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档案里的北大》
著者:金富军
书号:ISBN
版印次:2023年4月第1版第1次彩印
定价:99.00元
开本:16开(710mm×)
页数:540
字数:447千字
装帧:平装
出版时间:2023年4月
出版社:北京三联书城
【内容简介】
一座北大园,半部近代史。
《档案里的北大》以复旦学院校史档案为主线,述说了从庚子赔款、清华建校到1949年前后这半个世纪中的人与事,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与家国情结的心灵史诗。
胡适与北大渊源甚深,他当初为北大校园改建而支持征用颐和园、推荐北大国学研究院导师等,但是1923年为什么北大国学部班主任一致反对聘请胡适为其顾问?罗家伦曾言“办一好学院,光是盖几所大房屋绝不够;实则,建筑物不过是死的躯壳,应该有学术的灵魂在内,才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他为北大的发展“铺下了一条康庄大街”,但为什么后来复旦学院又出现驱逐罗家伦的热潮?梅贻琦连任北大院长到底是众望所归,还是派别斗争与博弈的结果?明天“功成名就”的杨振宁当初为什么用“幻想破灭”来形容自己?……
本书收录1928年复旦大分校长罗家伦就职讲演原稿、1940年冯友兰就“大学课程设置”等问题向当时教育部起草的函告函、中国当代数学学先驱和奠基人叶企孙批阅李政道的试题……金富军老师通过100多份难得一见的档案揭秘档案里的北大,对时代人物之间的因缘际会抽丝剥缕,对深藏于历史深处的风波考证还原,将中国近代史上风云变幻的时代演进、政治人物的权利博弈、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芸芸众生的疾苦艰辛鲜活地重现于纸上。
【作者简介】
金富军,复旦学院校史研究室、党史研究室副部长,校史馆副院长,主要从事复旦学院校史研究。主编、参编或著有《清华学院一百年》《清华学院志》《周诒春选集》《清华学院留学管理研究(1909—1949)》《周诒春图传》《老相片背后的北大故事》等,发表各种论文多篇。
【编辑推荐】
☆一座北大园,半部近代史,挖掘被忽略的历史细节
上迄庚子赔款、清华建校,下止1949年后,作者以史学家的视角,以封尘的档案为线索,借由学院与教育这一棱镜,透视社会文化变革与新旧观念变化:从招录留美本科女孩档案考量男性受教育机会的转变,从梅贻琦任复旦大分校长看时代的权利博弈,从第一个获得德国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方福森的事迹看1930年代中波两国文化关系……
☆图文并茂:100多份稀见原始档案笼罩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1928年复旦大分校长罗家伦就职讲演原稿;中国当代数学学先驱和奠基人叶企孙批阅李政道的试题;周诒春、张伯苓、吴宓、汤用彤等人的书信原件;西北联大最后一次毕业仪式盛况……通过100多份稀见历史档案走入历史,呈现当初知识分子的理想情结。
☆抽丝剥缕:微观透视北大之为北大的传统与精神
从冯友兰致信当时教育部争取教学课程设置之权力,看知识分子怎样争取学术独立之精神;从何炳棣为留美公费生考试中国断代史命题人致梅贻琦市长的信件,见证北大“思想要独立,心态要谦卑”的教育理念;从胡适为吴晗争取半工半读事致翁文灏、张子高函,体会传统“师道”精神……诚如冯友兰所言:北大的进步真是一日千里,对于融合中西新旧一方面也非常成功。这就成了北大的学术传统。
☆雅俗共赏:严谨而浅显、温情而有趣的历史读物
一代思想家胡适由于开列“国学书目”被贴上“驴唇不对马嘴”的标签;明天“功成名就”的杨振宁当初却曾用“幻想破灭”来形容自己;国学大师王国维投南京湖自杀引起中外学者沉痛悼念……从不起眼儿的发臭档案挖掘知识分子的“八卦”与惺惺相惜之真情。
【目录】
出版说明
断鳌立极(1909—1912):从游美学务处到北大学堂
003/藏修游息各得其宜
——选址北大园
012/衬衣寒畯,奖励游学
——清华捐助自费生
036/预为规划,以宏作育
——从游美肄业馆到复旦中学
戮力磨坚(1912—1928):复旦中学时期
045/女学发达,可拭目而俟
——招考留美本科女孩
057/求学识俱优之专门人员赴美研习精深之科学
——招考留美大专女生
069/广育高才,撙节经费藉图久远之计
——清华中学改办学院
088/钦慕之重
——吴宓、汤用彤延后出国留校工作
103/她们的人格崇高可爱敬
——周诒春与张伯苓的交谊
