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
[!--downpath--]未来的优秀人才什么叫二力平衡定义,身体素质强,学习能力强。 乐于冒险,学习新事物,探索新领域,尝试新经验,接受新挑战; 连接自己的心; 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 不断提高自我意识,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平衡。
01
未来的人才会是什么样子?
有一句名言: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
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对于组织、领导者和个人来说,研究未来人才画像是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 明天主要和大家讨论一下我在《深度领导力》一书中提到的“未来人才画像”这个话题。
什么会让我们在未来保持竞争力? 如果这个问题认识不清,前路只会越走越窄。 其实这个问题很复杂。
《人类史》的作者,历史学家尤瓦尔·诺亚·哈拉里的思想非常宏大,他有一句话非常打动我,分享给大家。
他说,未来人类应该每六年规划一次自我重构,丢掉过时的知识、技能、经验、假设和人脉,重新开始。
但我有点怀疑他说的六年可能还是太长了。 变化来得太快,重塑等六年未必。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我们要把“重塑自我”牢牢地记在脑子里,随时卸载旧旧系统,升级新系统。 虽然确实很难。
哈拉里还表示,未来世界的人需要两大能力,一是高智商,二是保持情绪稳定。 在我看来,这大概是在说一件事——这都是智商的一部分,而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似乎也是智商的一部分。 为此,他以后所说的两大异能,似乎是一种异能。
但我觉得阴阳不够平衡,所以我更喜欢谷歌在招人时使用的模式。 他们的模型比较阴阳。
谷歌第三任CEO萨蒂亚·纳德拉于2014年上任,用十年时间将谷歌的估值从3000多亿美元拉到了万亿美元。 能达到这个水平的,基本都是苹果、微软、谷歌的母公司。
纳德拉提出,对于高级管理人员和领导者,谷歌最看重两件事:
第一个叫清晰度,就是思路是否清晰。 现在的世界太复杂了,所以能够一眼就认清世界的方向,认清事物的本质,对你来说非常重要。
第二个叫做能量。 中层领导、各级管理者,能给团队和组织带来能量的人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管理者、领导者,你能激励他人吗? 能让你愿意为这个事业继续奋斗吗?
虽然,中国和西方之间有很多共同点。 《礼记·大学》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道家对成功人士的要求、标准和期望。
不过这句话前面还有几个字,比如“ to get ”,就是期望我们认清这个世界,认清事物的本质,这和纳德拉的思路清晰是一样的。
虽然谷歌纳德拉所说的给我们定义了未来的人才,但我更喜欢未来人才的这种“阴阳平衡”的双要素,一个是做事,一个是做人。 认清做事本质,为生活注入活力!
02
我对未来人才特征的看法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研究和实践,我认为未来人才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首先,我想谈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的《终身成长》一书。 她在书中的观点是:
通过大量研究,我们发现我们的大脑在长大后仍然可以发生变化。 只要我们继续训练我们的大脑,我们仍然可以显得更聪明、更聪明。 还是到了老年,我们的神经细胞都有机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形成新的联系。
因此,有一种说法叫神经可塑性,人是可塑的,老了还能重建。 这一发现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
下面详细谈谈我提出的“未来人才的三大特征”。
1.敏捷学习
1.什么是敏捷学习?
阿根廷科学院著名心理学家称之为人通过尝试新行为、获得反馈、迅速调整来灵活应对新事物、新体验的能力; 就是在不知道怎么做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学习做新事物的能力。
敏捷学习者是那些永远充满好奇,不断突破界限,乐于以开放的心态探索未知领域的人;
愿意放下骄傲的人,可以坦然示弱,真诚寻求反馈,积极回应反馈;
一个愿意不断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及时卸载固有能力程序,不断升级操作系统的人;
是能找到神奇的“绳子”,把散落各处的“珍珠”连起来,做成“珍珠耳环”的人。
我认识的一个老同学,以前从来没有领导过海外业务,但是他敢于冒险,放下手中的好工作,去征战国际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一个海外领导经验几乎为零的人,如何能够尝试新项目,获得新体验,产生新行为? 他有一种能力,敏捷学习的能力,让他从实施新项目的动作中得到反馈,从而快速调整和灵活应对,解决前所未有的问题,获得新的经验和能力。
面对未知,我几乎没有经验和经验可言,但我学会了如何解决新的问题,尤其是追赶自己原有的边界和舒适区,学习新的东西。 这是敏捷学习的体现。
2.敏捷学习行为
伯克还专门讲了敏捷学习的九大行为。 你可以据此判断自己,看看哪个强,哪个弱。
我想简要讨论一下这几种行为:
首先,你对新想法持开放态度吗?
