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匿名且无私的教育者,我经常需要规划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通过规划和布局安排,对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做出创造性的决定,解决如何教学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九年级数学《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教学设计。 欢迎您分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透镜,了解凸透镜的作用。
(2)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了解凸透镜放大、缩小虚像、实像的条件。
2、流程与技巧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技巧。
(2)学习从化学现象归纳科学规律的技能。
3、情感心态和价值观
(一)初步养成热爱科学的心态、乐于探索的精神、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创新的精神。
(2)具有对科学知识的渴求,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数学原理。
教学重点:
1、凸透镜的作用。
2.凸透镜成像定律。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定律。
教学方法:
探索、总结、分析
课程表:
2小时
教学仪器: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流程:
1.了解镜头
1. 透镜——由透明物质(玻璃或水晶)制成的光学器件。
观察:远视太阳镜和散光太阳镜镜框的区别
2. 两种镜头:
凸透镜 - 中心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 - 中心薄、边缘厚的透镜
3、主光轴和光心的概念
主光轴 - 通过两个球体中心的直线
光学中心——镜片的中心
2.探索——镜头的光学特性
1.问一个问题:斜视和近视的人应该戴不同的镜片,也就是说凸镜片和凹镜片对光线的影响是不同的。 请猜猜凸透镜对光线有什么影响,凹透镜对光线有什么影响。
2、猜测: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凸透镜可能有聚光的作用,凹透镜可能有近视的作用。
3、设计实验:(来自班主任的启发:用探索性实验让中学生在学习实验操作的同时,学习化学探究的流程和技巧。)
探索:拿手持探照灯照在一张白纸上,观察光斑的大小,然后将镜头放在手持探照灯上,观察光斑的大小。 如果光斑变小,透镜就会汇聚光线; 如果光斑变大,透镜就会发散光线。
4、实验推论:
思考:参考原来光路的方向和主光轴的位置,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发生了哪些变化?
(1)折射光比原始入射光更靠近主光轴。 我们称这些效应为收敛。
推论: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2)折射光比原始入射光距主光轴更远。 我们称这些效应为分歧。
推论: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5、凸透镜的焦距及焦距:
(1)凸透镜焦点和焦距
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主光轴上的一点。
(2)凸透镜焦距检测:
解释:太阳的光线实际上是向周围发射的发散光线,但由于太阳距离月球很远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总结,所以太阳向月球发射的光线可以视为平行光线。
设备:给你一个凸透镜、一张白纸和一个秤。 如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1.提出问题:
为什么同一个凸透镜所形成的图像大小、虚实、上下颠倒不同? 猜猜这个结果与什么原因有关?
2. 猜想和假设:
推测一: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有关。
推测2: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思考:凸透镜形成的图像有大小、虚实、倒立等不同? 原因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也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面对这样的猜测,你该怎么办?
3.制定计划并设计实验:
简介:实验室常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仪器——光具座。
说明:根据光具座的描述,物体到镜头中心的距离称为物距(u),像到镜头中心的距离称为图像距离 (v)。 使用光具座时,图像的位置和光幕的位置是不同的。 意义。 在光幕上得到非常清晰的图像,光幕的位置就是图像的位置。
4. 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1)设备: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幕。
(2)设备的组装、放置和调整:将蜡烛、凸透镜、光幕从左到右放置在光具座上。
(3)调整:点燃蜡烛,调整高度,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幕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说明:实验中所有凸透镜的焦距均为10cm。
(4)实验步骤:
A。 将蜡烛、凸透镜、光幕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并使其在同一直线上、同一高度上。
b. 将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一一固定:40cm、30cm、17cm、13cm和7cm、4cm,连接光幕,在光幕上形成清晰的图像,并记录图像距离和图像属性(变焦)放大、缩小)、颠倒、正立、实像、实像)。
温馨提示:当物距为5cm时,光幕上能看到图像吗? 如果无法形成清晰的图像,我们可以通过镜头观察图像的本质。
5、分析论证:
通过实验探索、数据分析进而找出规律。 哪一组能够完整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讨论:
① 图像的大小与物距有关吗? 什么情况下物距会变成缩小像? 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放大图像?
②图像上下颠倒与物距有关吗? 什么情况下物距形成正立像? 什么情况下会变成倒像?
③ 图像的虚实与物距有关吗? 什么情况下物距形成实像? 什么情况下会变成虚像? 有正立的虚像吗? 是否有真实的颠倒图像?
思考: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当凸透镜形成放大的虚像时,哪个比物距大,还是比像距大? 当形成缩小的虚像时,物距和像距哪个较大?
总结:凸透镜成像定律
(1)当u>2f时,形成倒立缩小的虚像,f<v<2f。
(2)当u=2f时,形成倒立且等大小的虚像,v=2f。
(3)当f<u<2f时,形成倒立放大的虚像,且v>2f。
(4)当u=f时,不成像。
(5)当u<f时,形成正立放大实像,且u>v。
6、沟通评估:
实验中是否有哪些步骤做得不好,需要改进? 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结果一样吗? 您参与了整个询问活动吗?
课程总结:
通过实验你已经获得了很多有用的数据。 科学家们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 通过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1、当u>f时,成为虚像,当u<f时,成为实像,焦点为虚像与实像的分界点。
2、当u>2f时,成为缩小的虚像,当u<2f时,成为放大的虚像,双焦距点是放大的虚像和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
3、形成虚像时,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变大,图像变大; 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变小,图像变小。
4、形成虚像时,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对面; 形成实像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总结,像与物在凸透镜的同一侧。
5、实际光线会聚形成实像,可显示在光屏上。 真实图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它不会显示在光屏上。
家庭作业:
1、完成教学计划。
2、通过画图进一步巩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九年级数学《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1. 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
2.凸透镜成像定律教学的思考
3.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3试讲
4.凸透镜成像规则及解释
5. 凸透镜讲义
6. 凸透镜讲义
7.凸透镜试用讲义5
8、《科学沙拉酱》:探索水的秘密
9.教学活动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