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地址
先选择下载地址,再点击下载,若为站外链接的下载地址,则所需的“提取码”统一在”资源介绍“的文末!
[
本地下载 ]
资源介绍
第一讲 声现象
1. C
2. D 【解析】表演者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A错误;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真空不能传声,B错误;在振幅一定时,距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小,C错误;不同人说话时的音色不同,所以观众能依据音色的不同分辨出是哪位主持人在朗诵,D正确.故选D.
3. B 【解析】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A错误;哨子中的空气频繁进出形成振动发出声音,B正确;吹哨子的力气变大,只能增大哨音的响度,C错误;拉动“活塞”改变的是空气柱的长度,改变音调,D错误.故选B.
4. D 5. A 6. D
7. A 【解析】如果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可以感觉到音叉的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A符合题意;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改变了声音的响度,是用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B不符合题意;将发声的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是用来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不符合题意;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是为了研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 C 【解析】三弦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A错误;高音是指声音的音调高,B错误;按压琴弦的不同位置时改变了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琴弦振动的频率改变,声音的音调发生变化,C正确;关闭窗户是为了阻断噪声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错误.故选C.
9. B 【解析】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 Hz~20 000 Hz,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5 Hz~50 000 Hz,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驱狗器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而在狗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所以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 B 【解析】两个波形的疏密和高低相同,说明发声体的频率和振幅相同,即音调和响度相同;两个波形的形状不同,说明音色不同,所以它们音调、响度相同,音色不同.故选B.
11. 振动 响度 12. 音色 空气 响度
13. 水(或液体) 510 【解析】声音可以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说明水(或液体)能传播声音;因为声音传播到山崖的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所以声音从人传到山崖的时间t=12×3 s=1.5 s,由v=st得,小华距山崖的距离为s=vt=340 m/s×1.5 s=510 m.
14. 音调 90 【解析】吹笛子时,手指按压不同的小孔可以改变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从而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15. 振动 B 16. 响度 产生 音色
17. A 【解析】用超大音量、越低速播放能清晰地听到“尖叫”声,说明原来声音的频率很高是超声,且响度很小,故选A.
18. 振动 音色 信息
第二讲 物态变化
1. B 2. B
3. A 【解析】夏天,在景区使用喷雾,小水滴蒸发为气态水蒸气,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吸收热量,可达到降温的目的,A正确;夏天,空调房间内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窗玻璃的外侧,形成水雾,B错误;雪熔化是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熔化吸热,所以化雪时气温更低,C错误;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D错误.故选A.
4. C
5. D 【解析】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盐会让冰的熔点降低,所以会有大量的冰熔化成水,冰熔化成水是一个吸热反应,因此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温度也会变低,会让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为固态的霜,同时放出热量;如果不加盐,则罐底附近的空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A、B、C错误,D正确.故选D.
6. C
7. B 【解析】红汤液面上有一层油脂,减少了热量散失,使得红汤先沸腾,A错误,B正确;火锅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C错误;火锅上方冒“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D错误.故选B.
8. D 【解析】将一杯温水放入正常工作的冰箱的冷冻室中,水的温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水达到凝固温度0 ℃并逐渐凝固;当水全部凝固后,冰的温度再次降低,由于A和B中图像温度升高,A、B错误;由于C图中的凝固点不是0 ℃,C错误、D正确.故选D.
9. 0.1 36.5 10. 完全接触 -4 11. 汽化 吸
12. 97.5 ℃ 吸收
13. 熔化 钨 【解析】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他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要与其他的金属形成合金,必须先与其他的金属放在一起进行熔化,而钨还没有达到熔点的时候,其他的几种金属都已经达到沸点开始汽化变成气态.
14. (1)受热均匀 (2)b 73 (3)晶体 5 (4)C
【解析】(1)实验过程中不断搅拌试管中的固体小颗粒,使固体小颗粒受热均匀;(2)温度计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所以正确的读数方法是b,示数为73 ℃;(3)由图丙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因此该物质属于晶体,熔化过程持续了(10-5)min=5 min;(4)由图丙可知,该物质在第12 min处于液态,而图A模型表示的是气态下的分子排布,图B为固态下的分子排布,图C为液态下的分子排布,故选C.
15. (1)自下而上 (2)扩散 汽化 (3)低于 (4)试管的水达到沸点后不能继续吸热 (5)升高
【解析】(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故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2)打开酒精灯灯帽,可闻到淡淡的酒精味,是酒精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液态酒精中分子进入空气中变为气态,这个过程是汽化;(3)水的沸点跟气压有关,实验中测出的水的沸点小于100 ℃,说明当时的大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4)当试管中的水与烧杯中的水均达到沸点后,烧杯中的水可以从酒精灯继续吸热,能够沸腾,由于温度相同,试管中的水无法从烧杯的水中继续吸热,因此试管中的水最终不会沸腾;(5)在烧杯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后,发现试管中的水能够沸腾,说明烧杯中水的沸点高于99 ℃,即加入食盐后,水的沸点升高.
第三讲 光现象
1. B
2. D 【解析】拱桥上的装饰灯带自身能够发光,属于光源,A正确,不符合题意;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当其遇到障碍物遮挡时,光线无法穿过障碍物,所以我们就不能直接看到发光的拱桥,B正确,不符合题意;平静的池面相当于平面镜,池中石桥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C正确,不符合题意;该像为倒立、等大的虚像,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3. B 4. B
5. B 【解析】使用单向透视玻璃时,应保持上课区域较亮,观摩室内较暗,这样观摩效果更好,A正确;光线照射到透视玻璃表面,同时发生折射与反射,B错误;听课教师能看见上课的情景,是上课区域的物体反射的光线通过透视玻璃进入听课教师的眼中,C正确;学生在透视玻璃中看到自己的像,这是平面镜成像,此时透视玻璃相当于平面镜,D正确.故选B.
6. D 【解析】由题图可知,光源发出的入射光线与水面夹角为40°,所以入射角为90°-40°=50°,根据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大小为50°,A错误;当水面升高时,前后两次水面平行,如解图所示,入射角大小不变,所以反射角大小不变,B错误;当水面上升时,入射角大小不变,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光屏上的光斑A向左移动到A′位置,C错误;当水面升高时,光源S到水面的距离变小,由平面镜成像原理可知,光源S的像S′到水面的距离也变小,D正确.故选D.
第6题解图
7. 直线传播 反射
8. 如答图所示
第8题答图
9. 如答图所示
第9题答图
10. 如答图所示
第10题答图
【解析】利用虚像在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的原理,在图中利用对称法作出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点S′,连接像点与P点确定反射光线,再补全入射光线即可,如答图所示.
