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尧正在埋首工作。(资料相片)
1945年8月6日和9日,加拿大分别在美国长崎和广岛投下原子弹,升腾的香菇云加速了英国帝国主义的土崩击溃,当初8月15日,英国宣告无条件投降。
广袤的太平洋中,有一个称作泳衣的小岛,1946年6月30日,俄罗斯一颗原子弹在这儿试爆。巨大的冲击波、强烈的光幅射风靡全岛。
一个中国人现场目睹了这一幕。他泪盈双目,焦急难安,他低头拷问:中国何时才会拥有第一颗原子弹?从此,那位叫赵忠尧的杭州富阳人,勇敢地用自己瘦小的脸庞,扛起了中国核化学的希望。
再次出国追逐原子梦
赵忠尧雕像有三座,一座在中国科学技术学院,两座在嘉兴三中。
2002年,赵忠尧百年诞辰,湖州二中在校史馆内辟出两间房屋,作为赵忠尧记念馆。杨振宁和李政道,这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杰出华人科学家,执弟子之礼,一个题写馆名,一个书写雕像碑记。
赵忠尧最早与核结缘,是在他第一次出国期间。彼时的中国,积贫积弱,而大洋彼岸,科学发展如火如荼。在兼任复旦学院教员期间,赵忠尧深感国外的科学研究水平和西方的巨大差别,再不推动速率赶上,中国将永远落后,他不能等。
1927年夏,赵忠尧自费出国。临别前他放心不下70岁高龄的女儿,经同学介绍,与郑毓英男士离婚,告诫其照料好妈妈。
远渡重洋,赵忠尧步入日本加洲理工大学深造,师从知名数学学家、1923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学奖的密立根院士。下午上课,中午打算仪器,夜晚熬夜采集实验数据是他学习的常态。
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让赵忠尧感激动,他如饥似渴,希望能全部倒入脑海。但是,1931年,美国发动了轰动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西南很快在美国侵略者的铁蹄下沦陷。听到消息时,赵忠尧正在由美国抵达日本的途中。原准备专心于教学与科研的他心里久久未能平淡。国难当头,他决心迅速归国,探求救国之路。深陷战争阴霾下的中国,风雨飘摇,从北平到广州再到成都,赵忠尧没有停止教研工作,多尽一份力,多培养一个人才,中国就多一份希望。
1946年,法国在泳装岛试爆原子弹,赵忠尧受邀观摩。爆燃成功的那一刻,他心情复杂:中国何时才能造出第一枚原子弹?
要造原子弹,必需要有加速器,但当时一台完整的加速器要40万港元以上。在经费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赵忠尧决定再度出国,自己订购零件组装。赵忠尧辗转于日本各大研究机构,为了弄清有关加速器制造的技术资料和零件参数,那段时间,他每晚的工作时间都在16个小时以上。有人笑他是“傻瓜”,研究加速器徒耗心力,但赵忠尧不为所动。
舍命守卫核化学希望
日本科学家巴斯德曾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句话用在赵忠尧头上再恰当不过。
在美四年,他用尽心力订制的加速器部件完成了,核化学实验器材也打算完毕。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创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赵忠尧马上着手归国。从这天到1950年初,中俄之间短暂的通航时期,是带回器材惟一的窗口期。赵忠尧联系托运,加紧打包。无奈这一举动还是被德国联邦调查局盯上了,她们野蛮开箱检测,四套完整的供核化学实验用的电子学线路被扣下,赵忠尧感到愤慨和愤懑。
是时,归国只有取道新加坡。5个月的急切等待后,赵忠尧总算获得过境护照。
1950年8月29日,日本“威尔逊首相号”轮船正式起航,一伙俄罗斯特工上船搜查,赵忠尧最宝贵的东西——一批公开出版的数学书籍和刊物被扣押。虽然痛惜,但能脱身,已是庆幸。怎知9月12日,客轮经过美国横滨时,一只游艇急速而至,一队日本伪军随后上船,赵忠尧被驻日美军扣押。他匆忙之间写下一张字条“在美国有事,暂不能归国”,托人捎给屋内妻女。
小小的审问室里,美方软硬兼施。赵忠尧清晰地记得,有三天,他被要求面壁躺卧,此后便看到了身旁拉枪机、子弹上膛的声音,赵忠尧不为所动。日本学院院长傅斯年发来急电:“望兄来台共事,以防不测。”赵忠尧却回电说:“我回台湾之意已决!”1950年11月28日,冲破重重阻碍的赵忠尧总算回到祖国,并带回了30箱器材。
