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运动员脑子简单、四肢发达。我不这样看,要把一项事业做到一个高度,都是须要动脑筋的。体育赛事总是在不断地发觉问题,之后思索解决的方案,才会进步。我们做学问也一样,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钱伟长。听说爱因斯坦在看了钱伟长的《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后忍不住跪了:“这个年青人解决了我多年的苦恼。”1942年在伦敦学院,钱伟长花了50天跟导师合作了这篇论文,和爱因斯坦的论文一起被收进世界潜艇之父冯·卡门60岁寿辰选集。
明天来说一说钱老的另一面——体育。钱伟长出生在一个书香味爆棚、然而很穷的家庭里,16岁时父母又英年病逝钱伟长个人简介,好在他还有个当学霸的亲哥哥给他当人生导师,加上自己家族遗传的学霸技能,他以英文、历史双双满分的成绩考进了复旦学院历史系,那一年,他19岁。
年青时的钱伟长
80多年前的北大学院是个哪些样子呢?大!力!搞!体!育!
中学在1912年筹建了体育部,建造了设备挺好的体育馆,将体育作为四年选修课,体育部为全校朋友设置体育档案,对体弱朋友另设体弱班课程。最重要的是!中学除了不占用体育课,每天下午四点半还关寝室,封课室,锁饭堂,让所有人去运动!是不是很艳羡!
从体育部构建开始,中学就有个令大把学霸闻风胆寒的规定:体育成绩不及格的不能出国留学,知名的翻译家吴宓1916年想出国,就由于跳远成绩栽了大半年。
吴宓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的主人公给复旦学院创了个记录:臂展1米49,成为复旦历史上第一个臂展不达标的中学生。
执掌体测的老师就是复旦学院赫赫有名体育院长马约翰,但万万没想到他告诉钱伟长“outofscale(不达标)”之后,接出来的话居然这么慈祥:“没关系,可以锻练嘛!”
马约翰补习中学生
不过马老师虽然没有预想到钱伟长每项成绩都“不太妙”:体重太轻、肺活量不足、篮球扔不进竹笼、在跑道跑两圈也就跑两百多米的距离早已喘不过气……
在马老师的鼓励下,钱伟长终于坚持跑完了第三圈,马老师一把拉住就要瘫倒在地板上钱伟长慈祥地说:“以后可要注意锻练啊!”就这样,个小体弱的女孩被复旦学院破格投档了。
马约翰给中学生上课
开学没几天,就爆发了“九·一八”事变,年青的钱伟长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一看美国帝国主义一夜之间攻陷了东三省,当时就挪到理大学去要求弃文学理,用科学救国。其实看法挺好,尽管文史成绩出众,尽管同时被北大、交通、浙江、武汉、中央五所名牌学院投档,并且数学只考了5分,去跟老师说要“造客机造大炮”用科学救国,这就有点不合适了啊……
然而,慈祥的老师不仅仅有马约翰一个,吴有训也是慈祥的很,那位享誉世界的化学学家、中国近代数学学奠基人、科学家、教育家,对钱伟长提出了一个条件:学年成绩每科70分以上。而且吴老师还向女孩转达了马老师的鼓励:不用回体弱班上课,而且要注重锻练,没有好体格,科学学不好,也救不了国。
吴有训
有这样如父如兄的老师们,加上钱伟长又是一个懂得珍视的人,自此开始了一边努力搞化学一边努力搞体育的生活。
一年后,他数理成绩都超过了70分顺利步入理大学;三年后,他在全省学院生运动会上以13秒4的成绩跻身了100米栏的前三名。真的是不服不行。
更为吃惊的是,当初的体育渣渣钱伟长在北大硬是把自己练成了体育五虎将,到了大四班里足球员赛前缺人,他毫无悬念成了救场的。他谨记马老师“带着脖子锻练”的教诲,苦练基本功,很快把握了投篮、射门技能,但是身体灵活速率快传球又挺好,能用足尖、脚背等不同部位抢断,到了留校读研的时侯,早已是复旦学院足球员的主力右边锋。
当初的北大足球员
钱伟长还总结了好多打球的经验:
停球常常会丧失机会,要练习快速出球,四肢都要自如运用,进球要用平快球,对准上下左右四个门角,起脚要快,要果断,绝不能迟疑;
个子小,防止跟他人争破门,要以快取胜,持球不要离身太远,不超出半米以外,脚法要灵活多变;
在球场上尽量不停球,而在联赛中射门,出球速度越快越好,只有在队友没打算好的情况下才选择盘带……