11. 如答图所示
第11题答图
12. 如答图所示
第12题答图
【解析】当折射光线射入人眼时,人眼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认为硬币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的C处,人看到的是硬币的虚像;由题可知,像在C处,眼睛在B处;先连接B、C两点,与水面交点为入射点;作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并标上箭头,如答图所示.
13. (1)等于 (2)同一平面内 (3)可逆 (4)漫反射
【解析】(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在实验过程中,将纸板向前或向后折,是为了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此时把半面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4)在不同方向都可以看到纸板上光传播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14. (1)向左移动 会 烟雾 (2)在同一平面内 减小 0
【解析】(1)图甲中,向水槽内慢慢注水,光入射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水槽底部光斑的位置将向左移动,这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实验中为使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清晰,可在水面上方喷一些烟雾;(2)图乙中,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研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图丙中,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减小,折射角随之减小;当光沿着NO方向射入时会沿ON′方向射出,此时折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折射角为0度.
15. (1)确定像的位置 (2)较暗 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大小相等 (3)6 变小
【解析】(1)玻璃板一方面能够反射光线,所以能够成像;另一方面能够透光,所以能看到玻璃板后的景象,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在较暗环境中,蜡烛成的像更清晰,利于观察;实验中发现蜡烛B总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可以得到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大小相等的结论;(3)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蜡烛A向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3 cm,它的像也会向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3 cm,则蜡烛A与像之间的距离变化了6 cm;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等大,蜡烛A变短后,像的高度也变小.
第四讲 透镜及其应用
1. B
2. C 【解析】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A错误;红外线是一种比红光频率更低的电磁波,不属于可见光范围,B错误;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被监控物体在摄像头两倍焦距以外,C正确;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两者成像特点不同,D错误.故选C.
3. C
4. 液化 放大镜 实 照相机 【解析】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露珠中间厚,边缘薄,形成一个水凸透镜,图甲叶脉在水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和放大镜的原理是相同的;图乙中看到水珠后面远处景物是倒立、缩小的像,是因为物体距离凸透镜很远,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和照相机的原理相同.
5. 乙 照相机 【解析】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乙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胶片,通过晶状体的调节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人眼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
6. 10 放大 【解析】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 cm时,光屏上呈现一个倒立等大的像,则2f=20 cm,所以f=10 cm;因为凸透镜焦距为10 cm,当物距为15 cm时,物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7. 不会 变暗 【解析】当他不小心将手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时,手指没有在一倍焦距以外,光屏上不会有手指的像;手指遮挡了部分入射光线,导致折射光线变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8. 凸透镜 实 f<u<2f 【解析】圆柱形玻璃杯盛有水,圆柱形玻璃杯中的水中间厚边缘薄,形成水凸透镜;该凸透镜能使图片横向放大、颠倒;由乙图可知,此时的老鼠的像与甲图中的老鼠相比,是放大的、左右颠倒的实像,所以此时的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f<u<2f.
9. 如答图所示
第9题答图
10. 如答图所示
第10题答图
11. 如答图所示
第11题答图
12. 放大 会聚 靠近 【解析】已知f=10 cm,则2f=20 cm,蜡烛在凸透镜前18 cm处,处于f和2f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远视眼镜片是凸透镜,所以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将远视眼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经过凸透镜的光线会比原来提前会聚成像,所以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
13. 放大 左
14. (1)15 (2)较暗 Ⅱ 缩小 照相机 (3)变大 光屏 (4)向左
【解析】(1)由图乙可知,当透镜与白纸间距s=15 cm时,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3 min,所用的时间最短,说明太阳光经过凸透镜会聚后该点的温度最高,这个点是凸透镜的焦点,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即为焦距 f=15 cm;(2)实验应该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其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凸透镜焦距是15 cm,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 cm刻度线位置处,蜡烛固定在15 cm刻度线位置时,物距为50 cm-15 cm=35 cm,大于二倍焦距,此时像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Ⅱ区域内,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这一原理;(3)蜡烛逐渐靠近透镜,物距变小,实像像距变大,像变大;当蜡烛移至45 cm刻度处,此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可在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4)给该“透镜”再充入少量水,“透镜”变厚、焦距变小、对光的会聚能力变强,像距变小,为了使光屏上的像依然清晰,光屏应向左移动.
15. C 【解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较小,处在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所成的像不断变小,先后如图甲、丙,C正确.故选C.
第五讲 机械运动
1. B 2. B 3. D 4. A
5. C 【解析】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同.小明以站台为参照物,火车和站台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小明认为火车是静止的;小红以运动的动车为参照物,火车和动车之间的位置在变化,所以小红认为火车是运动的.两个人的说法都正确.C正确.故选C.
6. B 【解析】“海斗一号”上浮过程中,相对于海平面、海底的位置发生改变,因此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海面和海底都是运动的,A错误,B正确;“海斗一号”相对于样本的位置没有改变,因此以样本为参照物,“海斗一号”是静止的,C错误;“海斗一号”相对于抛掉的重物的位置发生改变,因此以抛掉的重物为参照物,“海斗一号”是运动的,D错误.故选B.
7. C 【解析】小明观察右侧窗外的汽车,发现自己的车向后移动,是选择右侧的汽车为参照物的,但两车运动状态不能确定,故选C.
8. C 【解析】图像①中线段与时间轴平行,汽车处于静止状态;图像②表示汽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成正比,也就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③表示汽车速度保持不变,即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④随着时间的增大,汽车的速度不断增大,即汽车在加速行驶,反映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②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 C 【解析】由图像知,甲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甲通过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比,即甲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前2 s,乙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2 s后乙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处于静止状态,即乙是先匀速直线运动后静止,2~4 s内,乙是静止状态,A错误;4 s时甲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乙是静止状态,速度不同,B错误;0~4 s乙运动的路程是8 m,时间是4 s,平均速度v=st=8 m4 s=2 m/s,C正确;3 s时,乙运动的路程是8 m,甲运动的路程是6 m,乙在甲前方,D错误.故选C.
10. 2.25(2.24~2.26均可) 11. 218 12. 静止 改变的
13. 150 列车 【解析】列车上午11∶09从赤峰站出发,12∶12到达喀左站,行驶1 h 3 min合1.05 h,则列车在赤峰至喀左段运行的平均速度为v=st=157 km1.05 h≈150 km/h;小明以自己乘坐的列车为参照物,站台离列车越来越远,站台向列车运行的相反方向运动.
14. km/h 134.4 【解析】在隧道口设有如图所示的标示牌,标示牌上的“60”的单位为千米每小时即km/h;张师傅驾车通过沅江隧道,在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下,至少需要的时间t=sv=2 240 m603.6 m/s=134.4 s.
