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球同步卫星认为参考物体是运动的,参考物体是静止的。 3、小明坐在向东行驶的汽车里,会看到路边的树木,以自己为参照物。 如果以自己为参照物,小明就会静止不动。
4. 在现实生活中,物体是相对的。 5.参考物体的选择是任意的,(转载为:/h=m/s、18m/s=km/h、54km/h=m/s
6、常用速度值: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探究----体育类
1、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运动: 3.实例(阅读教材第21页实例,记下计算过程)
[实践]:
(三)团体互助、拓展、提高
1、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内行驶150m。 那么它前5s的速度就是/s。 2、汽车在前20秒内通过200m的距离,在接下来的40秒内通过250m的距离。 然后车子就全程行驶了。 平均速度为。 3、明确培训,夯实两个基础:
1、汽车在2小时内行驶了72公里,其速度为km/h,即m/s。
2、飞机12分钟飞行216km,其速度为:而子弹2秒飞行1600m,移动速度更快。
3.关于速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移动速度快的物体速度较大 B. 移动距离较长的物体速度较大 C. 移动相同距离的物体花费的时间较少。 物体的速度越大 D. 单位时间内移动距离越远的物体,其速度越大
4、两辆汽车匀速直线运动,其时间之比为2:1,行驶距离之比为4:3,则其速度之比为。
5、南京到北京的火车第一天晚上10点出发,第二天下午3点到达。 列车全程平均速度为/h。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列火车从静止状态开始在直线轨道上行驶,将以恒定速度沿直线行驶。 B. 投出的篮球将以变速线移动。
C.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匀速直线运动。
D、沿直线跑道跑100米的运动员进行变速直线运动。
7. 两个气球 A 和 B 分别以 1m/s 和 1.5m/s 的速度垂直升入天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以地面为参照物,A 球正在上升 B. 以地面为参照物,B 球正在上升 C. 以 A 球为参照物,B 球正在上升 D. .以B球为参照物,A球正在上升
8. 两名学生 A 和 B 正在进行 100 米比赛。 每次A跑到终点线时,B总是落后10m。 若A在起跑线上,B同时在A前方10m处起跑,则()
A. A 和 B 同时到达终点 B. B 先到达终点 C. A 先到达终点 D. 在到达终点之前,B 在 A 的前面
物理八年级第 1 卷第 4 单元课件第 2 部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物理学这门自然科学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物理知识比较贴近日常生活。 通过“动手动脑学物理”,学生们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秉承“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用“物理在生活中”的思想来教学,让学生从想学物理走向热爱物理。 现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物理世界。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他们可以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更深入、更科学的认识。
2. 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具体教学内容包括
第六章 耐压
本章是学习电气知识、掌握欧姆定律的基础。 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电气知识后,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1、能够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能够举出生活和生产中使用的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例子;
2、会使用电压表;
第7章欧姆定律
本章是电学的重要定律,在初中电学中起着核心作用。 不仅是以后学习“电力”的基础,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电气知识的基础。
1、通过实验,探索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2.了解欧姆定律,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 具有安全用电意识;
第八章电力
本章在欧姆定律研究的基础上,将电的研究延伸到电能和电力。 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1、从能量转换的角度理解电源和电器的作用;
2.了解电功率、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区分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3、知道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4、了解家庭电路及安全用电,有安全用电意识;
第9章电和磁
本章主要讲磁现象、电流磁场、电磁铁及其应用、电动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 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1.可以通过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
2、通过实验,探索通电螺线管的外磁场方向;
3. 通过实验,了解通电的导线将受到磁场中的力的作用。 力的方向与电流和磁场的方向有关。
4、通过实验,探索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第十章 信息传递
本章主要讲电磁波和信息的传输。
1.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 了解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2、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能够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生基本情况。
八年级的学生参差不齐,尖子生很少,学习困难的学生很多。 两极分化十分突出。 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够高,灵活性不够。 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者。 硕士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措施。
1、认真开展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做课内探究实验,尽量进行直观教学。
2、加强概念和规则的教学,培养学生总结和组织知识的能力。
3、注重做好“优优扶贫”工作。
4、渗透有目的的教育,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
5、狠抓“双基”,结合教学实际,全面提高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案,支持重点卓越,全面发展。
五、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周日期内容
第一周2.28----3.3电压(1)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1)
第2周 3.4----3.10 电阻器 (1) 变阻器 (1
第3周3.11----3.17探究电阻上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1)欧姆定律及其应用(1)
第4周 3.18----3.24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1) 欧姆定律与安全用电(1)
第5周 3.25----3.31 电能 (1) 电力 (1)
第6周 4.1----4.7 电功率(1)测量小光炮的电功率(1)
第7周 4.8----4.11 电力与热力(1) 电力与安全用电(1)
第8周4.15----4.21日常生活用电常识(2)
第9周 4.22----4.28 磁现象(1) 磁场(1)
第10周 4.29----5.4 电磁学(1) 电磁铁(1)
第11周 5.6----5.12 电磁继电器扬声器(1) 电机(1)
第12周5.13----5.19磁力发电(2)
第13周 5.20----5.26 现代流畅耳机(一) 电波海洋(一)
第14周5.27----6.2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1)
第15周6.3----6.9信息之路越走越宽(1)
第16周6.10----6.16回顾与总结(2)
第17周6.17----6.23回顾与总结(2)
第18周6.24----6.26回顾与总结(2)
8 年级物理,第 4 卷,第 4 单元课件第 3 部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索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能够使用相关实验仪器,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3)体验从凸透镜成像的观察记录和收集到的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焦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研究
难点:从实验数据中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具:灯台、蜡烛、火柴、光幕、焦距f=10cm的凸透镜
课程类型:实验、讲解、讨论
教学设计
1、新课程介绍
演示实验:教材图4-23
当凸透镜靠近灯泡时,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灯丝正立且放大的虚像;
适当增加凸透镜与灯泡之间的距离,你会在墙上看到灯丝的倒置放大图像。 继续增加凸透镜和灯泡之间的距离,你会在墙上看到灯丝倒置缩小的图像。
板书: 1、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图像称为实像。
2、物距:物体到镜头光心的距离称为物距(u);
像距:像到镜头光心的距离称为像距(v)。
2、新课程教学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凸透镜可以形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或者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那么,凸透镜形成不同图像时,像距、物距、焦距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为了准确测量物距和像距,我们实验中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光具座。
① 如何测量物距和像距?