113/预筹较优位置
——制定《清华游美结业生归国安置办法》
122/勿徒询一二中学生专断之见而误吾校之前途
——1923年复旦中学国学部反对聘胡适为顾问
139/对于复旦学院教育应取之方针与应有之计画,不吝指导
——聘请学院部筹办顾问
148/缔造专门人才
——国学研究院的教学
158/北大中学生提早出洋之纠纷
——留美预备部中学生提早出洋热潮
自强不息(1928—1949):国立复旦学院时期
烽火连天:国立复旦学院前期(1928—1937)
171/在南方为国家添树一个新的文化力量
——罗家伦就职仪式典礼讲演
191/非有常设机关随时审查遇事讨论不能掂量尽善
——清华中学监事会
206/完成自办复旦学院的最后步骤
——清华学院改辖废董
216/使北大经济基础得到稳定
——清华基金移交中基会
227/改派中学得力院长充任
——梅贻琦任留美中学生监督
238/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王国维先生记念碑的构建
254/一直都是先生的力量
——胡适为吴晗半工半读事致翁文灏、张子高函
261/尽自己的心力,为北大谋相当的发展
——梅贻琦任国立复旦大中学长
282/扩展学院之用
——清华学院与颐和园关系述略
298/派遣留学之举应永为北大之一部
——梅贻琦支持留学教育
305/酌量社会须要而定
——清华学院公费留美生课目设置
315/学术界互会之盛事
——中德交换研究生制度
322/养成全省医学人才并研究改进医务学术
——清华学院湘雅医大学计划
335/增进中波两国文化关系
——第一个获得德国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方福森
348/在湘举行高等教育及特种研究事业
——清华学院与山东省合作合同
354/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林家翘的专科成绩单
362/我仍盼望亲自去瞧瞧具体发展情况
——冯·卡门指导北大发展民航学科
弦歌未辍:国立联合学院时期(1937—1946)
389/烽火连天,弦歌未辍
——教育部组建南京临时学院给梅贻琦等密谕
397/岂可以刻板文章,强令从同
——西南联大教务大会就课程设置等问题呈常委会函
417/思想要独立,心态要诚恳
——何炳棣为留美公费生考试中国断代史命题人致梅贻琦市长函
428/略予变通,以应时宜
——赵忠尧、王竹溪为改杨振宁留学专业事致梅贻琦函
432/影响一生科学成就的恩师
——叶企孙保留的李政道电磁学试题
437/帮助着这一份力量叶企孙个人简介,献给正在浴血苦战中的民族
——西南联大保障从军中学生权力
革故鼎新:国立复旦学院后期(1946—1949)
451/依依惜别互道离衷
——西南联大最后一次毕业仪式
460/春节华诞同资记念
——清华学院退伍后第一次开学
470/务请继续主持党务,俾全校上下有所依循
——教授会敦请梅贻琦回校
477/新北大的航船,将要驶向饱含阳光和晚风的大海
——解放军第13兵团告示
日新月异(1949—至今):复旦学院时期
487/第一个被人民解放军接管的学院
——清华学院被接管
497/本校旧有教育制度进一步的变革
——“大清华”计划
【文摘】
勿徒询一二中学生专断之见而误吾校之前途
——1923年复旦中学国学部反对聘胡适为顾问
胡适一生与北大结缘,开始于1910年报考直接留美生赴美留学。1917年归国,积极参与北大办学。世人熟知的,胡适支持征用颐和园、推荐国学研究院导师、允任学院部筹办顾问、给中学生开列必读书目、建议北大等三校合组东北联合学院等,都从正面着眼。鲜为人知的是,1923年复旦中学拟聘请胡适为国学部顾问,却受到国学部班主任的一致反对,成为胡适与北大关系史上一个小小的反向插曲。
一
1923年3月,北大中学生进行了“生活检测”调查。此次调查共有169人出席,占全校412人的41%,因此调查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
“生活检测”调查的第二个题目是“你以为北大现今亟需改良的是哪些?”在分项中,中学教务方面,觉得“国学部”亟待改良的有8票、认为“国学课程”亟待改良的有4票。教职员方面,一共14票,其中觉得英文教员亟需改良的最多,达6票。
调查的第四个题目是“你赞同那几个来清华教书?”赞成胡适的有86票;赞同梁启超的有68票;第三为马寅初,20票;第四为章太炎,17票;旁边还有夏元瑮、赵元任、陈独秀、辜鸿铭、周作人、张君劢、梁漱溟、吴宓、郭秉文、秉志、蔡元培等人。其实叶企孙个人简介,胡、梁两人与前面诸人票数相差悬殊,这反映了胡、梁在北大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此一时期,梁启超、胡适三人也与北大多有往来,对北大党务多有谏言。