15. > 20 200 【解析】由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为v甲=1 000 m50 s=20 m/s,乙车的速度为v乙=700 m-200 m50 s=10 m/s,所以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在t=40 s时,甲车所在位置为s甲=800 m,乙车所在位置为s乙=600 m,所以两车相距s甲-s乙=800 m-600 m=200 m.
16. (1)A (2)= 【解析】(1)由图知,小球B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A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小球A;(2)小球A和B在第1 s至第6 s这段时间间隔内的路程相等,则平均速度相等,即vA=vB.
17. (1)千米 (2)运动 (3)6 000 【解析】(1)南京长江江面宽度超过1千米,因此五桥的长度数字为10.33时,单位应为千米;(2)以航行的船为参照物,桥上路灯的位置是改变的,所以路灯是运动的;(3)v=72 km/h=20 m/s,t=5 min=300 s,s=vt=20 m/s×300 s=6 000 m.
18. (1)加速 (2)0.75 0.5 (3)C (4)<
【解析】(1)由照片可知,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 cm,sBC=15 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vBC=sBCtBC=0.15 m0.2 s=0.75 m/s,AC段的距离sAC=sAB+sBC=5 cm+15 cm=20 cm=0.2 m,AC段所用的时间tAC=tAB+tBC=0.2 s+0.2 s=0.4 s,则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sACtAC=0.2 m0.4 s=0.5 m/s;(3)由(1)知图中小球在做加速运动.图A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减小,不符合题意;图B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不变,不符合题意;图C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增大,符合题意;图D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不符合题意.故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C;(4)小球在做加速运动,即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则时间tAD中点未到达路程sAD中点,则v1
第六讲 质量与密度
第1节 质量与密度 物质的物理属性
1. B 2. B 3. B
4. A 【解析】由题目中“抵御零下130 ℃ 的低温”可知,其隔热性能很好,A错误;由“是一种很轻的固体”可知其密度很小,B正确;由“能经受超过1 300 ℃的高温”可知其耐高温,C正确;由“可完全吸收水中的污染物质”可知其可用来净化水,D正确.故选A.
5. D 【解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在温度和物态不变时,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它不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改变而改变,A错误;由题图可知ρ甲=m甲V甲=2 g4 cm3=0.5 g/cm3ρ乙=m乙V乙=4 g2 cm3=2 g/cm3故ρ甲<ρ乙,当质量相同时,由公式V=mρ得V甲>V乙,B错误;ρ甲:ρ乙=0.5 g/cm3∶2 g/cm3=1∶4,C错误;体积为5 cm3的乙物质质量为m乙′=ρ乙V乙′=2 g/cm3×5 cm3=10 g,D正确.故选D.
6. 变小 变小
7. (1)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至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
(2)取下5 g砝码,向右缓慢移动游码
8. 隔热 2×103
【解析】火箭高速飞行时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做功,使火箭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所以火箭头部涂抹的特殊物体在高温下会迅速地熔化、汽化,甚至升华,熔化、汽化和升华要吸收热量,同时在火箭头部涂抹新型陶瓷材料,增强其隔热性能,可以保证火箭的温度过高时内部的设备不被烧坏;新型陶瓷材料在高温下体积减小为原来的90%,但质量不变,由m=ρV可得ρ1V=90%ρ2V,ρ2=ρ190%=1.8×103 kg/m390%=2×103 kg/m3.
9. 21.20 mV 1.06
【解析】液体的质量为m=39.49 g-18.29 g=21.20 g,液体的体积为V=20 mL=20 cm3,由密度公式ρ=mV得,液体的密度为ρ=mV=21.20 g20 cm3=1.06 g/cm3.
第2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1. (1)A B C (2)142 (3)7.1×103
【解析】(1)天平调节平衡后,将矿石放在天平的左盘中,向天平右盘中添加适当的砝码,然后移动游码,使天平重新平衡,测出矿石的质量,再用量筒取适量的水,矿石拴上细线后,用细线把矿石放入量筒中,从而计算出矿石的体积,由密度公式求出矿石的密度,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B、C;(2)矿石的质量m=100 g+20 g+20 g+2 g=142 g,矿石的体积为V=70 mL-50 mL=20 mL=20 cm3;(3)矿石的密度为ρ=mV=142 g20 cm3=7.1 g/cm3=7.1×103 kg/m3.
2. (1)游码 (2)右 (3)38.4 15 2.56×103
【解析】(1)使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其次将天平标尺上的游码归零,最后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再进行测量;(2)天平没有称量物体,游码没有归零时,天平平衡;将游码归零后,左盘下沉,右盘上翘,此时应向右端调节平衡螺母,才能使天平横梁重新平衡;(3)如图乙所示,天平标尺分度值为0.2 g,游码左端在3.4 g处,则石块质量m=20 g+10 g+5 g+3.4 g=38.4 g;如图丙所示,量筒中水的体积为30 mL,放入石块后,水和石块的总体积为45 mL,则石块的体积V=45 mL-30 mL=15 mL=15 cm3,石块的密度ρ=mV=38.4 g15 cm3=2.56 g/cm3=2.56×103 kg/m3.
3. (1)②取下5 g的砝码,向右调节游码 62.4 ③ 20 ④1.12×103 (2)偏大 ②③①④
【解析】(1)①将空烧杯放在调好的天平上,测出其质量为40 g;②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石榴汁将其放在天平左盘上,在右盘内添加砝码.当放入最小的5 g砝码时,天平右端下沉,说明右盘中砝码过重,故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取下5 g的砝码,向右调节游码,直到天平平衡;此时砝码质量及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烧杯和石榴汁的总质量为m=50 g+10 g+2.4 g=62.4 g,则烧杯中的石榴汁的质量为m石榴汁=62.4 g-40 g=22.4 g;③将烧杯中的石榴汁倒入量筒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石榴汁的体积为V石榴汁=20 mL=20 cm3;④石榴汁的密度为ρ石榴汁=m石榴汁V石榴汁=22.4 g20 cm3=1.12 g/cm3=1.12×103 kg/m3;(2)在测量体积时,由于烧杯中的石榴汁有残留,会使得测得的体积值偏小,由ρ=mV可知,密度的测量结果将偏大;只需要将实验顺序调成②③①④,这样测的空烧杯的质量就将残留的液体质量包含在内,最终结果会更加准确.