您是否愿意接受似乎与您之前的经历相冲突的事物? 乍一看,这个想法似乎不靠谱,你愿意给自己和别人尝试的机会吗?
可能你脑子里过去的经验告诉你,这个东西不靠谱,所以你觉得这个东西不好。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最近是否出现过过去的经验扼杀了一些新想法的情况。 你有没有对现有的做法提出质疑,为什么要这样做(Why); 你有没有直接问过为什么不(为什么你不能这样做)某人或反对新想法的意见?
第二,你能否快速扼杀那些行不通的想法并加速新的可能性?
有时,当我们用过去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我们发现不管用。 这时候,有些人会想办法寻找新的方法,有些人还死守着过去的方法死去。
敲死是因为坚持,是不放弃的体现。 有时我们需要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 而且,如果你采用的方法多次失败,是否有足够的灵活性来听取不同的声音? 寻找可能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路径?
具有敏捷学习特性的人,总能适时放下旧路,尝试新路,调整策略,以一计又一计破局。
第三,能否勇于冒险,跨越舒适区,承担新的使命,接受新的挑战,承担新的责任?
新的使命、新的挑战、新的责任,可以把我们带到未知的领域、未知的经历中,这实际上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学习和成长。
为什么有些人愿意放手冒险去寻找新的经验和责任,而另一些人却过于谨慎而不敢迈出关键的一步?
我认为好奇心、自信以及人们对机会成本和风险的偏好导致了这些差异。
有些人对未来比较好奇,对探索未来和未知更有兴趣; 有些人对自己做一件未知不确定的事情更有信心,觉得自己还是可以掌控未来未知的环境,勇往直前的。 可见,不同人对风险的选择偏好。
沉默成本和机会成本以及比较偏好的判断,也可能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果断地放下现在,去追求未来。
说到沉默的代价,有些人会夸大内心已经投入现有事物的代价,导致他们舍不得放弃对手身上的东西,不愿投入新的事物; 当谈到机会成本时,有些人低估了继续拥有现有事物的回报,而高估了投资于新事物的回报。
上述个体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很多人接受新挑战、承担新使命的动力和取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获得新体验的学习机会会有很大差异。
第四,你能用人际冲突来刺激学习吗?
有的人喜欢和别人辩论,通过辩论听取不同的观点和观点; 有的人听到分歧和分歧,就会提出来进行公开讨论,这会激发双方甚至多方的思考,从而激发学习。
第五,能够积极寻求与与自己不同的人共事的机会?
物以类聚。 有很多人喜欢和与自己相似的人一起工作。
你愿意走出你的舒适区,与那些与你不同的人一起工作,尤其是那些特别陌生和压迫的人吗?
第六,你能经常回顾和反思吗?
也许人们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 但每天晚上都是忙碌而平庸,事情来得匆匆忙忙,很多好的经验还没来得及吞咽消化就被前面的事情给掩盖了,浪费了很多回顾、反思和学习的机会。
为此,你不妨借助《 Fast and Slow》一书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 2思维方法,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回顾和深入思考。
告诉我们,人们在思考时,往往有系统 1 思维和系统 2 思维。
系统 1 思维是直觉思维。 例如,在驾驶汽车时,您甚至不必考虑何时踩油门或刹车。 这一切都基于直觉。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直觉思维,它的用处是:速度快,消耗能量少; 好处是:直觉思维主要调动了我们原有的一部分经验,容易产生路径依赖,固定思维,很可能把自己带到沟里。
所以他说,我们常常要认真思考,深思熟虑。
这位埃森哲前董事长曾说,他这辈子有好几年、六年的时间,每天晚上至少会见一位世界级的领导人,发现他们都有深思熟虑的习惯。 具体来说,做2x2,每周有两次两个小时的深度思考。
深思的时候,没有手机,没有书本,身边也没有人。 也许只是一支笔,几张纸,两个小时给自己。
它不仅可以用来想象未来,也可以用来反思过去。 有专门的时间去想象未来和反思过去,剩下的时间我们可以活在当下!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现在脑子里的事情太多了,可能静不下来。 但是深度思考确实是学习敏捷的好方法。
3、敏捷学习也需要我们突破自己在学习上的惰性,用自己不喜欢或者不习惯的学习方式去吸收信息,进行学习
心理学家大卫·科尔布(David Kolb)提出了学习风格理论,每个人在学习和处理信息方面都有不同的方法和偏好。
第一种风格称为行动型,简单来说就是靠直觉做事。
比如,明天学了一样东西,行动型的人马上就会想到去用,去尝试。 做事果断,说到做到,喜欢凭直觉摸着石头过河。
第二种风格是思考型,习惯三思而后行,做决定再做。
刚才说了,行动型的人在学习了明天的概念和技能之后,马上就想着怎么去使用和尝试; 而思考型的人会思考,陈老师传授的理念和技巧靠谱吗? 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原则是什么?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和理论?