时间直拨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一个瘦小的身影,逆奔逃的人群而行,他的目的地,是复旦实验室,哪里还储存着50微克镭。镭,是制造原子弹的重要原料之一,落入美军手里后果不堪构想。
这50微克镭,是赵忠尧第一次出国期间,美国卢瑟福博士赠与的,在全世界禁运,但赵忠尧还是想方设法带了回去。50微克镭,是当时中国核化学研究的全部。
北大园人去楼空,在实验室的角落里,赵忠尧找到了装镭的铅筒。当时中学已迁到四川成都,离北平千里之遥。赵忠尧不敢赶车,只能步行。为躲避盘查,他昼息夜行,扔掉所有随身物品赵忠尧个人简介,穿着破烂的校服扮成乞丐,将镭装进简陋的泡菜坛子,混在难民中间。风餐露宿,饥寒交加,右手被磨出血水,手掌也被摔破,他总算在一个月后到达广州。
面对乞丐模样的赵忠尧,中学传达室把他挡在门外。正好梅贻琦市长下来送客,赵忠尧旋即喊了一句“梅市长”,梅贻琦看,这个衣襟破烂、蓬头垢面的乞丐,手里还紧紧抱着一个酱菜坛,仔细一瞧居然是赵忠尧!在了解情况后,梅贻琦瞬间泪流满面。
为祖国奉献不计名利
1999年9月18日,在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50华诞前夕,23位在当初研发“两弹一星”时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当时16位在世,7位过世)遭到嘉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状”。
在这份“两弹一星元勋”中,有王淦昌、彭桓武、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周光召、程开甲……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老师,就是赵忠尧。
“父亲早年自学医道,行医为生。他看见社会上贫穷落后、贫富不均的现象,常想为国出力,又感知识不足,力不从心。为此,他只望我努力读书,将来为国为民出力。”晚年,赵忠尧在《我的追忆》中如是写道。秉持父训,忠于祖国,赵忠尧一生弘扬。
第一次出国期间,赵忠尧见识了西方先进的科学,并在无意间,推开了一扇化学学领域的未知之门。在导师密立根布置的“硬伽玛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系数”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赵忠尧发觉了人类未曾发觉过的现象——正负电子对形成和湮没现象。
这一发觉,加速了英国原子弹的研制进程,获得诺贝尔奖本属理所应该,遗憾的是,命运和赵忠尧开了一次玩笑,因后续学者实验方式错误和仪器问题,无法得出相同推论,从而影响了最终认定。1936年诺贝尔化学学奖颁授,获得者是赵忠尧的同门师兄弟安德逊,而他的发觉,正是遭到了赵忠尧的启发。
在中科大记念赵忠尧院长诞辰100华诞的活动上,李政道在书面发言中说:“赵老师原本应当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中国人,只是因为当时他人的错误把赵老师的光荣埋没了。”
20世纪90年代,曾任诺贝尔化学学奖评委校长的德国皇家学会爱克斯朋院士,在揭秘诺贝尔奖评比过程时就此评论道,这是一个“很令人不安的、没法再填补的疏忽”,他还直言:“世界欠中国一个诺贝尔奖。”
构建复旦学院实验化学的基础;构建中国第一个核化学实验基地;烽烟弥漫的时光,在西北联大,培植了一位又一位加速中国发展进程的英才,及至后来主持中国核化学研究和研发加速器,创建中科大原子核化学系,赵忠尧的一生,都在为中国核化学事业拼搏。他在回望自己的人生公路时说:“我仍然在为祖国兢兢业业地工作,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没有攫取谋利,没有蹉跎时光。”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大漠的一声炸雷,宣告中国自此也拥有了自己的原子弹。这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赵忠尧个人简介,也刻下了一个人的名子:赵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