4. (1)56.4 (2)50 0.812×103 (3)偏大
【解析】(1)由图甲可知,砝码的质量为55 g,天平标尺分度值为0.1 g,游码对应示数为1.4 g,则烧杯与酒的总质量为56.4 g;(2)由图乙知针筒内酒的体积V=50 mL=50 cm3,针筒内酒的质量m=m总-m剩=56.4 g-15.8 g=40.6 g,则西凤酒的密度ρ=mV=40.6 g50 cm3=0.812 g/cm3=0.812×103 kg/m3;(3)由于针筒的刻度线前端装针头的地方会多吸了一点酒,这导致所测得的体积偏小,根据密度公式可知,测得的酒的密度会比真实值偏大.
专项一 特殊方法测密度
1. (1)右 (2)3×103 (3)②右盘内放相同的空烧杯,并在杯内加水 ③将右盘烧杯中的水倒入空量筒中 ⑥V0V2-V1ρ水
【解析】(1)由图甲可知,指针指在中央刻度线左侧,即左重右轻,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2)图乙中石块的质量为24 g,图丙中可得小石块体积为8 mL,即8 cm3,则ρ=mV=0.024 kg8×10-6 m3=3×103 kg/m3;(3)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天平,使横梁平衡;将一只空烧杯和小石块放在左盘,右盘内放相同的空烧杯,并在杯内加水,直到天平重新平衡;将右盘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水的体积V0;此时小石块的质量等于ρ水V0;在量筒中盛适量水,记下水的体积V1,用塑料细线拴住小石块,使小石块浸没在水中,读出水面所对的刻度值V2;可得小石块的体积为V2-V1,可得小石块的密度ρ石=V0V2-V1ρ水.
2. (1)右 (5)m1-m2 (6)m3-m2ρ水 m1-m2m3-m2ρ水 (7)大于
【解析】(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天平静止时横梁右边高,则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横梁平衡;(5)由题意可知,小石块的质量为m石= m1-m2;(6)所加水的质量为m加水=m3-m2,由于所加水的体积与小石块的体积相同,小石块的体积为V石=V加水=m加水ρ水=m3-m2ρ水,石块的密度为ρ石=m石V石=m1-m2m3-m2ρ水=m1-m2m3-m2ρ水;(7)当从烧杯中取出石块时,石块会沾走一定量的水,这样再称量剩余水和烧杯的质量就偏小,会导致计算出的石块质量大于真实的质量.
3. (1)45 (2)5×10-6 (3)9×103 (4)偏小
【解析】(1)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G金属块l1=G钩码l2,m金属块gl1=m钩码gl2, m金属块l1=m钩码l2, m金属块×20 cm=60 g×15 cm,m金属块=45 g;(2)由图乙知,水的体积为25 mL,由图丙知,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为30 mL,该金属块的体积为V=30 mL-25 mL=5 mL=5 cm3=5×10-6 m3;(3)金属块的密度ρ=mV=45 g5 cm3=9 g/cm3=9×103 kg/m3;(4)先测量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后测量水的体积,金属块从量筒中拿出会沾一些水,导致水的体积偏小,求出金属块的体积会偏大,由ρ=mV得所测金属块的密度偏小.
4. (1)④ (2)12 90 0.3 (3)大于
【解析】(1)实验步骤中不需要单独测量水的体积,只需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即可,再测出水、铁块、软木塞的总体积,就能算出软木塞的体积,故④是多余的;(2)软木塞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即m=10 g+2 g=12 g;从图丙中读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为50 mL,水、软木塞和铁块的总体积90 mL,则软木塞的体积V=90 mL-50 mL=40 mL=40 cm3,软木塞的密度ρ=mV=12 g40 cm3=0.3 g/cm3;(3)由于干燥软木塞具有吸水性,在测量它的体积时,它会因吸收水而使其体积测量值偏小,在质量一定时,体积偏小,则密度会偏大.
5. (1)标尺左端“0”刻度线处 (2)82.4 (4)瓶和饮料 (5)m2-m3m1ρ0 偏大
【解析】(1)调节横梁平衡前,游码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2)游码分度值为0.2 g,读数为砝码加游码示数:50 g+20 g+10 g+2 g+0.2 g×2=82.4 g;(4)这一步测量的只能是瓶子和饮料的总质量;(5)金属块的体积即为第(4)步倒入瓶子中的饮料体积,V饮料=m1ρ0,第(4)步中倒入瓶中饮料的质量为m饮料=m2-m3,因此饮料的密度为ρ=m饮料V饮料=m2-m3m1ρ0;金属块带走部分饮料,使得需要补充进来的饮料变多,因此测得的结果偏大.
6. (1)零 右 (2)①32 ②相平 20 ③1.15 (3)1.1
偏大
【解析】(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处;已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天平平衡;(2)①由图乙可知:此时天平的示数为20 g+10 g+2 g=32 g.②读量筒的示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底部相平,其示数为20 mL,③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为55 g-32 g=23 g,则盐水的密度ρ=mV=23 g20 cm3=1.15 g/cm3;(3)由题意可知:合金块的体积V合金=m合金ρ合金=80 g8 g/cm3=10 cm3;所补盐水的质量m补=m丁+m已-m戊=80 g+31 g-100 g=11 g;由于所补盐水的体积即为合金块排开盐水的体积,且等于合金块的体积,则盐水的密度ρ盐水=m补V合金=11 g10 cm3=1.1 g/cm3.已知电子秤的每次测量值均比真实值大1 g左右,则假设电子秤的每次测量值均比真实值大1 g,则丁、戊、己三图的示数分别为79 g、99 g、30 g,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合金块的真实体积V′=m′ρ合金=79 g8 g/cm3=9.875 cm3;所补盐水的真实质量m补′=m丁′+m己′-m戊′=79 g+30 g-99 g=10 g;由于所补盐水的体积即为合金块排开盐水的体积,且等于合金块的体积,则盐水的真实密度ρ′=m补′V′=10 g9.875 cm3≈1.01 g/cm3,故以上步骤所测得的盐水密度与真实值相比偏大.
第七讲 力 力与运动
第1节 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1. B 【解析】鞋底有很深的槽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A不符合题意;捏紧自行车的刹车装置,是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B符合题意;给车轮转轴添加润滑油,是通过使接触面分离的方法来减小摩擦力,C不符合题意;用铅笔移动书本,是通过变滑动为滚动来减小摩擦力,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 C 【解析】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如果没有相互挤压,那么这两个物体之间就没有力的作用,比如竖直放置的两个物体,它们刚好接触,此时就没有力的作用,A错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当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时,同时也是受力物体,B错误;由于重力的作用始终是竖直向下的,因此被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会落回地面,C正确;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因此物体受不受力都可能运动,不受力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D错误,故选C.
