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
[!--downpath--]剑湖实验中学潘俊兴
设计思路: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小学数学中较难的探究课题,探究常常流于方式,常用“验证”替代“探究”,缺乏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过程将造成知识把握缺位根基。中学生不晓得为何以一倍焦距、二倍焦距为分界点,为什么把物距分成三段剖析,中学生只是机械记忆,而不能应用动态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缺乏过程的状态剖析和机械识记是违反科学的。
教学策略:从定性到定量,从感性到理智,有面的支撑才有点的突破。
教学流程:
1.初步探究:凸透镜能成像吗?屏上的像清晰吗?像与物相比:大小、正倒怎样?2.深入探究:成像情况变化的缘由是哪些?
3.深入再探究:剖析记录表,提出新看法(两个分界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图片图像,交流得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晓得凸透镜成像规律。
(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式】
(1)让中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通常程序和技巧。
(2)培养中学生剖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中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心态。
(2)培养中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分析实验数据,找到两个分界点,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
【课型】新讲课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活动1:拍照游戏
将窗前的景物在白纸上成像.中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像与物的优缺点.
提问:光的传播路径.中学生发觉成像原理:光的折射
当物体远离凸透镜时,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会发生如何的变化?
二、初步探究:活动2:透过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字,(透镜先紧贴书本再逐步远离书本)最后观察远处授课的老师。
⑴当凸透镜距书本较近时,通过透镜可以看见书本上字是如何的?
⑵适当降低凸透镜与书本间的距离,这时侯听到的字又如何呢?
⑶再降低透镜与书本间的距离,这时侯见到的字又是如何呢?
中学生实验,依次说出观察到的像有什么特征?
再做一做: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凸透镜到书本距离相同,并排观察课本上相同大小的字.中学生实验,说出观察到的像有什么特征?
猜一猜:物体经凸透镜成像与什么诱因有关?
三、深入探究:
活动3:在光具座上至左往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燃起蜡烛,使烛焰、透镜、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准备知识】
⑴物距(u):物体到透镜的距离。⑵像距(v):像到透镜的距离
⑶所用透镜f=10cm
做一做:使烛焰从距凸透镜较远处渐渐紧靠凸透镜,每次都调节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直至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看一看:分别观察清晰的像的特征。
说一说:实验过程中,什么化学量发生变化凸透镜成像规律图片图像,什么化学量跟随变化?
四、深入再探究:
活动4:⑴当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缩小的像时,检测并记录:
u=v=
(2)当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放大的像时,检测并记录:
u=v=
观察成像光路图
⑶当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等大的像时,检测并记录:
u=v=
⑷当通过透镜能观察到烛焰正立、放大的像时,检测并记录:
u=这个像能成在光屏上吗?
虚像:是能否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产生的.
【讨论交流】二倍焦距处和一倍焦距处分别是哪些像的分界点?
1、二倍焦距处(即2f点):是缩小像和放大像的分界点;
2、一倍焦距处(即焦点):是倒立虚像和正立实像的分界点。
【小结归纳】(板书)1、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放大或缩小
倒立或正立
虚像或实像
u>2f
2f>v>f
缩小
倒立
虚像
u=2f
v=2f
等大
倒立
虚像
v>2f
放大
倒立
虚像
放大
正立
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