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同事和朋友私信我,说他们在估算或分析机械效率问题时,总是把公式弄错或不知道用哪个公式。 这样的中学生不在少数。 我分析了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 可能这类朋友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看到笔记里有很多公式,所以就忙于死记硬背公式,而忽略了对概念的理解。 我认为理解概念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 死记硬背公式是浪费时间! 不可取!
先说第一个问题,效率和功率两个概念的区别。 “效率”这个词在生活中也很常用,在生活中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有时也指代功率。 比如很多任务三天三夜就完成了,而且完成的很快。 说到这件事,我会说效率。 很多朋友也混淆了这两个概念,表现在:问题问效率,答案是效率,或者问功率,答案是效率。 也有在概念分析时觉得选项挺相似的时候出现的选择题! 根据我的经验,出现这样的问题时,上次修改的答案可能还是错的。 我认为更好的方法是返回教科书并重新构建概念。 用正确的、全面的认识来掩盖以前错误的、片面的认识。 比如功率,教材中首先比较工作的速度,进一步引入功率作为反映工作速度的数学量,然后引入定义、定义公式和单位,还有估算等. 如果能和上面学过的数学量的速度和频率进行比较,自然会对功率有更好的理解。 效率是通过分析有用功、总功和额外功得出的。 它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率。 和生活中的产品通过率、升学率等相比相差无几,而且是没有单位的比率。 花时间重新理解混淆的概念并建立正确的理解是有效纠错的关键! 当朋友做题出错时,不要简单地改正。 不要简单地将错误的原因归咎于马大哈!
下面说一下简单机械效率的估算。有错误的朋友,我们根据这个思路来回顾分析一下(个人习惯机械效率的四个公式,从大到小解决问题
):
1.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 效率是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η=W有用/W总×100%),总功分为有用功和额外功(W总=W有用+W额外)。 根据前面两个关系可以得出,知道四个量中的两个就可以得到另外两个量;
2. 弄清简单机械的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 不管是滑轮(组)、斜面还是杠杆,都可以确定总功是外力所做的功,有用功是需要直接对物体做的功而不使用机器,额外的工作是通过克服机器的自重和摩擦来完成的。 老师这里的描述和书上的描述有点出入。 书中说明,动力对机器所做的功是总功,机器对物体所做的功是有用功。 适用于滑轮(组)和杠杆,不适用于斜面,因为斜面举起物体时,力直接作用在物体上,而斜面上的两个力,弹力不做做功,摩擦力做负功。 简单来说,对物体的机械功用处不大。 合身。 因此,对于普通的叙事,叙事的语言发生了变化。 总功的分析取决于每台机器的外部动力作用于何处,以及该位置在力的方向上经过的距离; 有用功的分析取决于如果不使用机器至少必须做多少功(垂直方向提升物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克服物体的重力做功,驱动物体在水平方向可称为对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做功); 最后看多出来的功机械效率的四个公式,如果机器也升了,就要分析机器的重量和机器的重心升了多少。 此外,在机器中存在滚动或滑动摩擦的地方,也可以估算出来。 很重要的一点要注意,物体对地面的摩擦力、机器对物体的摩擦力、机械部件之间的摩擦力是不一样的! 小心分辨! 很容易出错!
3、详细分析题目中的机器状态。 我们根据“不包括机器的重量和摩擦力”和“忽略绳索的重量和摩擦力”的描述引入了一些公式,如“Fs=Gh”,“η=G/(G+G运动)“ 等等。 我们要知道这个公式是在一定条件下推导出来的。 没有条件作为依据,推导公式(二次公式)是不能直接用的! 有了上面1和2这两项分析的基础,再理清题目给出的情况,你就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了。
例如:
借助小车垂直提升物体
借助手推车水平移动物体
借助斜坡举起物体
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计算使用滑轮、使用杠杆甚至机器组合完成的工作的效率! 它们未在此处列出。
最后用最重要的一句话来总结:正确理解概念是解决效率问题的关键! 明天提供的思路,应该对这部分掌握不好的朋友有些帮助吧!
PS:①人工打字,未经慎重考虑,可能不准确; ②图片简单,不太好看; ③欢迎私信,不足之处请见谅。
附上一些初中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