②强调:实验时凸透镜中心、蜡烛火焰中心和光幕中心大致处于同一高度。
探索活动1:倒置缩小图像
图像特性 物距 (u)/cm 像距 (v)/cm
倒置和缩小的图像
问题:
(1)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是什么?
(2)它像虚像还是实像? 图像和物体是在同一面还是不同面?
(3)当物体向上或向下移动时,光幕上的图像如何移动?
(4)如果用书盖住镜头的上部,会发生什么?
(5) 如果蜡烛和光幕颠倒过来,会形成什么图像?
结论:当u>2f时,成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此时,f
应用:相机
探索活动2:倒置等尺寸图像
图像特性 物距 (u)/cm 像距 (v)/cm
反转且大小相等的图像
讨论:
(1)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是什么?
(2)它像虚像还是实像? 图像和物体是在同一面还是不同面?
结论:当u=2f时,形成一个倒立的、等大小的实像,此时v=2f。
探索活动3:倒置放大图像
图像特性 物距 (u)/cm 像距 (v)/cm
倒置放大图像
讨论:
(1)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是什么?
(2)它像虚像还是实像? 图像和物体是在同一面还是不同面?
结论:当f
探索活动4:正立放大图像
图像特性 物距 (u)/cm 像距 (v)/cm
正立放大图像
讨论:
(1)它像虚像还是实像?
(2)图像和物体是在同侧还是不同侧?
(3)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是什么?
结论:当你
应用:放大镜
根据上面的讨论,你能总结一下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吗?
板书: 3、凸透镜的成像规则:
当u>2f时,成为倒立缩小的实像,f
当u=2f时,形成倒立的、等大小的实像; v=2f,v=u,物像在对侧;
当 f
当你
讨论交流:实验过程中你还有哪些新发现?
问题和扩展的讨论:
(1)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什么? 图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2)凸透镜形成虚像的条件是什么? 虚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3)凸透镜成像时,什么情况下物像出现在对面? 什么情况下物体会在同一侧?
(4) 当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减小时,像距如何变化? 图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5)有人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幕,都无法观察到光幕上的图像。 是什么原因?
①
②
补充:课本最后一段:a. 双倍焦距是物体缩小图像和放大图像的分界点;
b. 一焦距是物体倒立的实像与正立的虚像的分界点;
(6) 你能想到两种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吗?
(7) 当u=f时,凸透镜能成像吗? 为什么?
3、巩固实践
1、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光幕与透镜之间的距离为16cm时,在光幕上得到倒置的蜡烛火焰放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可为:( )
A、4厘米 B、8厘米 C、12厘米 D、16厘米
2.参见《创新作业》第7题
4.布置作业:
课本 1、2、3、4、5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教学难度较大,应分为两课。 应以实验探究为重点,以问题为主线,能够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8 年级物理第 4 卷第 4 单元课件第 4 部分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了解光可以在某些物体的表面反射。
2、了解光的反射规律,理解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
3.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流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 体验并理解我们为何看不到不发光的物体。
3.体验和探索“光反射定律”,用实验方法获得反射光、入射光与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与法线、入射光与法线的角度,总结结论调查。 获得更全面的探索活动的经验。
4.通过观察,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区别。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在探索“光反射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紧密联系实际,提高科技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育工具
激光源、平面镜、纸张、角度测量仪
教学流程
1. 复习题
举一个光在同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例子。
2、新课程介绍
老师:漆黑的夜晚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案,我们看不到房间里的桌子和电视。 我们怎样才能看到它?
