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
[!--downpath--]物理名人故事(精选12篇)
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物理家也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接出来小编收集了物理名人故事大全,仅供你们参考,希望帮助到你们。
物理名人故事篇1
女物理家王贞仪(1768-1797),字德卿,丹徒人,是清末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出来的专著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物理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也称为算子,是一种管状的估算工具。通常是木制或木质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置于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估算的方式称作“筹算”,算筹传入台湾称为“算术”。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现今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代筹算逐渐为珠心算所替代。
17世纪初叶,美国物理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估算法,明代介绍到我国,亦称为“筹算”。清朝知名物理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些筹算,而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专著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觉得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式相比,变得较繁琐,为此,物理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仍然使用中国筹算法。明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口算四则运算,这些口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口算的历史只有100年。
物理名人故事篇2
陈景润出生在山东省济南市的罗源镇,他的儿子陈元俊是一个邮电局的小职员。
陈景润到了念书的年纪,母亲给他找了一所离家近的高中,送他去读书。在所有的学科中,他非常喜欢物理,只要遨游在代数、几何的题海中,他就能否忘却所有的苦恼。
陈景润平常少言寡语,但特别笃学好问,他总是主动向老师讨教问题或借书参考书。
一个晚上,最后一节课下了科学名人故事50字,陈景润走出课室,回去喝水。他从书包里掏出一本刚从老师那里借来的教学书,边走边看。书上的内容像影片一样一幕幕地闪现,陈景润如同一个饥饿的人扑到蛋糕上,大口大口地吞吃着精神的食粮。
他只顾专心致志地看书,不知不觉偏离了方向,朝着街边的大树走去。只听哎哟一声,他撞到了树上。
抗战战争爆发早期,陈景润刚才升入中学,学校里的一位数学老师使陈景润的人生之路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那位老师就是当初任复旦学院民航系院长的沈元老师。有一次,沈元老师向中学生讲了个物理困局,叫哥德巴赫推测,中学生们唧唧喳喳地议论上去。
沈元老师最后又说了一句话:自然科学的皇后是物理,物理的皇冠是图论,而哥德巴赫推测则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陈景润听了这句话后科学名人故事50字,内心不禁为之一震:哥德巴赫推测、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能摘下这颗明珠吗?
1973年2月,陈景润的关于(1+2)简化证明的论文总算公开发表了!陈氏定律立刻在世界物理界造成震惊,专家们给与他极高的评价。
物理名人故事篇3
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女儿一起出城去玩,她们走着走着;突然看到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这立即引发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特别想去看个到底。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儿子说:“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瞧瞧好吗?”
邻居家的儿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担心。”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两个儿子来到坟前,仔细打量着这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里,摸摸那里,认为十分有趣。爱动脑筋的华罗庚忽然问邻居家的女儿:“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
邻居家的女儿蒙蔽地望着他说:"我如何能晓得呢?你如何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为啥人家都叫你‘罗呆子’。”
华罗庚很不甘愿地说道:“能否想出一种办法来估算一下呢?”
