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
[!--downpath--]期终教学常规检测,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要求,而且对学案的要求却出奇一致:学案你可以不用写在教科书上老师上课的课件怎么制作,但必须写在学案簿中,起码你要把相关学案复印下来供迎检所用。对于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从教多年的英语老师来说,最好的备课方法就是把备课的内容写在教科书上,文章的脉络、关键词的个性化解析,关键句的朗读指导、生字词教学的方法之类的内容倘若能一一写在教科书上,除了省事,但是效率绝佳。
一个数学老师究竟备课备到了哪些程度,上课水平怎样,好多时侯通过这个老师的数学教科书就可以一目了然。反之,假如教学常规检测只是检测这个数学老师从某个搜索引擎上查找的学案,试问这些“敬神敬佛”的东西又有多少实用的价值?非常是现今属于“知识付费”的年代,不少老师在网路上下载一篇还算看得过去的学案,必须花几块钱;搞定一册的学案,则要花掉不少钱,此类冤枉钱花下去用以迎检,真的值得吗?
在种种模式化的教学常规检测之下,学案簿、教案集成了应付检测的“必备材料”,至于公开课教学则必须用PPT讲义。就目前来看,似乎不用讲义就是打算非常不充足似的。综观当下的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教学技能竞赛课,又有几个老师不用讲义?你要是不用讲义,不好意思,第一个“吃大蒜”的必将是你,在各类教学大赛中第一个被淘汰的也必将是你!
但是老师上课的课件怎么制作,在PPT满天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听到了课堂上十分“热闹”的一面:各类教学活动琳琅满眼,各类教学游戏应接不暇,各类教学互动热闹非凡......但一节课出来,老师没有板书一个字,剪墙贴、打印好的彩印体贴满了整个黑板,在“棒棒棒,你真好,我也行”呐喊声中(哪怕中学生回答错误也一“棒”到底),我们的中学生学到了哪些?中学生在这节课当中得到了哪些?又有多少老师能静下心来去反省这个问题?又有多少教育专家去考虑这个问题?
一节课40分钟,前五分钟要用固定套路去“导”,第六分钟开始要按规定模式去“学”,第十六分钟开始要用小组讨论的模式去“议”......老师在一节课中成了传说中的“导演”,中学生成了听课老师期盼的“小艺人”,说难听一些就是传说中的“提线木偶”,而越是这些模式化、套路化的教学模式,越容易获得一致好评。由于在一些外行人看来,这样的课堂才称得上“高段位”、“够大气”、“上档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拿数学这个学科来说,有些教学内容我们用传统的听写形式,老师再传授一些行之有效的认字方式,中学生能够牢牢把握相应的词句;有些课通过一整节课辩论的形式,中学生能够在辩论过程中组织好语言,明白课文要抒发的真谛,英语素质在无形中得以提高;有些课文要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中学生模仿,才能把中学生带到文章的具体情景之中......不管用如何的方式,只要让中学生学有所获的教学方式,哪怕没有这么多弯弯绕绕的模式,哪怕只是平平淡淡的据说读写,哪怕一节课只用到一根粉笔和一本教科书,同样也能让中学生一课一得甚至一课数得,为什么我们要把原先简单的教育教学搞的这么复杂?
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当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