我们能看到太阳和电灯,因为它们发出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为什么我们能看到人、教室、书本等不发光的物体? 这是因为它们可以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反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在本节中,我们将研究光的反射及其定律。
3、新课程教学
1.光反射定律
1、老师:光到达两种不同物质的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然后返回到原来的物质的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示范一:用平面镜反射阳光。
观察:墙上的光点及其变化。
演示2:用激光演示光的反射。 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和入射点。 并在黑板上画一幅画: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一点、两个角、三条线。
入射点 (O):光线照射到镜子的点。
法线(ON):穿过入射点并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
入射角 (i):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角度。
反射角 (r):反射光与法线之间的角度。
2.探索:光的反射定律
师:通过演示观察光的反射。 那么光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则呢?
实验一:
1、按照课本图2.2-3,让激光器发出的光沿着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 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并记录。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两次。
3. 将纸板的一半向前或向后折叠。 你还能看到反射光吗?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和入射光在法线两侧分开。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在法线两侧,反射角度等于入射角。
实验2:
将入射光沿着原始反射光的位置引导到镜子上。 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讨论得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描述反射光路图的绘制方法:
例:下图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画法:①画过入射点的法线; ②画出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练习:投影胶片。
(1) 画出下图中的入射光线。
(2)如图所示,画出反射光线,回答:入射角是多少? 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之间的角度是多少?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示范3:用镜子和白纸反射阳光或灯光。
问:为什么镜子反射的光那么强,而白纸反射的光那么弱?
让我们来看看这两种情况。
师: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物体表面时的情况如下: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引导学生分析镜面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循反射定律。 反射光向同一个方向发射,并且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而其他方向没有反射光。
示范4:将几根大头针垂直插入纸板条中,代表“正常线条”。 任意弯曲纸板条后,“法线”不再平行。 (如上图)
强调:漫反射也遵循反射定律。
漫反射将光线向各个方向反射,因此我们可以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
教师分析举例:学生看不到黑板反光部分的字。 这是因为黑板上的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光强比粉笔字漫反射的光强。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把“反光”部分弄得粗糙一些,这样就能发生漫反射,削弱反光部分的反射光。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清楚地看到粉笔字符反射的光线,即可以清楚地看到字符。 。
8 年级物理第 4 卷第 4 单元课件第 5 部分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内能
2.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3、掌握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并用它们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重点】:内功及改变内功的方法。
【学习难点】:做功和传热等效于改变物体的内能。
【预览测试】
1、称为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 。
2.同一个物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内能也随之增加。
3.虽然铁水和冰的温度不同,但它们的温度相同。
4、改变内能的方式有: 和 。
5、冬天搓手,可以改变内气,使手温暖; 冬天把手吹进嘴里保暖,是通过改变内能来实现的。
6、高空飞行的子弹同时具有能量、能量、能量。 子弹落地后,三个不为零的能量是____
九年级物理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
___有能力的。
7、物体中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强度与物体的内能有关。 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其内能增加。 当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降低。
8、物体对外做功时,其内能和温度; 当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和温度。 当给自行车充气时,气缸壁会升温,从而压缩气缸中的空气并增加空气量。 ,由于温度升高。
【一起探索】
★学生活动1:阅读7页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运动的物体有不断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因此分子也有动能;
2)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力,分子之间也存在吸引力和排斥力,因此分子之间也存在力。 该物体称为内能。 3)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分子的_____、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内能。
4)当物体温度较低时,分子的热运动停止(停止?),所有物体也是如此。
讨论: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
★ 学生活动二:改变内能的方法
1.小组讨论:如何融化一块冰? 如何提高铁丝的内能?
总结: ⑴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____和_____,它们在改变物体内能方面是等价的。 传热的本质是; 工作的本质。
⑵ 传热过程中,高温物体的热量、温度和内能; 低温物体的热量、温度和内能。 (传热的条件是——有温差)
2、压缩空气点火装置演示实验:
将一小块蘸有乙醚的棉球放入装有活塞的厚玻璃缸中,快速按下活塞,观察发生什么情况。
原因: ,
阐明: 。
3、实验:一个大口玻璃瓶中有一些水,水上方有水蒸气。 将瓶子内部打气。 当软木塞跳起时,观察瓶内的变化。 原因是:
阐明。
总结: ⑶ 物体做功、内能、温度的本质都是将能量转化为能量;
物体的外能、内能和温度本质上都是能量转化为能量
★ 学生活动3:团队合作
1. 1分钟竞赛:举一个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
2、讨论并达成共识: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⑴物体温度的变化(会不会)引起内能的变化?
⑵ 如果物体的温度保持不变,其内能(可能或不可能)会发生变化吗?
内能与热量的关系
⑴物体内能的变化(当然,不一定)是否伴随着吸热或放热?
⑵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当然,不一定)会引起内能的变化吗?
热量与温度的关系
⑴ 物体吸收或释放热量(当然,不一定)会引起物体温度的变化吗?
★ 学生活动4:学生阅读:地球的温室效应
1)什么是温室效应?
2)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