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检测平均速度 教材分析及学习情况分析 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材测量平均速度的教学设计,八年级化学第二册
第一章第四节,本节为中学生小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为一个课时。
(一)教材的地位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前启后: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 通过测试平均速度,中学生可以加深对速度和平均速度的理解。 启动:本部分为第一节小组实验课,让中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收集、分析实验数据等活动,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二)学业情况分析虽然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但中学生已经知道速度是一个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数学量,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所行进的距离。 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是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的。 能力方面,中学生具备用秤测量宽度、用秒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教学目标和要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检测时间和距离,计算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化学仪器停表、秤的基本技能。 2)让中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简单地估计时间和距离。 3)体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整个过程。
3、情感心态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中学生的兴趣,培养中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真实记录测试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中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难点
1.要点:让中学生正确地用秒表和刻度尺测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难点:教学目标的组织和实施。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 学习方法:大胆猜想、探究实验、相互交流、活跃思维、合作学习。 自制教具及实验改进: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贫困中学,原来只配备了一套倾斜车,无法满足中学生的分组实验。 在测试中发现,当坡度太小时,卡车无法下降,当坡度稍大时,卡车很容易冲出木板和追尾。为此,我设计了12套“轨道坡度”,即把焊丝头(焊工用)固定在木板(或木尺)上做坡度,用玻璃球代替卡车,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而且很容易获取材料。 ,成本低(每套成本低于
1.5元)。 教学过程: 3名女教师班主任活动设计中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新课导入首先播放水上乐园冲浪天梯的视频测量平均速度的教学设计,引起中学生的兴趣,自然过渡到生活中的共同体验学生:骑自行车上山。 仔细观察并回忆感受。 感受从生活走向化学的过程,引发中学生的兴趣。提问
1、自行车在斜坡上向上行驶的速度有变化吗?
2、测量卡车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需要测试多少数量,如何估算? 中学生用他们的个人感受来做预测:越低,感觉越快。 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这个猜测。 答:需要检测出行驶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借助公式v=s/t进行估算。
1、拓展中学生的思维。
2.让中学生了解实验的由来。设计实验
1.指导中学生阅读化学实验报告P.6的实验步骤。
2、需要改变木板的坡度做2次实验
1.学生设计实验并交流设计方案。
2、组长明确操作、计时、记录分工,配合完成实验。 通过改变斜率做两次实验,使得实验推论更具有普遍性; 它可以帮助中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小组实验
1、提醒中学生实验时木板保持小坡度,以方便检测时间,并注意宽度检测的准确性。
2、以倒计时的形式统一计时开始时间,防止合作时因个人反应而造成时间偏差。
1、小赛:各组计时员用秒表估算20秒,看谁估算得最准确。
2.测量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3. 测量中途平均速度。
4.改变坡度,重做
2、3步。
1、巩固秒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2、培养中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记录测试数据、实事求是、数据处理的严谨作风和合作精神
1.指导中学生设计数据表并估算平均速度。
2、由于检测数据量较大,提醒中学生注意数据的对应关系。 设计表格并仔细估算。 通过检测和估算平均速度,可以加深中学生对速度和平均速度的理解。沟通、评价
1、分析总结投影中学学生处理数据的规律。
2.表扬认真做实验、处理好数据的朋友,鼓励中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回答。 对于实验中的问题,你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与朋友交流。
1、培养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让中学生有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小结问题:通过明天的学习,朋友们收获了什么? 本节课,我们学会了利用刻度尺和秒表来准确检测距离和时间,并通过实验测量出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 培养中学生的泛化能力。课后作业
1.写实验报告。
2、请设计测量3路公交车从海滨风景区到柳州XX的平均速度的方案。
1.学会写实验报告。
2.培养中学生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体验从数学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版式设计
1.4 检测平均率
1、实验目的:检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S/t
3、实验设备:轨道坡度、玻璃球、垫子、秤、秒表、挡板。
4、实验步骤:
5、数据收集表格:见化学实验报告表P.7
1.6
6、结论:上坡时卡车的速度变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