3. 相互的 形变 运动状态 【解析】排球运动员扣球时手对排球产生作用力,同时排球也对手产生一个相等大小的作用力,所以手部疼痛,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排球变瘪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也会改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粗糙程度 滑动 【解析】搓衣板凹凸不平,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刷子在衣服上滑动,是滑动摩擦力.
5. 如答图所示
第5题答图
【解析】重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方向竖直向下;从重心竖直向下画一条有向线段,并标出重力的符号,如答图所示.
6. 如答图所示
第6题答图
【解析】芭蕾舞演员单脚站在地面上受到的支持力的作用点在的演员的脚与地面接触的位置,方向竖直向上,如答图所示.
7. 如答图所示
第7题答图
8. 如答图所示
第8题答图
9. (1)1.2 不变 (2)压力 (3)不能 没有控制压力一定(或甲、丙的压力不同) (4)不一定 (5)B
【解析】(1)由题图甲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 N,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2 N,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甲中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没变,所以滑动摩擦力不变;(2)甲、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压力不同,因此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3)甲、丙中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不同,有两个变量,因此不能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4)如图丁所示,根据实验的改进可知,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木块,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右运动,此时,木块始终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因此,装置改进以后木板不一定要做匀速直线运动;(5)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强的关系,就要控制其他因素相同,只改变压强,只有方案B满足控制变量法的要求,且通过改变受力面积来改变压强.
第2节 力与运动
1. D 【解析】锤头松动后,撞击锤柄下端后,锤柄停止运动,而锤头由于惯性继续向下运动,因此锤头套紧主要是因为锤头具有惯性,D正确.故选D.
2. C
3. A 【解析】小明拉绳子的力与狗拉绳子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A正确;狗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狗的支持力,大小不相等,不是平衡力,B错误;绳子对狗的拉力与地面对狗的阻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大小也不相等,不是平衡力,C错误;绳子对狗的拉力与狗对绳子的拉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D错误.故选A.
4. B 【解析】人对车的压力作用在车上,车对人的支持力作用在人体上,属于一对相互作用力,A错误;蹬地时,地面发生形变产生支持力,B正确;停止蹬地后,车最终停下来,是因为摩擦力改变了车子的运动状态,C错误;车在滑行过程中所受的外力突然消失,它将保持此时的速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D错误.故选B.
5. B 【解析】发令枪响前,运动员静止时所受的支持力与他对冰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A错误;发令枪响后,运动员用力向后蹬地来获得向前的动力,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正确;运动员在经过弯道时不再用力向后蹬,但此时他的运动方向一直在发生改变,因此运动状态也一直发生改变,C错误;运动员冲线后停止用力,仍能向前滑行很远,是因为运动员具有惯性,D错误.故选B.
6. B 【解析】击球时手对排球的力与排球对手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A错误;击球后排球的运动方向改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B正确;排球运动到最高点时,如果外力消失,排球将保持其水平方向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C错误;排球在下落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受非平衡力作用,D错误.故选B.
7. D 【解析】坐在列车上的乘客相对于车站来说其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列车上的乘客相对于车站是运动的,A错误;惯性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列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列车的质量没有改变,惯性大小也不变,B错误;列车受到的牵引力和铁轨对它的支持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二力不是平衡力,C错误;列车对铁轨的压力和铁轨对列车的支持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D正确.故选D.
8. C 【解析】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火箭内的北斗导航卫星也具有惯性,A错误;北斗导航卫星随火箭加速上升时,北斗导航卫星的运动状态在不断改变,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北斗导航卫星此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B错误;地球同步卫星在轨飞行时与地球的相对位置不发生改变,其相对地球静止,C正确;地球同步导航卫星的运动轨道是椭圆形的,其在轨飞行时处于非平衡状态,受非平衡力作用,D错误.故选C.
9. 牛顿 力 【解析】“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总结出的;为了纪念他的杰出贡献,人们以他的名字作为力的单位.
10. 相互作用 平衡
11. 大于 惯性 【解析】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加速上升,说明推力大于重力;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卫星脱离火箭后,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运动.
12. 静止 惯性 运动状态 【解析】汽车匀速行驶时,坐在座位上的乘客相对汽车位置不变,所以是静止的;发生碰撞,车身突然停止运动,乘客由于具有惯性会继续向前运动;行驶的汽车受到碰撞停止运动,其运动状态改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3. 15 左 【解析】由于木箱做匀速直线运动,木箱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木箱受到的摩擦力与木箱受到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摩擦力大小为15 N,方向水平向左.
14. 如答图所示
第14题答图
15. 如答图所示
第15题答图
【解析】乒乓球摆到最高点时受到重力和摆绳的拉力,作用点都在乒乓球的重心.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拉力的方向沿绳子向上,具体如答图所示.
16. 如答图所示
第16题答图
【解析】小明从被竖直的绳子吊着的爬杆上匀速下滑,小明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摩擦力作用,故爬杆也受到小明对它的向下的摩擦力f,其次爬杆还受竖直向下的重力G和绳子对它向上的拉力F,三个力的合力为0,过爬杆的重心分别向上和向下画出三个力,如答图所示.
17. (1)大小相等 木块受摩擦力 (2)转动回来(意思相同即可) 在同一直线上 (3)B
【解析】(1)实验时向左、右两盘同时放入等重的砝码时,木块保持静止,说明一对平衡力的大小相等;小明在实验时发现左、右两盘同时放入不等重的砝码时,木块仍能保持静止状态,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实验中木块受到摩擦力的作用;(2)保持F1与F2相等,将木块换成小车,然后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小车将会发生转动,设计这一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二力平衡时的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3)如果将木块换成弹簧测力计,左、右两盘各放入重5 N的砝码,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 N,故选B.
18. (1)B (2)远 匀速直线运动 (3)等于 (4)C
【解析】(1)将小车从斜面上A处滑下,小车滑出水平木板右端而掉落,说明小车到达水平面的动能较大,速度较大,通过的路程比较大,所以为让小车不滑出木板,可以换一个更长的木板;或者将小车从高度较低处滑下,或者可以减小斜面的倾角,从而减小小车到达水平面的动能,减小小车在水平面的速度,减小小车通过的路程;故不可行的方法是增大斜面的倾角,小车仍从斜面上A处滑下.故选B;(2)由图乙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速度减小得越慢,运动的路程越远;进一步推理可知,当阻力为零时(即小车不受摩擦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3)由题意可知,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处滑下,所以小车到达毛巾表面和木板表面的水平面时的速度相等,而且小车最后在毛巾表面和木板表面上都会停下来;所以小车在毛巾表面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量等于在木板表面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量;(4)上述实验结论是小明在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得出的.所用的方法是理想实验法;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A不符合题意;用小磁针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用的方法是转换法,B不符合题意;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用的方法是理想实验法,C符合题意;探究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9. D 【解析】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为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的两个力为相互作用力.G是小球所受的重力,F3是弹簧受到的拉力,二者没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不属于一对平衡力,A错误;G和F3不满足“相互”,且G属于重力,F3属于弹力,不属于一对相互作用力,B错误;F1是弹簧对小球的拉力,F2是小球对弹簧的拉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属于一对相互作用力,C错误,D正确.故选D.
