衡课件制作所需素材,传授新知识
L老师从生活现象入手,先引导中学生进行推测,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帮助中学生理解压力的概念,掌握相应的实验方法。 实验微课的展示在这堂课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除了对教程中展示的化学现象进行有力的解释外,还为这堂课的重点学习做了铺垫,使原本非常具体的概念显得具体可感,迸发出中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随即,L老师采用启发、归纳的教学方法,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
2.同班重复使用
进行第一种应用方法,L老师在展示八年级(2)班的实验微课【整体学习水平高于(4)班】后发现,有些中学生对一些细节不理解,在为了照顾到中学生的某些需求,L老师询问学生是否有必要重播微课。 大多数中学生都同意。 这证明我们的微课确实有趣、实用。 中学生对这些新资源充满期待。 ,无形中增加了它对知识的渴求。 考虑到中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良莠不齐,课堂上多次不受控制地播放微课势必影响教学进度,L老师将微课上传至教学资源供中学生根据需要自由下载学习的共享平台。 为中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捷的支持。
3.并行课堂使用
为了使微课更好地应用,笔者在开设后继续使用(1)、(3)班的微课。 考虑到(2)班上课时出现的问题,为了给中学生预习新课提供辅助资源,在(1)、(3)班学习新课之前,L老师复制了实验微课- 提前给两个班级上课。 化学课代表一个班,然后我们做了统计,出于对新事物的好奇出发,也是出于真正的学习需要,大部分中学生都抄了,学了。 在新班的教学过程中,实验微课的应用流程与(4)班基本相同,在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4.系列微课后期的运用
此后,我们在多个班级以同样的方式将“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应用到“浮力”课的教学中,并反复尝试和检验。 中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这些方法的实验学习。 我们遵循同样的模式,以微课的形式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比如“探究液体内部的浮力与什么诱因有关”、“托里拆利实验”、“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后期。 陆续投入使用。 通过以上应用,我们认识到平行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并不相同,但这些新颖的学习资源确实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在有趣的学习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班主任不需要重复操作实验,减轻了他们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中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微课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思考
(一)取得的成绩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中学生更好地学习
班主任由传统课堂上实验的操作者、讲师转变为中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和引导者,使班主任深入中学生的学习,拉近中学生之间的距离。中学生和班主任。 实验微课在方法上拓展了实验本身,为中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给中学生带来极大的新鲜感,提高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每一个中学生都处于课堂观看实验现象时学习资源可以平等共享。 如果中学生在课堂上对实验理解不够,可以通过联通终端设备再次观看和学习,有助于中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准备。
2、解放班主任的同时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
实验微课将班主任从反复操作实验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当他走下教室讲台时,他可以实时控制微课播放的进度,自由进入中学生群体,方便地推断中学生的学习情况。 做微课实验对班主任的专业知识和各种能力要求较高,微课为班主任在今后的教学中提供了反思的基础,使他们能够发现自己在“影子教学”中的优势和劣势。 整个过程间接促进班主任接受和学习新事物。 在更好巩固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有效辅助班主任的专业发展。
3、为了共享资源,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实验微课一旦制作完成,可以重复使用,节省了实验设备的成本和消耗。 微课制作形式多样,每个人的制作思路不同,因此可以促进班主任的个性化教学,充实微课资源库。 实验性微课具有流动性,可以放置在公共开放平台上,供教育工作者分享和学习。 微课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是教育信息化的体现。 只有重视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二)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尝试扩大实验微课的使用范围
本次实践中,实验微课主要应用于班主任的课堂教学或中学生的课后预习和备考。 我们设想实验微课可以应用在多媒体化学实验室中,让每个中学生在观看实验的同时也能观看实验。 跟进视频播放的操作进行实验,进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但就目前的硬件设备而言,大多数中学数学实验室都没有配备多媒体教学环境。 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建立。
2.注重提高中学生的主体性
由L老师作为操作者录制了一系列实验微课,大大减少了中学生近距离接触化学实验的机会。 为了给中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机会,我们计划在以后的实验中选择不同的中学生进行操作,一方面,这可以培养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中学生严谨缜密的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兴趣,真正调动了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追求班主任业务素质的提高
对于微课创作者来说,当务之急是统筹规划整体实验内容,努力实现微课的系列化、结构化、完整性,鼓励班主任组织专题微课。 [10]班主任应明确化学实验分类,探索利用不同类型的实验微课。 本次实践采用现场录制、剪辑的方式制作微课,后期可以尝试多种制作形式。 这就迫切需要班主任不断学习、更新个人知识结构。 潜心思考和研究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全面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信息素质。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疗效反思,可以得出一些推论和启示:首先,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微课在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传播和应用。 微课本身简洁、视觉冲击力强、渠道广泛、内容时效性强。 [11]班主任在满足自己利用微课进行参考和交流的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向中学生提供更具时效性的微课学习资源,让中学生可以随时不受限制地学习,任何地方,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 教学。 其次,微课建设需日臻完善。 微课程建设是一项艰巨而深远的工程,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 在建设过程中,对课程进行分类、细化。 在方便对课程进行分类和管理的同时,也能帮助学习者进行有目的、有条理、理性的学习。 三是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硬件设备建设。 只有为实验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如先进的实验室、齐全的实验设备,才能让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验学习; 中学只要为班主任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班主任能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他们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是重视微课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许多研究还停留在微课的理论研究层面,缺乏实际应用研究。 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探索微课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真正融合、深度融合。
五、结论
Can ' love for and help apply the to real life on the basis of and ? In view of the of , on how to make . With the of the " " , be in the form of micro and to . The role of the class have , more for the class 's . While the of the class , it truly the class and the of . This is a new model of . of in and als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to and the of micro- on in the same , and focus on .
参考:
[1] Luo . on the of head from the of "micro-, micro-, and micro-" [J]. Party and , 2012, (20): 47-49.
[2] Liu . on the and its [J]. , 2010, (1): 70-78.
[3 Hu , Zhan . The of the of the of High- "Micro " in and [J], China , 2012, (22): 66-67.
[4] Hu . Micro : A New Trend in the of [J]. Audio- , 2011, (10): 61-65.
[5] Cai , Li , Lu , et al. The and of " " to micro- - grade as an [J]. , 2015, (11): 32-38.
[6] Song , Zhang Ping, Xu Hairu. on and - from 's ring [J]. , 2010, 13(2): 25-27.
[7] Hu . of in the and of micro- in and [J]. in and , 2013, (4): 17.
[8] Wang Zhuli. Micro- not the old path of "in-class " - the of micro- [J]. of , 2014, (5): 34-40.
[9] Yan , Tian . to [M]. : Press, 2003.177-181.
[10] Hu , Huang , Li Min. Three of the of micro- in my and their [J]. , 2013, (4): 41.
[11] Ma , Li . -based and to new ways of and [J], of (Mid-term), 2012, (2): 61-65.
关于作者:
Li (1989—), , from , Hebei, is a 's in at , with a focus on and ;
Cai (1973-), male, from , , is a 's tutor and dean in at . His is and ;
Lu (1983-), , from , Hebei , is the head of the class at No. 88 in Xi'an;
Faye Wang (1992—), , from , Hebei , is a 's in at . Her is a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