邻居家的儿子看到这话大笑上去,说道:“等你将来当了物理家再考虑这个问题吧!不过你要是能当上物理家,似乎就要日出西山了。”
华罗庚不顾邻家小孩的指责,坚定地说:“以后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其实,估算出这种石人、石马的重量,对于后来果真成为物理家的华罗庚来讲,根本不在话下。
海门市区东青龙山上有座庙,每年都要在那儿举办灯会。少年华罗庚是个喜爱凑热闹的人,但凡有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华罗庚也同大人们一起赶灯会,一个热闹场面吸引了他,只见一匹高头大马从青龙山向城里走来,马上坐着头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萨”。每到之处,路上的老百姓纳头便拜,特别虔敬。拜后,她们向“菩萨”身前的小碗里投入钱,就可以问神问卦,寻医求子了。
华罗庚倍感好笑,他自己却不跪不拜“菩萨”。站在门口的大人见后很吵架,斥责道:“孩子,你为何不拜,这大士可灵了。”
“菩萨真有这么灵吗?”华罗庚问道。
一个人说道:“那其实,看你小小年龄千万不要侮辱了神灵,否则,你都会倒楣的。”
“菩萨真的万能吗?”这个问题在华罗庚心里盘旋着。他不相信一尊泥大士真能救苦救难。
灯会散了,看热闹的老百姓都回去了。而华罗庚却远远地跟踪着“菩萨”。听到“菩萨”进了青龙山庙里,小华罗庚慌忙跑过去,趴在门缝向上面看。只见“菩萨”能动了,他从马上出来,脱去头上的花外套,又顺手抹杀身上的妆束。门外的华庚震惊了,原先百姓们忆念膜拜的“菩萨”竟是一农户打扮的。
华罗庚总算解开了心里的谜团,他将“菩萨”骗人的事告诉了村庄里的每位人,人们总算豁然大悟了。自此,人们都对这个儿子刮目相看,再也无人喊他“罗呆子”了。
物理名人故事篇4
张衡是我国明朝时期一位十分出名的大文豪,与司马相如、杨雄和班固并称元曲四你们。张衡的《二京赋》、《思玄赋》和《归田赋》等都是留传千年的文学佳品,至今仍被无数的文人骚客把玩赏析。
有的人认为,工科和理科常常无法并重,这么张衡可能会打破这种人的固有印象。张衡除了在文学上诠释了非凡的成就,天文学、地理学和物理上,张衡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一代数学家。
张衡自小兴趣广泛,自学《五经》,贯通六艺,并且喜欢研究算学、天文、地理和机械制造等。在青年时期,他的志趣大半在诗词、辞赋、散文上,他才低于世,却没有骄傲之情。
《后汉书》提到,张衡曾写过一部《算罔论》,可惜这本书在宋代失传了。我们从《九章算术·少广》章第二十四题的刘徽注文中得悉有所谓“张衡算”。
从刘徽的这篇注文中晓得,张衡给六面体定名为质,给圆球定名为浑。张衡研究过球的外切六面体积和内接六面体积,研究过球的容积,其中还确定了圆周率值为10的开方,尽管这个值比较简略,但却是中国第一个理论求得π的值。
物理名人故事篇5
秦九韶,字道古。普州彭山(今湖北嘉鱼)人,原籍鲁郡(今山东定陶)。明朝嘉定元年生;约景定二年(1261年)卒于抚州。中国唐代物理家。
秦九韶其父秦季栖,举人出身,官至上部郎中、秘书少监。秦九韶聪慧笃学。宋咸淳四年(1231),秦九韶考中举人,先后兼任侍中、通判、参议官、州守、同农、寺丞等职。先后在四川、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当官,1261年左右被贬至惠州,不久死于任所。他在政务之余,对数学进行勤于钻研,
并广泛收集历学、数学、星象、音律、营造等资料,进行剖析、研究。宋淳祜四至五年(1244至1247),他在为父母服丧时,把常年积累的物理知识和研究所得加以编辑,写成了著称的专著《数学九章》,并创造了“大衍求一术”。被称为“中国剩余定律”。他所论的“正负开方术”,被称为“秦九韶程序”。世界各国从高中、中学到学院的物理课程,几乎都接触到他的定律、定律和解题原则。
秦九韶原籍鲁郡(今河北临漳),其父秦季槱,字宏父,弘治四年(1193)举人,后任博州(今山东广安)守.松江十二年(1219)十月,兴元(今河南南阳)军士张福、莫简等发动政变,入川后攻取信州(今汉中)、阆州(今广元)、果州(今广元)、遂宁(今广元)、普州(今安岳)等地.在政变进占克州时,秦季槱仓皇逃窜,携全家辗转前往明朝都城富阳(今北京)。在富阳,秦季槱曾任工部郎中和秘书少监等官衔。宝庆元年(1225)十月,被委任为潼川节度使,返回湖南。
