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根据。各种类型的化学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为中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了中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产生的错觉,进而达到丰富中学生脑子中感性材料的存储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目前,因为升学压力,不少班主任在主观或客观上并不注重数学实验教学,为此,我觉得,高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实验教学,着力强化实验教学。
一、引导中学生观察化学现象,迸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诱因。这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导致中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种化学现象时,班主任要引导中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点等。比如,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时,要提示注意:①手帕磨擦过的塑胶膜对碎纸屑有哪些作用?②手帕磨擦过的两块塑胶膜,在互相接近时会发生哪些现象?③把用手绢和毛皮分别磨擦过的两块塑胶膜紧靠些,它们之间会形成哪些现象?通过观察,中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推论。通过对上述数学现象的观察,除了成功地诱发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中学生的求知欲望,还有利于发展中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引导中学生通过作图、识图来培养中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材中各类各样的电路图、滑轮组装配图、物态变化图象等,都是从作图、识图及图象与实物转化的角度,训练中学生对化学规律把握的程度。换句话说,就是靠想像来认识数学规律,之后靠画图来进行剖析、判断。比如,在学习“导体做切割磁力线运动”内容时,可启发中学生联想“右手拿镰刀割稻子”的情形。按照手指定则,磁力线方向(稻子)、导体运动方向(镰刀)、导体中感生电压方向(四指)的关系就非常明晰了。因为想像材料来始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因而班主任应引导中学生运用作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来帮助中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形成清晰的假象,以开拓中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使中学生想像能力的发展。
三、鼓励中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做,促使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各类化学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中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类小实验、小制做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激增,参与意识提高,都急切希望进一步探求问题。通过实验,中学生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如教材中“纸盒烧沸水”、“小风轮”、“电铃”等小实验、小制做生活物态变化物理实验论文,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非常紧贴中学生的生活,符合中学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点。班主任要鼓励中学生做好这种课外小实验、小制做,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评价。
四、通过实验课教学,培养中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校化学实验又是中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为此,在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做实验时,班主任要指导中学生看懂实验原理生活物态变化物理实验论文,学会正确使用化学仪器,把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才能通过剖析、推理得出正确推论。诸如,在热学实验中,班主任要反复指出安培表、伏特表的联接特性及接线位置,让中学生学会用欧姆定理正确计算阻值,防止阻值过大使检测值偏差偏大,又防止阻值过小使电压烧毁仪表。中学生把握了基本实验技能,能够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基础。通过实验,除了有效帮助中学生领会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剖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还能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注意实验归类,使中学生储备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应用愈加灵活
依据心理学研究,人的思维的敏捷性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是以思维的条理智为前提,只有系统性、条理智强的知识,才易于把握和迁移。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是依据课文知识的章节安排的,各章节的实验内容,基本上无必然联系。中学生所把握的有关实验方面的知识,常常既多又乱。因而,在总备考中,可以将原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章节顺序搅乱,重新归类为:观察化学现象、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化学量的检测、验证数学规律等。实验归类,是在中学生把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实验方式,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打破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章节,重新分组,目的是避免中学生套用一种方式和方法学习数学知识,使中学生灵活运用各类仪器、各种方式,从不同角度解决实际问题,因而使中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在归类实验中,还可以及时补充对比性或综合性强的实验,以提升中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观察化学现象和模型,进行各类化学实验,应用作图、识图的训练等都是发展中学生思维,提升中学生能力的有效方式。班主任应当把精力从单纯传授化学知识转入对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训练上来,着力强化化学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