有思维方式的学习者,一定会思考、研究、搜集证据、做决定再做、三思而后行。
第三种风格叫发散,也是靠直觉,但更喜欢探索各种可能性。
有分歧的人会想:这东西还有其他可能吗? 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 还有什么可以让我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做法和想法?
这些学习方式的特点是创造性、灵活性和发散思维。
第四种学习方式叫,更喜欢解决问题,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具有这些学习风格的人,目标明确,方向明确,收集信息,以解决问题的视角学习,因此非常专注。
上述四种学习方式各有特点和优势。 但人们往往偏爱某一种款式,长板也是自己的软肋。 想得太快的人,想的不深; 想太多的人行动太慢; 过于专注的人忽略了多种可能性; 传播太多的人往往无法完成事情。
所以,敏捷学习就是要超越自己的喜好和舒适区,经常对自己执着,跳出常规、习惯的学习方式,用新的方式去实践学习和思考。
2.同理心
未来的世界,整个世界忽冷忽热,我们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次疫情让我们更加意识到了这一点。
因此,未来的杰出人才必须具备慈悲的特质。 常人可能很难要求到这一点,但作为杰出的人才,我们需要对他人的困境和苦难抱有同情心和同情心,要尽可能地伸出援助之手。
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同理心,这几乎是这些群居虫的基本素质,也是核心素质之一。
如果我们想在未来获胜,我们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 很多人很有能力,只是很难共事。 如果你不与他人合作,你自己的价值就会打折。 很多非常聪明能干的人本来可以做更大的事情,但是因为缺乏同理心,所以很难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在组织层面,几乎每个组织都将糟糕的团队合作归咎于此。 我还真没见过哪个组织站出来说我们的强项是团队合作。
可想而知,糟糕的团队协作、协调配合,耽误了我们多少伟大的使命和远景,拖累了多少创新和衰落! 这都是关于同理心的。
什么是同理心? 简单的说,就是能够猜测他人内心的想法,或者感受他人内心的感受。
同理心高的人,似乎能够看透别人的内心,知道别人在想什么,知道别人心里是怎么想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设身处地,以心比心。 尤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更不能有太多同理心。
同理心主要关注的不是说,而是听和看。 这个听不是一般的听,而是真正的听。 只有真正的倾听,才能帮助我们“言听计从”,才能捕捉到他人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每个人说的任何一句话背后都可能有很多背景、故事、想法和情感。 尤其重要的是,不仅要能看到表面上的文字和表情,还要能真实地听到“话里有什么”和别人的心情。
不仅要听,还要观察。 人有很多小动作和微表情,虽然是灵魂的缩影。 小说中经常描写的“脸上隐隐透出一丝轻蔑……”这句话,当然是对人的微表情的描写。
言语可以骗到钱,但肢体语言却很难骗到钱:“满意、高兴、坚决同意”之类的话可能只是假象和表象,胸部不同、难以言表是常有的事。
中国人很早就强调一个现象,“见而不见,闻而不闻”。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好像是在认真听着,盯着对方看,虽然我们并没有真正听进去,更别提听到别人的潜台词,观察别人的微表情了。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心太满了,装的东西太多了; 我们想得太多了,但我们想到的都是我们自己的烦恼。 事实上,我们每时每刻都可能分心,无法活在当下。
让我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日本,有一个只有十二岁的童星芭蕾舞明星艾莉。 不幸的是,她得了骨癌并失明了。 她的亲人、朋友、观众都来对她说:“不要难过,会有奇迹,还有翻身的机会;” “你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儿子,你必须坚持下去,我们为你祈祷。”
伊莱一言不发,默默微笑着向大家道谢。 她非常想见戴安娜王妃。 公主终于来了,把伊莱抱在怀里,说道:“亲爱的女儿,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很委屈,很高兴,哭吧,哭够了。” 再说一遍。”
艾莉泣不成声,耳边尽是开导赞美之词,却没有人为她说出如此体贴的话。 这是同理心。