20. D 【解析】小球在运动过程中不仅受到重力的作用,还会受到斜面的支持力的作用,A错误;由于斜面光滑,小球在滚下斜面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小球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B错误;由于斜面光滑,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是保持不变的,若另一斜面平缓,小球还会上升到另一斜面的相同高度处,所以斜面越平缓,小球运动的距离越大,C错误;如果另一斜面变成水平面,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阻力,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小球将达不到同样的高度而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永远运动下去,D正确.故选D.
21. 如答图所示
第21题答图
【解析】人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人在车中随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向右做加速运动,水平方向受向右的摩擦力作用.具体如答图所示 .
22. 二力平衡 重力与支持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 【解析】扫把静止立在水平地面时,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即利用了二力平衡的原理,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这与地球的引力无关.
23. 向后运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答案合理即可)
第八讲 压 强
第1节 固体压强
1. B 【解析】逃生锤的锤头很尖、盲道上有凸起、吸管的一端剪成斜口,都是为了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A、C、D不符合题意;载重车装有很多个车轮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B符合题意.故选B.
2. A 【解析】压力大小不变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一盒粽子对手的压力大小等于这盒粽子的重力大小,保持不变,单手提单绳时,受力面积最小,此时压强最大,A符合题意.故选A.
3. C 【解析】在沼泽地段铺设宽木板,不会改变坦克的重力以及对地面的压力,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ABD错误、C正确.故选C.
4. C 【解析】当把铁块立放时,对桌面的压力不变,压力的大小等于铁块的重力,A、B错误;由于平放和立放时,铁块对桌面的压力F相等,立放时桌面的受力面积小,由p=FS可知,立放时铁块对桌面的压强变大,C正确,D错误.故选C.
5. A 【解析】物体静止在竖直墙壁上,有竖直向下的运动趋势,故受到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该静摩擦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静摩擦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即50 N,与压力大小无关,A正确,C错误;由于F压=30 N,S=0.2 m2,物体对墙壁的压强为p=F压S=30 N0.2 m2=150 Pa,B错误;若物体受到的力全部消失,由于物体原来静止,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D错误.故选A.
6. 压强 摩擦 【解析】前者的“磨”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后者的“磨”是为了减小冰壶与冰面之间的摩擦.
7. ① ③ 【解析】“如坐针毡”体现的是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墙内开花墙外香”体现的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体现的是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霜前冷,雪后寒”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凝华现象形成霜;而雪在熔化时需要吸热,从而让人感觉寒冷.
8. 1.25×104 静止 【解析】监考教师的重力G=mg=50 kg×10 N/kg=500 N,监考教师甲站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G=500 N,站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FS=500 N400×10-4 m2=1.25×104 Pa;以讲桌为参照物,监考教师甲和讲桌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监考教师甲是静止的.
9. = < 1×106 【解析】铅笔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的两手指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两手指对铅笔的压力相等,手指对铅笔的压力与铅笔对手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这两个力大小也相等,即两手指受到的铅笔的压力相同,即F1=F2;由图可知,食指的受力面积比较小,根据p=FS可知,食指受到的压强比较大,即p1<p2;若F2=1 N,笔尖的面积为1×10-6 m2,则p2=F2S=1 N1×10-6 m2=1×106 Pa.
10. (1)凹陷程度 转换 (2)压力大小 乙 丙 控制变量 (3)相互作用 平衡
【解析】(1)由题图知,实验中是通过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实验方法为转换法;(2)比较图甲和图乙两次实验,受力面积相同,压力不同,是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图乙和图丙两次实验,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是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实验方法为控制变量法;(3)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固体,它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它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11. 解:(1)积雪对水平地面的压力 F=G=mg=ρVg=ρShg
积雪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p=FS=ρgh=0.2×103 kg/m3×10 N/kg×2 m=4×103 Pa
(2)汽车顶部所受的压力F′=pS′=4×103 Pa×5 m2=2×104 N
12. 解:(1)测试时,月球车行驶的速度
v=st=90 m30×60 s=0.05 m/s
(2)月球车受到的重力
G=mg=135 kg×10 N/kg=1 350 N
月球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力
F=G=1 350 N
月球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p=FS=1 350 N1.5×10-2 m2=9×104 Pa
(3)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位置无关,登月后,月球车在月球上的质量不变,为135 kg.
13. A 【解析】圆柱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p=FS=GS=mgS=ρShgS=ρgh,因为p甲=p乙=p丙,h甲=h乙ρ丙;S甲
14. C 【解析】甲对海绵的压力大小等于甲和乙的重力大小之和,A错误;乙对甲的压力大小等于乙的重力大小,但是不能说乙对甲的压力就是乙受到的重力,因为重力与压力是两种不同的力,B错误;甲对海绵的压强大小为p=FS=G1+G2S1,C正确;乙对甲的压强为p′=F′S′=G2S2,D错误.故选C.
15. A 【解析】四个条形磁铁完全相同,则重力相等,如图所示,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重力,故甲乙两图中桌面受到的压力分别相等,即F甲=F乙,根据p=FS可知,甲,乙两图中桌面受到的压强也相等,即p甲=p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 < = 【解析】设一块砖的重力是G,则FA=G、FB=2G,所以FA
第2节 液体压强
1. C 【解析】在吸饮料时,细管内的气压变小,外界大气压大于管内大气压,故饮料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压入细管中,故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工作的,A不符合题意;抽水机抽水是通过活塞上移使活塞下方的桶内气压减小,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上来,利用的是大气压,B不符合题意;船闸的原理是:先打开一端,船闸里的水位逐渐与外面相等,外面的船就可以开进船闸;然后把这一端的船闸关闭,打开另一端的船闸,船闸里的水位逐渐与外面相等,船就可以开到另一端去,应用了连通器的原理,C符合题意;注射器在吸药水时,是利用外界大气压大于其内部的压强,故药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注射器内部,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 D 【解析】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D点深度最大,压强最大,水从瓶孔喷出的速度最大,D正确.故选D.