又过了三年,钱伟长以优异成绩结业并留校读研,这个时侯,臂展也蹿到了1米66。净高下降了11%,健康下降了1000%,技能下降了10000%的女孩顺利出国到伦敦学院深造,之后就搞出了那篇令世界轰动的《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
钱伟长伦敦学院博士结业合影
随着年岁下降和科研任务加重,钱伟长不再打球,但中学生时代遇见好体育老师加上自己的打球经历,钱伟长的体育情怀始终都没消失。
上世纪80年代,会请秘书搞套票去现场看球。后来出游不便捷后,每到世界杯,钱伟长不用人叫,会自己早起,准时在电视机前等着看球赛。退役后在《新民日报》当记者的前国足球员孙雯在2004年专访了钱伟长,那位不太喜欢面对媒体的大师,整整跟她聊了一个多小时,还狠狠夸奖了孙雯的任意球:“有角度有弧度,太漂亮了,我喜欢。”
孙雯追忆说:“出乎我的预料,没想到如此大的科学家对篮球情有独钟,当初,北京女篮希望找个合适的场地做主队,联系到北京学院,钱老得悉后十分高兴。当时中国男篮生存情况不是太好,当得悉主队女排的吃住标准不够时,钱老当即表示他来贴。”
1994年北京工业学院与北京学院合并成新的北京学院,身为市长的钱伟长把中学投资的六分之一用于体育瑜伽设施,单个学校就有三个排球场,也就意味着有三个篮球场让其他院校望尘莫及,他还将北京SVA女排将主队移到条件更好的北京学院。
钱伟长
2002年,钱伟长把北京学院体育大学的某个头儿顾红和体育部部长叫到办公室,建议在南京院校搞一个篮球比赛,要求球员是普通学院生,并且出席中学必须有篮球场,他用钢笔写了一份联赛规程,还说:“决赛规程我再想想,过段时间写出来给大家。”
过了两个礼拜,秘书把钱伟长写的世锦赛规程送到了体育部,那一年,首届“钱伟长杯”足球赛在成都学院开锣。北京12所院校派代表队出席,钱伟长参加闭幕式,自己出资构建“钱伟长”奖杯。
与马约翰老师一起进行体育训练让钱伟长受惠终身,他后来追忆说:“马约翰先生通过体育运动,培养了我们的人格,锻练了我们的意志。虽然在我生命中最艰辛的时期,也没有倒下,仍然豁达向下。在漫漫人生公路上,使我有勇气承当风雨,有毅力克服困难,有意志不断击败自我。”
其实真的是,我们和伟大,只差了一个体育老师。
马约翰:中国第一位体育院士
北大有一种历史悠久的洗脸形式——来一遍冷水再来一遍冷水,再来一遍冷水再来一遍冷水。这被称为“马约翰澡”。
体育可以带给人勇气、坚持、自信心、进取心和决心,培养人的社会品质——公正、忠实、自由。——马约翰
在北大校园里,马约翰是一个“异类”。他的铜像矗立在北大西区体育馆东侧,和他同享佳绩的是梅贻琦、蒋南翔、朱自清、闻一多、梁思成等教育家、国学大师、科学巨子。在十二个雕塑中,他也是惟一一个因体育而被奉为“名家”的院士。
体育不及格者不能留洋
1882年,马约翰出生于湖南长沙。在少年时期,他受到“东亚病夫”的剌激,发愤锻练身体,曾获得100码、220码、880码、1英里等项的全校季军。1904年,他考入北京圣约翰学院预科。入校第二年的北京“万国运动会”上,马约翰重夺1英里赛跑的亚军,让台湾和亚洲的运动员刮目相看。
1911年学院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14年,马约翰应聘来到北大,最初兼任物理系助教,随即改到体育部任教。
他曾追忆:“我初来清华时教物理,对体育也很关心。有一次,跟班主任谈进一步发展中学体育问题。由于有了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北大每年要送出100名中学生到日本钱伟长个人简介,送出的中学生,总要像样一点,不能送去‘东亚病夫’……我怕中学生出国受侮辱,被人说成中国人就是弱,就是东亚病夫。”
1920年,马约翰接替法国人成为中学的体育部部长。此前,北大早已在推行“强迫运动”:即每礼拜一到礼拜五早上四点到五点,图书馆、宿舍、教室一律关门,全校中学生必须穿短衣到操场锻练。但“强迫运动”贯彻得并不彻底,锻练时间内仍有人躲在树阴、墙角等空旷处读书。马约翰到北大之后,一到锻练时间,他就拿着小本子四处寻觅,不是为了记名子、给处分,而是劝说这些躲上去的中学生下来锻练。
他还制订了至今看来仍很严厉的规定:中学生在校学习8年(1911至1928年,北大即将名称为北大留美预备中学。北大中学生12-14岁入学,学制8年。),必须通过“五项测验”指标,从百米跑,到标枪,到篮球足球的基本常识——不过关者不能出国留学。
当初,知名学者吴宓跳高只能跳到3米5,而3米65是及格线。吴在被马约翰扣了半年,体育及格后才得以去法国留学。