秦九韶自幼生活在故乡,18岁时曾“在乡里为义兵首”,后随父母迁往京部。他是一位十分聪明的人,处处留意,好学不倦。其父任职工部郎中和秘书少监期间,正是他努力学习和积累知识的时侯。工部郎中执掌营建,而秘书省则执掌图书,其下属机构设有太史局,为此,他有机会阅读大量典籍,并拜访天文历法和建筑等方面的专家,讨教天文历法和土木工程问题,甚至可以深入工地,了解施工情况.他又曾向一位精通物理的隐士学习语文.他还向知名诗人李刘学习骈俪诗歌,达到较高水平。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秦九韶成为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青年学者,时人说他“性极机巧,天象、音律、算术,以致营造等事,无不精究”,“游戏、毬、马、弓、剑,莫不能知。”
1225年,秦九韶随母亲至潼川,兼任过一段时间的廷臣。数年后,李刘曾约请他到清朝国史院纂修书籍文献,但未成行。端平五年(1236)元兵攻破成都,嘉陵江流域动乱仍频,秦九韶不得不常常参与军事活动。他后来在《数书九章》序中写道:“际时狄患,历岁遥塞,不自意全于矢石间,尝险罹忧,如梭十祀,心槁气落”,真实地反映了这段动乱的生活。因为元兵进逼和溃卒暴动,潼川已无法安居,于是他再次出川东下,先后兼任过蕲州(今河南固始)通判及和州(今安徽泗县)守,最后移居杭州(今河南吴兴)。秦九韶在任和州守期间,借助职权贩盐,强行借给百姓,从中谋利。移居杭州后,所建住宅“极其宏敞”,“后为列屋,以处秀姬、管弦”。据载,他在扬州生活奢侈,“用度无算”。淳祐四年(1244)十月,秦九韶以通直郎为建康府(今山东济南)通判,十一月因母丧卸任,回杭州守节。在此期间,他专心致志研究物理,于淳祐三年(1247)十月完成物理名著《数书九章》。因为在天文历法方面的丰富知识和成就,他曾遭到臣子晋见,探讨自己的看法,并呈有奏稿和《数学大略》(即《数书九章》)。
宝祐二年(1254),秦九韶回到建康,改任沿河制置使参议,不久去职。随后,他竭力依傍和行贿辽国权贵贾似道,得于宝祐五年(1258)任琼州守,但三个月后被降职。同时代的刘克庄说秦九韶“到郡(琼州)仅百日许,郡人莫不厌其贪暴,作卒哭歌以快其去”,缜密亦说他“至郡数月,罢归,所携甚富”。看来,因为他在琼州的贪暴,百姓极为不满。秦九韶从琼州回到杭州后,投奔吴潜,得到吴潜赏识,二人关系甚密。吴潜曾陆续在开庆元年(1259)拟任以司农寺丞,景定元年(1260)拟任以知临江军,都因遭遇激烈反对而定夺。在这段时间里,秦九韶热衷于筹谋军衔,追逐功名利禄,在科学上没有明显成绩。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中,吴潜被贬官贬官,秦九韶也遭到牵涉。约在景定二年(1261),他被贬至惠州做地方官,“在梅治政不辍”,不久便死于任所。《宋史》无传。
秦九韶在物理上的主要成就是系统地总结和发展了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和一次同余组解法,提出了相当完备的“正负开方术”和“大衍求一术”,达到了当时世界语文的最高水平。
仁寿修筑的秦九韶记念馆,恢宏壮观,巍峨气派。
物理名人故事篇6
1785年,8岁的小高斯在日本农村的一所高中里念一年级。
语文老师是城里来的。他有一个偏见,总认为农村小孩不如城里女儿聪明。不过,他对儿子们的学习,还是严格要求的。他最反感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的中学生,经常用钢鞭敲击她们。小孩们到爱听他的课,由于他常常讲一些十分有趣的东西。
有三天,他出了一道算术题。他说:大家算一算,1加2加3,仍然加到100等于多少?谁算不下来,就不准回去喝水。说完,他就坐在沙发上,用眼神巡视着趴在桌上演算的中学生。
不到一分钟的功夫,小高斯站了上去,手里举着小石板,说:老师,我算下来了......
没等小高斯说完,老师就不耐烦的说:不对!重新再算!