3. B
4. D 【解析】将水注进木桶时,水的最大深度是由最短木板的长度决定的,由公式p=ρgh可知,补齐短木板能增大水的最大深度,所以能增加最大压强,而木桶的质量、木桶的底面积不影响水对木桶底部的压强,D正确.故选D.
5. C
6. 左 右侧水对橡皮膜的压强大 【解析】根据p=ρgh可知,因为水的密度相等,右侧水深度大,所以右侧水对橡皮膜的压强大,根据F=pS,因为受力面积相等,右侧水对橡皮膜的压强大,所以右侧水对橡皮膜的压力大,使得橡皮膜向左侧凸起.
7. 不变 变大 等于 【解析】船只在下游驶入装满水的船箱,船受到的浮力不变,浸在水中的深度不变,因此船箱底部受到的压力不变;若船上增加重物,船浸在水中的深度增大,排开水的体积变大,船底距水面的距离变大,根据p=ρ液gh可知,船底受到水的压强变大;船始终在抬升机构的水中漂浮,受到的浮力等于船的总重力,开始水箱装满水,船驶入水箱时,水箱溢出水的重力等于船的总重力,故无论大船还是小船,举起船箱的总重力不变,并且匀速举起,托举船箱的力等于总重力,由此可知,托举力大小始终不变.
8. 1.5×107 1 875 【解析】当“海燕”在海面下1 500 m处时,受到海水的压强:p海水=ρ海水gh海水=1.0×103 kg/m3×10 N/kg×1 500 m=1.5×107 Pa,煤油产生的压强:p煤油=p海水=1.5×107 Pa,由p=ρgh得煤油的深度:h煤油=p煤油ρ煤油g=1.5×107 Pa0.8×103 kg/m3×10 N/kg=1 875 m.
9. 6 1 500 5 000 【解析】水的重力G水=m水g=0.6 kg×10 N/kg=6 N;水对茶壶底部的压强p=ρ水gh=1.0×103 kg/m3×10 N/kg×0.15 m=1 500 Pa;盛水的茶壶对桌面的压强p′=FS=G壶+G水S=0.4 kg×10 N/kg+6 N20×10-4 m2=5 000 Pa.
10. (1)B (2)增大 上窄下宽 (3)上移 (4)BD h4h2ρ水
【解析】(1)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形管中两侧液面已有高度差,需要将软管取下,再重新安装,U形管中两管上方的气体压强就是相等的,U形管中的液面就是相平的.故选B.(2)由乙丙两图可知,橡皮膜的方向相同,深度不同,深度越大压强越大,可得出结论:同一液体,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拦河大坝要做成上窄下宽的形状.(3)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是否有关,则应保持深度不变,保持橡皮膜的位置不变,向容器内加入适量的浓盐水,液体深度增大了,没有控制液体的深度不变,应将探头适当上移,保持液体的深度不变.(4)在左侧加入适量的水,测量左侧水到橡皮膜中心的深度h4,在右侧缓慢倒入待测液体,直到观察到橡皮膜相平,测量右侧待测液体到橡皮膜中心的深度h2,橡皮膜变平可得p水=p液体,ρ水gh4=ρgh2,ρ=h4h2ρ水.
11. 解:(1)水对鱼缸底部的压强p=ρ水gh=1.0×103 kg/m3×10 N/kg×20×10-2 m=2×103 Pa
(2)水对鱼缸底部的压力F=pS=2×103 Pa×1 200×10-4 m2=240 N
12. C 【解析】由压力公式F=pS可知,如果甲图容器对桌面的压强较大,由于甲比乙的受力面积小,所以甲对桌面的压力不一定比乙对桌面的压力大,则甲中液体的密度不一定比乙的大,由p=ρgh可知,甲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不一定大,甲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不一定大,A、B错误;由压力公式F=pS可知,如果乙对桌面的压强较大,又由于乙比甲的受力面积大,所以乙对桌面的压力一定比甲对桌面的压力大,则乙中液体的密度一定比甲的大,所以乙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一定比甲大,由p=ρgh知乙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一定较大,C正确,D错误.故选C.
13. 1 000 5∶2 【解析】甲容器中0.1 m深处水产生的压强:p水=ρ水gh=1.0×103 kg/m3×10 N/kg×0.1 m=1 000 Pa,将同一物体分别浸没在两液体中,物体排开水和酒精的体积相等,V排=V物,水的深度变化:Δh水=V排S甲=V物S,酒精的深度变化:Δh酒精=V排S乙=V物2S,Δh水∶Δh酒精=V物S∶V物2S=2∶1,水和酒精的密度之比:ρ水∶ρ酒精=1.0×103 kg/m3∶0.8×103 kg/m3=5∶4,水和酒精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变化量之比:Δp水∶Δp酒精=ρ水gΔh水ρ酒精gΔh酒精=5×g×24×g×1=5∶2.
14. 不可行 水管中的水只能达到与水池水面相同的高度(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由题图可知,水管和水池构成连通器,而连通器的特点是两端的液面高度相同,所以该设计方案不可行.
第3节 大气压强 流体压强
1. C
2. D 【解析】用手捏、用重物压、撞击地面这些都是利用机械作用使易拉罐变瘪;用注射器抽取易拉罐中的空气,易拉罐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变瘪,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故选D.
3. B 【解析】轿车在行驶时,在相同时间内,空气流过轿车上表面时移动的距离比空气流过下表面时移动的距离长,则上表面空气的流速大于下表面空气的流速.而流体中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所以,轿车上表面空气的流速大压强小.故选B.
4. B 【解析】从吸管b的管口用力吹气,会导致a管上方空气流速变大,压强变小,烧杯上方空气流速不变,压强不变.故选B.
5. A 【解析】做托里拆利实验,由于外界的大气压一定,所以能托起的水银柱的高度是一定的,当玻璃管倾斜时,由于要使得水银柱的高度一定,所以玻璃管中水银柱的长度会增加,A符合题意;吸管吸饮料是借助饮料表面的大气压把饮料压进嘴里的,B不符合题意;一标准大气压托起的水银柱的高度大约是76 cm,水银的密度是水的密度的13.6倍,所以一标准大气压托起的水柱的高度大约是10.3 m,C不符合题意;大型客机飞行时,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机翼就会获得一个向上的升力,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 大于 降低 【解析】如图气压计的原理是:瓶内气压不变,它等于大气压和细玻璃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之和,因此瓶内气压p内>p大气压;若拿着此气压计从29楼下到1楼,当高度降低,大气压升高,由于瓶内气体密闭,且玻璃管很细,可近似认为瓶内气体的压强不变,所以细玻璃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会变小,则玻璃管中的水柱降低.