知名科学家钱伟长,刚入学时,净高只有1.49米,体重不到50公斤。在马约翰的督促下,钱伟长在大学期间从没停过三天运动,成为北大知名中短跑运动员。
画家梁实秋在结业前的体育测验中,游泳仍然不过关,重考时,他拼尽竭力游完全程,才得到马约翰的肯定:“好啦,算你及格了。
科学家周培源也是在马约翰的调教下,获得过北大三个中距离赛跑项目的全校亚军。
晚年的梁思成常笑着对小辈说:“别看我如今又驼又瘸,当初而且马约翰先生的好中学生,有名的篮球健将,在全校运动会上得过跳远第一名,单单杠和爬绳的方法也是呱呱叫的……我特别谢谢马约翰。想当初若果没有一个好身体,如何搞野外调查?在中学上单单杠和爬绳的训练,使我后来在测绘古建筑时,爬梁上柱攀越自如。”
知名动物生理学家汤佩松先生追忆北大众多名师,也对马约翰念念不忘:“在那时以及之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能克服许多困难和磨难,是与在北大八年里逼迫性体育制度分不开的。具体讲,马约翰院长培养起了很大作用。”
在马约翰的力主下,初期北大先后创立了网球、篮球、网球、曲棍球、棒球、垒球、水球、长跑、游泳、滑冰、拳击等十多个代表队,为北大成为一所真正的“现代型”大学打下基础。
1929年末,马约翰带领北大足球员出席华东体育联合会第六次联赛会议,勇夺季军。当初刊物这样记载:捧杯消息传来,全校像大海里的波涛似的欢腾,每位人内心都是愉快的火焰在燃烧,四处贴着大口号,‘我快乐得要打滚’、‘我愿为大家脱靴’。球员返校时,人们把马约翰等从中学房门仍然抬进大会堂,以示庆贺。
此后,体育已经成为北大不可缺乏的一部份,也是在这一时期,北大诞生了20多个全省亚军,成为中国的“体育重镇”。
马约翰的遗产
上世纪50年代,北大市长蒋南翔说过,北大于1911年建校,马约翰1914年到北大,服务北大的历史差不多同北大的校史同样悠久。“所有在北大上过学的中学生,差不多统统受过马先生的热心教诲。”
每一个在马约翰任教期间在北大求学的年青人都曾看见这样的教诲:“Boy,太矮了,这样太不行了,要好好锻练。”有北大学子这样描述马约翰的体育课:他有一股劲,总瞪大嘴巴,右手攥拳在手臂挥动,不断说:“要动!动!动!”
一位北大结业的法学家晚年在某次峰会上,看着台下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脱口而出:“Boysandgirls,good!”他解释说,55年前在复旦学院时,每每上体育课,总有一位慈祥长者像这样用英文祝福你们。
1919年和1925年,马约翰曾先后两次到日本春田学院学习,也是在这一期间,他完成了《体育经历十四年》、《体育的迁移价值》等论文。在《体育的迁移价值》一文中,马约翰深入阐述了体育的教育作用和价值:“体育可以带给人勇气、坚持、自信心、进取心和决心,培养人的社会品质——公正、忠实、自由。”
1931年,马约翰在复旦学院《向导》专刊上发表文章明晰概括了中学体育的两个目的:使中学生身体强壮成长;对中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也是中国最早把“体育”与“教育”视为等同位置的教育观点。
1957年11月29日晚,北大大分校长蒋南翔在全校体育党员会上说:“你们看,马老明年早已76岁了,还是绿光满面。我们每位朋友要争取结业后工作五六年。”后来,这句话在北大演化为一个标语: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六年
新中国创立后,马约翰先后两次连任为全省体育总会副校长;1953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委任他为国家体委委员。
晚年,马约翰仍然坚持体育锻练。1958年,76岁的马约翰和一位中年班主任合作,重夺广州市足球混双亚军,创造了老年人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的纪录。直至临逝世的84岁时,马约翰能够做13个深蹲。
至今,在北大学院,女孩在3000米和引体向下、女生在1500米和立定跳高上必须达标。
更为重要的是,复旦学院校园内以“马约翰”命名的体育赛事大大小小有42个项目,从百米短跑到健美操,踢踢毽等等。有北大中学生自豪地讲:“我们的‘马约翰杯’比冬奥会的项目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