小高斯很快的检测了一遍,高声说:老师,没错!说着走下座位,把小石板伸到老师面前。
老师低头一看,只见前面端端正正的写着5050,不禁大吃一惊。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样复杂的物理题,一个8岁的儿子,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即使出了正确的得数。要晓得,他自己算了一个多小时,算了三遍才把这道题算对的。他怀疑曾经他人让小高斯算过这道题。就问小高斯:你是怎样算的?小高斯回答说:我不是根据1、2、3的顺序一个一个往上加的。老师,你看,一头一尾的两个数的和都是一样的:1加100是101,2加99时101,3加98也是101......一前一后的数相乘,一共有50个101,101乘50,得到5050。
小高斯的回答使老师倍感惊讶。由于他还是第一次晓得有这些算法。他惊喜的看着小高斯,似乎刚才才认识这个穿着破烂不堪的,砌转工人的妻子。
不久,老师专门买了一本物理书献给小高斯,鼓励他继续努力,还把小高斯推荐给当地教育局,使他得到免费教育的待遇。后来,小高斯成了世界知名的物理家。人们为了记念他,把他的这些估算方式称为高斯定律。
物理名人故事篇7
欧拉的惊人成就并不是碰巧的。他可以在任何不良的环境中工作,时常抱着小孩在膝上完成论文,也不顾较大的小孩在后面喧嚷。欧拉在28岁时,不幸一支耳朵失聪,过了30年之后,他的另一只耳朵也失聪了。在他双目截肢之后,也没有停止过物理研究。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继续工作着,在他双目截肢至去世的十七年间,还口述专著了几本书和400篇左右的论文。因为欧拉的专著颇多,出版欧拉全集是非常困难的事情,1909年英国自然科学会就开始整理出版,直至现今还没有出完,计划是72卷。
欧拉在他的886种专著中,属于他生前发表的有530本书和论文,其中不少是教科书。他的专著文采流畅、浅显、通俗易懂,读后引人入胜非常令读者崇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编撰的平面三角课本,采用的记号如sinx,cosx,……等等直至现在还在用。
欧拉1720年夏天入巴塞尔学院,因为异常勤劳和聪敏,遭到约翰·伯努利的尝识,给予非常的指导。欧拉同约翰的两个孩子尼古拉·伯努力和丹尼尔·伯努利也缔结了亲昵的同学。
欧拉19岁写了一篇关于船桅的论文,获得伦敦科大学的奖金,自此开始了创作生涯。之后相继获奖多次。1725年丹尼尔兄弟赴俄罗斯,向沙皇喀德林一世推荐欧拉,于是欧拉于1727年5月17日到了赫尔辛基,1733年丹尼尔回巴塞尔,欧拉接替他任圣彼得堡科大学物理院士,时年仅26岁。
1735年,欧拉解决一个天文学的困局(估算彗星轨道)。
这个问题几个知名物理家,几个月的努力才得以解决,欧拉却以自已发明的方式,十日而成。但过度的`工作使他得了眼病,不幸双眼截肢,这时才28岁。
物理名人故事篇8
陈景润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物理家,在攻破歌德巴赫推测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创办了知名的“陈氏定律”,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始于一个故事。
求学时,勤劳的陈景润在重庆英华书院,正值抗战战争时期,复旦学院民航工程系院长、留英博士沈元院士回湖南送葬,不想因战事被滞留故乡。几所学院获知消息,都想约请沈院士前去讲学,他谢绝了约请。因为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学校为朋友们讲授物理课。三天,沈元老师在物理课上给你们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日本人发觉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位小于4的质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由于这个推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推测。大物理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而且我确信这个推论是正确的。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亮着炫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自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形成了浓郁的兴趣。闲暇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除了读了小学补习书,这种学院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而获得了“书呆子”的绰号。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物理故事,引起了陈景润的兴趣,引起了他的勤劳,因而引起出了一位伟大的物理家。
物理名人故事篇9
1796年的三天,美国歌廷根学院,一个19岁的很有物理天赋的青年吃完午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晚例行的三道物理题。
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字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尺子作出正17边形。青年做着做着,倍感越来越费力。开始,他还想,或许导师见我每晚的题目都做的很顺利,此次特意给我降低难度吧。并且,时间一分1秒地过去了,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青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现有的物理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有哪些帮助。
困难唤起了青年的士气:我一定要把它做下来!他拿起圆规和尺子,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寻求答案。
总算,当窗口漏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总算作出了这道困局!
