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
[!--downpath--]来源 | 同兴书院(ID:)
分享 | 清华大学叶其荪物理班首席教授朱邦芬也是清华大学物理系复兴走向辉煌的关键人物。 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2000年至2010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系主任。
本文约4000字,阅读需要11分钟
强调: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 “钱学森的问题刺痛了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大学教育问题往往需要追溯到K12阶段。”在清华大学建校112周年校友基础教育论坛上,叶启孙物理学首席教授朱邦芬说。清华书院的班主任说,“我感觉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很累,但累得不行。” 那么,学校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呢? 家长可以如何提供帮助? 看完他的演讲,你或许就有答案了。
以下为朱邦芬院士在2023年清华校友基础教育论坛上的讲话摘要。
很高兴今天在校庆之际参加这个论坛。 我觉得这次论坛的主题很好,就是顶尖人才培养与大中小学教育的融合和衔接。 我觉得非常适合中国目前的情况。
清华大学物理系培养优秀人才已有约25年的历史。 它有四个主要特点:
首先,数学和物理从一开始就同时加强。 在大一和大二,学生学习相当于大学数学系和物理系的课程。 后来因学生作业量过大而进行了调整。
其次,要求学生每学期参加一门特殊的研讨会课程,该课程从大三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四下学期。 主要目的是学习杨振宁先生在研究时所倡导的渗透式学习方法。
通常我们习惯比较系统地学习一门课程或一本书,但杨振宁老师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不仅仅是在学校学习。 离开学校后你会遇到很多未知的问题。 如果你想了解它,可以采用各种手段,比如查资料、与人讨论、向人请教等渗透式学习方法。
虽然这种方法一开始不系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慢慢地将点连接成线,然后从线到面。 最终,虽然你没有系统地学习一门课程,但你基本上掌握了某个领域的所有内容。
所以,我们基础数理班(专题研讨班)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参加某位老师的课题组,掌握这种渗透式的学习方法。
第三,学生有选择的自由。 我们从大二下学期开始直播,让学生决定他们未来在数学、物理或其他学科的职业。 届时,学生可以从清华大学几乎所有院系中选择专业,只需掌握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即可。
这样,有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可以更换一个(学院)班的导师。 事实上,他们改变了兴趣领域。 经过多次尝试,他们终于可以确定自己适合哪个领域。
第四,聘请国内外最优秀的教师从事课堂教学。 因此,这个班的这四个特点,使其在25年来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2009年,为了解答“钱学森问题”,在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曦同志的组织下,清华大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开始设立数学、理化、计算机理论和钱学森六个班。学森的力学课。
清华书院自2009年设立物理班以来,就开始探索以基础数学、物理班为基础的拔尖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导师育人作用。
我们有完整的课程辅导体系。 从一开始,一群非常有经验的老师担任学术导师,到课堂上的学术导师,最后到研究期间(研讨班)的导师。 学生有一位确定的导师自始至终照顾他们。 。
其次,当时清华的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学生们每天都要在课堂上做作业,所有的时间都被各种活动填满。 因为太累了,他们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因此,我们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越优秀的学生,就越有独立学习和研究的空间。
第三,该班学生具有较好的国际视野,可以进行短期或一学期的出国访问。 他们可以了解国际同行的想法,了解一些国外顶尖大学的精神和做法。
第四没学高中物理能学大学物理吗,也是最重要的,清华院物理课堂有一个核心理念——世界一流的人才不是在课堂上教授的,而是需要我们作为老师和学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我把良好的环境归结为六点。
一是拥有一批好学生;
二是让这些好学生互相辩论、互相质疑,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氛围;
三是有愿意投入、关心学生的好老师;
四是学生有自主空间;
五是具有国际视野;
六是有较好的软硬件条件。
我们相信,一个学校或一个院系如果能做到这六点,人才出人头地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清华院物理班多年来一直在做这项工作。
01
新人才培养和
小学和中学教育密切相关
我个人觉得拔尖人才并不像钱学森问的那样,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是培养不出优秀的创新人才? 事实上,优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中小学密切相关。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中学对人的塑造,对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成长最关键的契机。 这些年来,我逐渐认识到中学教育的重要性。
我是2000年1月从科学院调到清华大学的,我感觉现在的学生与10、20年前的学生相比,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没学高中物理能学大学物理吗,但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却有所退步。 当然,这是我基于有限接触的个人经验。
所以2014年国家高考改革之后,我开始关心我们的中学教育,尤其是中学物理教育。
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在做试题、背各种东西。 从婴儿时期起,他们就整天疲惫不堪,没有空闲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实际上影响了他们未来的成长。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很多优秀的学生都可以在国际上获得金牌,但为什么他们后来成为世界级人才的机会却不高呢?
我国近两三十年来数学国际金奖获得者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但菲尔兹奖我们却没有一个(注:国际青少年数学最高奖,仅限40岁以下)岁)获胜者。 越南、伊朗等许多国家都有。 为什么我们国家就没有呢?
最近的菲尔兹奖获得者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用相同的训练方法来训练运动员。 他们做的题和论文很多,考试成绩也很好,但是他们自己提问题的时候,自己认为哪些问题重要,却没有这样的判断能力。
许多物理奥林匹克金牌获得者也有这个问题。 现在很多奥赛训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有些工业化了。 许多学生出于兴趣而不参加比赛。 他们常说我“学会了”奥林匹克。
我通常会纠正它们。 奥林匹克竞赛不是为了学习。 如果您有兴趣,就参与并自行解决。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可以体会到一些科学研究的乐趣和数学物理的奥秘。
当我在学校课堂上和学生聊天时,学生诚实地告诉我,他可以做相对论的问题,但他根本不懂相对论。 因为相对论的题型只有那么几种,如果他全部掌握了,他就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他不明白相对论的一些真正的物理含义。
这种高强度的解决问题的训练并不是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正确途径。
02
基础教育的学生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