7. 大气压强(大气压) 低 【解析】用吸管吸饮料时,吸管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饮料被压入吸管;因为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高山上的大气压比平原上的要低.又因为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所以高原地区水的沸点低于100 ℃,在高山上用敞口锅很难将食物煮熟,需要用高压锅才能将食物煮熟.
8. 慢 大 【解析】流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漩涡中心流速较大,压强较小,周围物体被压入漩涡.
9. A 【解析】A图中,竖直向上吹气,乒乓球上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下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乒乓球将紧堵漏斗口,由于不能排除是否是由于乒乓球重力而堵住漏斗口,故不能探究流速对流体压强的影响,故选A.
第九讲 浮 力
第1节 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
1. B 【解析】水中的金鱼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水的浮力,A不符合题意;太空中没有空气,所以太空中遨游的“天宫二号”没有受到浮力,B符合题意;空中上升的热气球,由于受到空气的浮力而升空,C不符合题意;水面上的天鹅受到水的浮力漂浮在水面上,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 C
3. D 【解析】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根据密度公式ρ=mV可得,气泡的密度变小;根据浮力公式F浮=ρ液gV排,液体的密度不变,g不变,气泡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变大,故F浮变大,D正确.故选D.
4. C 【解析】潜艇向深处下潜或上浮时,在露出水面以前,排开水的体积不变,由F浮=ρ水gV排知,所受浮力不变,A错误、C正确;潜艇在水面下向水面发射导弹后,重力减小,排开水的体积不变,由F浮=ρ水gV排知,所受浮力不变,B错误;潜艇加速前进时,运动状态改变,受非平衡力的作用,D错误.故选C.
5. C
6. 1.6 1 【解析】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1 N,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1.6 N,石块受到的浮力为F浮=G-F示=2.6 N-1.6 N=1 N.
7. 变小 2×107
8. DABC 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解析】实验中应先测出空小桶的重力,然后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用小桶接住排出的水,最后测出小桶和接入水的总重力,所以重新排序应为DABC;此实验的结论是: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9. 增大 相平 重力可忽略不计
10. 0.8 0.5 【解析】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小球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F浮酒=G排酒= m排酒g=0.08 kg×10 N/kg=0.8 N;由Δp=ρ水gΔh得,乙烧杯中水面升高了Δh=Δpρ水g=50 Pa1.0×103 kg/m3×10 N/kg=5×10-3 m=0.5 cm.
11. (1)3 (2)①正确 错误 排开液体的体积 无关 ②能 ③未测量出此时瓶子(含沙子)的重力
【解析】(1)木头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漂浮在水面;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铁钉沉在水底,可知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即猜想3符合常识1;(2)①A、B、C中,物体浸入水中越深,所受浮力越大,可得猜想1是正确的;A、C、D中,物体浸没在水中后,深度增大,浮力不变,可得猜想1是错误的;分析A、B、C、D可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②A、D、E三步,同一物体分别浸没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不同,能对猜想2进行验证;③存在的问题是:未测量出此时瓶子(含沙子)的重力不能准确测量出此时的浮力.
12. 解:(1)浮标受到的浮力
F浮=G=mg=2.3×103 kg×10 N/kg=2.3×104 N
(2)由F浮=ρ液V排g可知它排开海水的体积
V排=F浮ρ海水g=2.3×104 N1.0×103 kg/m3×10 N/kg=2.3 m3
13. 解:(1)由浮力产生的原因可得,正方体受到的浮力
F浮=F2-F1=15 N-5 N=10 N
(2)物体浸没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
则V排=L3=(10 cm)3=1 000 cm3=1×10-3 m3
由F浮=ρgV排可得液体的密度
ρ=F浮gV排=10 N10 N/kg×1×10-3 m3=1×103 kg/m3
14. 水平平衡 0.2 【解析】将塑料块放在水中,由于ρ物块=20 g25 cm3=0.8 g/cm3<ρ水,放手后,塑料块最终会漂浮在水面上,所以F浮=G排=G物=m物g=0.02 kg×10 N/kg=0.2 N,右边虽然增加了塑料块的重力,但等重力的水也被向周围排出,排出的水又均匀分布到容器的各个地方,所以容器最终水平平衡.
第2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 C 【解析】苹果漂浮,处于平衡状态,根据二力平衡可知,苹果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A错误;苹果漂浮,其重力等于其受到的浮力,梨子沉底,其重力大于其受到的浮力,二者所受浮力大小未知,不能比较二者重力大小,也就不能比较质量的大小,B错误;放入苹果和梨子后,玻璃杯中水的深度变大,根据p=ρgh可知,玻璃杯底受到的压强变大,C正确;苹果漂浮,其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梨子沉底,其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苹果的密度小于梨子的密度,D错误.故选C.
2. A
3. B 【解析】潜水艇在南海中任意深度悬浮时,排开水的体积等于潜水艇的体积,大小不变,A正确;由于海水密度和排开海水的体积都相等,由F浮=ρ液gV排可知,潜水艇受到的浮力相等,C正确;潜水艇在南海中任意深度悬浮时,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受到的浮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即浮力等于重力,而浮力不变,所以重力也相等,D正确,B错误.故选B.
4. A 【解析】因为木块、塑料球、石块的质量相同,由G=mg可知,木块、塑料球、石块的重力相同,因为木块处于漂浮,所以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木块的重力,即:F1=G;又因为塑料球处于悬浮,所以塑料球受到的浮力等于塑料球的重力,即:F2=G;因为石块在水中下沉,所以石块受到的浮力小于石块的重力,即:F3 F3,故选A.
5. C 【解析】释放前甲可能受到重力、向下的拉力和向上的浮力的作用,所以浮力可能大于其重力,A错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空气gV排可知,ρ空气g相同,甲排开空气的体积小于乙排开空气的体积,故甲受到的浮力一定小于乙受到的浮力,B错误;释放后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可知探空气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空气所受的重力,C正确;释放后探空气球在上浮过程中受到的浮力一定大于或等于自身的重力,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不会上浮,D错误.故选C.
6. C 【解析】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同一个鸡蛋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浸没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A、B均错误;由鸡蛋静止在两个容器中的位置可知,鸡蛋在水中沉底,在浓盐水中悬浮,故鸡蛋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而等于浓盐水的密度,C正确,D错误.故选C.
7. D 【解析】由图可知,密度计在甲、乙液体中处于漂浮状态,因同一支密度计的重力不变,所以,密度计在两种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相等,A、B错误;因密度计在甲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大于在乙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由F浮=ρgV排可知,甲液体的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