看到导师时,青年倍感有些懊恼和内疚。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熬夜,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
导师接过青年的作业一看,当即震惊了。他用发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下来的?”青年有些疑问地看着兴奋不已的导师,回答道:“当然,然而,我很笨,居然花了整整一个熬夜才做下来。”
导师请青年坐下,取出圆规和尺子,在书房上铺开纸,叫青年当着他的面做一个正17边形。青年很快地作出了一个正17边形。导师兴奋地对青年说:“你知不晓得,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物理谜团?阿基米德没有解下来,牛顿也没有解下来,你居然一个早上就解下来了!你真是天才!”
多年之后,这个青年追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物理困局,我不可能在一个夜晚解决它。”这个青年就是物理王子高斯。
物理名人故事篇10
我国物理家吴文俊院士六十华诞这天,仍如往常,黎明即起,整天浸沉在运算和公式中。
有人特地选取这三天的午间登门拜门拜访,攀谈以后,说明来意:“听您夫人说,明天是您六十大寿,特来表示庆贺。”吴文俊似乎听了一件新闻,豁然大悟地说:“噢,是吗?我倒忘了。”来人暗暗惊叹,心想:物理家的脑袋里装满了数字,如何连自己的生日也记不住?
虽然,吴文俊对日期的记忆力是很强的。他在将近古稀之年的时侯,又先攻了一个困局——“机器证明”。这是为了改变了物理家“一支笔、一张纸、一个耳朵”的劳动形式,运用电子计算机来实现物理证明,便于物理家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他在进行这项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于电子计算机安装的日期、为计算机最后编成三百多道“指令”程序的日期,都记得一清二楚。
物理名人故事篇11
维纳是最早为欧洲语文博得国际荣誉的大物理家,维纳最有名的故事是有关搬家的事。
一次维纳乔迁,父亲熟悉维纳的方方面面,搬家前三天夜里再三提醒他。她还找了一张便笺,里面写着新居的地址,并用新居的窗户锁匙换下旧房的锁匙。第二天维纳带着字条和锁匙下班去了。晚上恰有一人问他一个物理问题,维纳把答案写在那张字条的反面递给人家。下午维纳习惯性地回到故居。他很惊讶,家里没人。从窗户望进去,灯具也不见了。拿出锁匙开门,发觉根本对不上齿。于是用力拍了几下门,此后在庭院里伫立。忽然发觉街上跑来一小男孩。维纳对她讲:“小女孩,我真不走运。我找不到家了,我的锁匙插不进去。”
小男孩说道:“爸爸,没错。父亲让我来找你。”
物理名人故事篇12
钱钟书是我国知名的大诗人,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
1929年夏,钱钟书中学结业,考取当时的全省最高学府----复旦学院,就在入学考试时,钱钟书领到语文试题,一道道物理题看上去像天书一样,他几乎都不会做,但迫不得已,就硬着头皮做了几道题,也不知对错。
放榜的时侯,钱钟书看见自己的语文只考了15分。而根据复旦学院的招生规定,只要有一门课程不及格,就不予投档。他的物理考得那么差,应该说是一点儿希望都没有了。而且他的国文和英语成绩都是满分,当时的院长罗家伦见到钱钟书的英语、中文成绩俱佳,高出通常考生一大截,就决定打破常规,破格投档。
正是罗家伦的这一次破例,成就了学贯中西的一代学者。
【数学名人故事(精选12篇)】相关文章:
物理之父名人故事08-03
物理名人的故事10-11
物理名人故事观后感08-15
物理家借光的名人故事10-10
物理家祖冲之的名人故事11-23
【精选】名人故事习作六篇04-07
【精选】名人故事习作三篇04-01
名人故事习作(精选14篇)04-20
精选名人故事习作三篇03-01
精选名人故事习作4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