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
[!--downpath--]得等到六月初。 现在有评议答案可以估分,下周会有最终答案。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扬起学生梦想的风帆
——记托举学生竞赛英才的教练团队
最近,我们十一学校捷报频传。到2011年11月为止,我校已有35名同学分别获得了全国高中学生物理(11名)、化学(17名)、生物(6名)、信息技术(1名,2010年成绩)等学科竞赛一等奖,理化生一等奖人数位列北京市第一名。其中,4名学生已进入北京市化学代表队,将参加2011年12月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决赛;3名学生代表北京队参加了2011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决赛并获银牌;5名学生代表北京队参加了2011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并获得银牌、铜牌等,已全部保送清华大学。而在紧随其后的全国数学联赛中,再次实现自我突破,创造十一学校历史上最佳成绩:一等奖3人,二等奖7人,三等奖4人。一等奖获奖人数与清华附中、北京四中并列第三,总获奖人数位列第四。
这就是2011年十一学校竞赛队所取得的骄人战绩!犹然记得2010年我们在阅读《高中理科竞赛悄现“十一现象”》报道时的那份喜悦与自豪,短短1年,斐然的竞赛成绩再次振奋人心。一次又一次的“全面开花”,足以证明“悄现”的背后是以过硬的实力作为支撑。那到底是怎样的一股力量改变并制造着这一切?秦建云助理曾对记者说:“背后的力量是理念的改变。”而“理念”又由谁提出,由谁一点点探索并付诸实践呢?夜以继日与学生共同奋战的竞赛教练团队功不可没,他们是:数学竞赛教练李铁汉老师、物理竞赛教练张少鹤老师、化学竞赛教练杨进基与廖琳老师、生物竞赛教练夏静老师、信息技术竞赛教练冯晓亮老师。
亦师亦友的李铁汉老师,被学生亲切地称为“铁汉”。他的教学方法独特,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交流与研讨。而李老师就不仅是教者,更成为了学生们的“研讨伙伴”。这种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帮助学生挖掘出自己内在的潜力。同时,他也特别提倡劳逸结合,不主张题海战术。篮球场上,饭桌上,都能瞅见李老师与学生们在一起侃侃而谈的乐呵呵的样子。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们紧密团结在他周围,一起与数学“争斗”,其乐无穷,最终也收获累累硕果。
“张少鹤老师是一名颇具思想高度的老师”,这是一名竞赛队员发自内心的感慨。而这也道出了张老师与众不同之处:他乐于也善于把对物理学、个人学习乃至人生与社会的理解都融入到课堂教学和日常言谈举止中,给予学生们思想上的启迪。在物理知识讲授中,他说学习不仅要有“悬梁刺股”的精神,对规律、本质的参悟更是点睛之笔,从而引导学生习得真正的方法与能力;在艰苦的竞赛训练中,他让学生明白了刻苦学习不止带来物质上的收获,更能改变自身的生活态度,活出真正的精彩,将竞赛褪去了功利的色彩;在面对学生层出不穷的状况时,他会包容各种想法与风格的同学,针对各自的特点进行指导;当学生焦躁不安时,他会像孩子一样逗大家发笑,会在比赛前请学生喝咖啡探讨人生,教会学生沉潜下去,平静地一步步迈向成功。不为竞赛,却最终赢得竞赛。
说起化学竞赛教练廖琳老师,队员们总是异口同声地说出“可爱”一词,并追加一句“她和她的孩子一样可爱”!廖老师最喜欢“孩子气的傻笑”,总给人一种生机勃勃、其乐无穷的感觉,深得学生之心。在休息时她可以无话不谈,但在学业要求上又十分有原则。她专业知识强大,头脑清晰,思维活跃,乐于钻研。暑假出去集训时,她不辞辛劳为学生安排、处理各种大小事情,真所谓“无微不至”。教师节学生曾发短信对她立下誓言:竞赛班一定考出优异的成绩,以此作为最好的礼物送给老师。她却道:“不论结果,与你们如此优秀的学生一起奋斗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有这样的教练陪伴,竞赛队员又怎会不思进取,怎会不努力奋斗呢?
“金牌杨老师”是队员们对杨进基老师亲切而自豪的称呼。除了幽默、潇洒,杨老师最让人钦佩的是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他担任学校高一化学教师、备课组长、化学竞赛教练兼任北京市海淀区教研员,如此超量的工作,他一直坦然对待,从无怨言!而且,所带竞赛队员又是来自不同年级,杨老师总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给予学生及时且耐心的辅导,引导队员建立有效的学习模式。“夙兴夜寐”已成为了他的常规,“废寝忘食”已然成了他的习惯。繁忙之中,他还用心地关注队员们的每一种心态,及时鼓励信心不足者,又适时提醒骄傲自满者。他因材施教,让每一个队员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说起夏静老师,学生如此评价:“夏老师的课,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她的存在和竞赛本身一样重要,或许在课下更重要。” 可见,于队员而言,与她的相处就不单单是为解决竞赛问题,还有课本学习,以及心理、生活上的交流。这成为了学生喜爱的一种学习模式。同时,对夏老师来说,这应是为人师者最美妙的一种境界,与学生的互动已然超越了教与学的课堂界限,完全融进了生活。跟孩子们亲近了,自然更了解,每每当队员自己不能或不愿意探明问题所在时,她总是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来,并寻求最佳解决办法。真诚而及时的师生沟通氛围,为最后的胜利保驾护航。
而冯晓亮老师,应算是这里最年轻的竞赛教练了。今年是他工作的第三年,但在信息竞赛教练这一岗位已有两年经验。在两年中,他用自己对编程的热情感染着每一个参加竞赛的学生,用自己对算法的体会引导着学生不断向前探究。他营造信息竞赛的氛围是严谨而轻松的,每个人都可以质疑对方的算法,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他说,在程序面前,没有“学长”和“权威”,只有“思考的合理性”。在集训中,队员们思维碰撞的火花也常作为玩笑段子被记录和流传,此时,他已不像个竞赛教练,倒更像个参赛队员,与队友们争辩不休。
昙花用一年的默默酝酿,才换来一夜的风姿绰约;企鹅用竭尽全力的沉潜,才换来迅猛的腾空而起。竞赛教练们是经历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鏖战,用自己的坚韧、学识和奉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共创十一今日之迅猛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