公主说“好好哭一场,哭够了再说话”,准确地捕捉到了她内心的真实感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有同理心的人产生慈悲心,才能对他人产生慈悲心,才能对他人的看法和情绪有很高的洞察力。 他们关心他人,了解他们的处境,并利用这种关心和理解与他人建立积极和建设性的关系。
这些对人的洞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影响他人、团结他人,并促进人和组织的变革。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同理心和同情心,才不需要权力和权威,自然而然地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3. 坚毅与宁静
在讲刚毅与宁静之前,我想提一下安吉拉·达克沃斯的《刚毅》一书。 她说,成功不是因为聪明,成功也不是因为能力。 事实上,很多聪明能干的人都没有成功。 成功源于毅力,毅力使人成功。 刚毅是一种经久不衰的激情,也是一种抵御严酷打击的能力,更是一种干劲。
在《毅力》一书中,达克沃斯还提供了一份力量自测工具什么叫二力平衡定义,测试人是否容易改变主意,是否能在逆境中大跌重重,是否非常坚持他们努力工作的目的是什么等等。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强者? 院士提出以下几点:
首先,你要对这件事情有兴趣和热情。 其实你可能会说,我只是对这件事不感兴趣,不热心。 那么该怎么办? 想方设法引起兴趣并培养你的热情。 先订婚,后坠入爱河,并对此事产生热爱和热情的情况并不少见。
第二,坚持练习。 你能不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 持续改进非常重要。 经过不断的改进,内心的满足感和热情会不断增加。
第三,你必须有使命感。 你必须相信这件事是重要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意义感和使命感是人类特有的能量,巨大的能量! 充分利用这些能量!
四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过程中肯定会有失败,肯定会有难过、挫折、艰难的时候。 当你觉得自己很痛苦时,你必须有能力抵抗剧烈的打击,并从痛苦中恢复过来。
宁静似乎是一种情绪的稳定。
心理医生大卫用一个尺度来呈现人们的情绪和情绪。 例如,人有欲、惧、怒、骄、勇、忍等。
世界变化太快,我们需要保持心理和情绪的稳定。 但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微情绪。
人们不难意识到自己的起起落落。 这就像6-7级以上的余震,可能不会每晚发生一次。 但是我们每晚可能会有几十次甚至上百次1-3级的情绪泛滥,而且我们不容易察觉。
比如,我们在向老板汇报工作时,发现老板皱着眉头,我们的心咯咯作响。 这些微情绪可能不容易被自己察觉,也可能很快就过去了。 但这可能很好地反映了我们内心的不安全感。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需要温饱,然后才是安全,避险非常重要。 这些安全感可以是无所不包的。 老板会不会看穿我,同事会不会觉得我无能等等,都是缺乏安全感或焦虑的情绪体验。
我们每天可能都有几十种消极消极的微情绪在折磨着我们。 许多这些微情绪是生存所必需的。 但是这么多的负面情绪还是会消耗我们的精力,严重打击我们的精神。 这种能量本可以用于更有意义的事情。
另一个例子是一种叫做“骄傲”的微情绪。 当你的上司、同事,甚至是你的儿子表扬另一个人时,你可能假装矜持,微笑着表示同意,但你的内心似乎形成了一种不满的情绪。
这些微情绪信号的硬度可能很弱,但它确实存在。 因此,您可能失去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
未来世界跌宕起伏,波涛汹涌,变幻莫测。 技术进步和社会动荡会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有时甚至会拖累它。 坏事必然会发生。
人生遇到巨大挑战的可能性有无数种,所以要学会保持一颗相对平静的心,才能应对未来世界的风风雨雨。
因此,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情绪的平衡与稳定,将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能力; 毅力和意志力将成为未来人生赢家的标准。
最后做一个总结,未来的优秀人才身体素质强,学习能力强,愿意承担风险,学习新事物,探索新领域,尝试新经验,接受新挑战; 用自己的心去连接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 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 不断提高自我意识,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平衡。
咨询产品和业务
咨询:宋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