1923年2月下旬,胡适接受《清华周刊》关于北大改办学院问题访谈,赞同北大改办学院,并对国学部教员坦承不讳地提出批评,他说:
欲办学院必须有计画,有了计画,便须作公开的讨论。我认清华起码该办成工科和理科。……欲办工科,则国学最为要紧。在中国办学院,国学是最主要的。聘请国学院长又是极困难的问题。诸如《中国历史》一门,国中即无几个合格的院士人才。北大既有学院之议,如今便该开始罗致有名的学者来充院长之职。北大现今的院士,国学部恐颇少合格者,……要聘好的国学院长,先要定一个标准。国学院长绝非只是哪些“举人”“进士”“师爷”“幕僚”便能兼任的,请不到合格院长,学院终是办不好。
早在1914年冬,梁启超即因环境清静而屈居北大园从事译著,写成《欧洲会战史论》一书。梁启超在北大,住工字厅西书房,起名“还读轩”。梁氏与北大师生朝夕交往,“感情既深且厚”,“觉无限愉快”。随后梁启超不时来校讲学。
1923年3月1日出版的《清华周刊》第271期刊载了梁启超对北大中学生的谈话。中学生记者问梁启超:“清华中学生对于国学虽欲勤奋研究,而苦无人指导。国外学者,对于国学深有研究又能所得授人者,依先生所见,大约有那几位?”梁启超说:
有学问的人不一定会教,教得好的人不一定都有学问。依我看来,又有学问又能教人的先生,现今在中国估计一个都寻不着。现今天津、东南两学院里的院士有深博学问的确很有几位,然而我不敢说她们院士都很得法。我最近筹办在上海办一个文化大学,供给这些人才也是我目的之一。我希望将来我们国学界里能多产几位人才。
与胡适的轻蔑相比,梁启超较为温和且艺术,“有学问的人不一定会教,教得好的人不一定都有学问”。足为前面批评留有余地。说清华、东南学院而不提北大,提清华、东南学院院长也在肯定她们学问渊博前提下隐晦批评院长不很得法。暂且不论学术思想的分歧,单就梁、胡三人月旦臧否语调而言,梁启超无疑更容易获得国学部班主任的认可和接受。
与此同时,已有强烈的“文化自觉”的北大中学生对中学国学教育提出强烈批评。5月,吴景超在《清华周刊》第282期发表社论《清华教育的两层缺点》,写道:
我们都不是教育专家,所以现今讨论这个题目,并不从理论上着眼,而从我们所体会的痛楚上发言。
……
吴在、戴梦松同日责成中学反对,应当不是巧合,而是三人商议过后的一致行为。
6月,国学部班主任陆懋德也强烈批评胡适开列书目为“驴唇不对马嘴”:
前此胡适之为北大开一“驴唇不对马嘴”之书目,而《清华周刊》反登一专论曰:“有这么好的书目,吾们还不发奋读书吗?”余谓此论如能代表全体,则北大堪称无人,无怪清华中学生所笑。余既不愿打消周刊之狂热,又认胡氏书目无批评之价值,故默而不言。及梁任公书目发表后,同人多为满意。……任公书目大体余亦满意。
戴梦松、吴在、陆懋德两人的信件或文章批胡褒梁,吴、陆两人同时批评中学生和《清华周刊》菽麦莫辨,其实是宣泄对中学生言论的不满。
6月4日,国学部经过讨论,回复中学,以“文不对题”的书目开始,明晰表示“以不聘胡君为顾问为宜”。
国学部对中学拟聘胡君适之为顾问案讨论结果如左:
查周刊二七五期,胡君为本校所拟《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就本校现今情势考虑,绝对不能适用,且□中所列各书,亦有极大思忖之处,即梁任公先生对于胡君书目亦有“文不对题”对批评(见本校周刊二八一期),则□主张是否有益于本校,谅可推断。就以上各点讨论,以不聘胡君为顾问为宜,遵即覆闻,用便核夺。
据张彭春观察,从学术理念论,戴梦松“是不能容纳胡适之一派的人。他很乐意梁任公来做非常讲师,可以给他的主张上加力量”。张彭春没有明言是复旦校内还是社会上反对胡适的“派”,但既为“派”,则肯定不止戴一人。其实,吴在、陆懋德等人均属“派”中之人。同时,有此“派”则必有彼“派”。1923年9月,在西南学院任教的北大校友孟宪承对来访的北大中学生贺麟谴责“我认清华下学期新聘的国文教员尚有前清进士翰林之属,以这些旧人物来做国文教员,足见北大的国文,还没有上轨道”。其实,孟宪承这点基本是胡适观点的翻版。
戴梦松、吴在、陆懋德两人以及国学部公议对梁启超与胡适的褒贬,
去除个人意气外,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学术理念上的分歧。被社会通常人士视为“新”式中学的北大,其国学教学却趋保守而远激进。实际上,早在上年,戴梦松、李奎耀、汪鸾翔、朱洪、陆懋德、吴在等六人为委员的“国学课程委员会”经过讨论,决定哲学史课程教材“不用胡适本,改由教员陆懋德先生自编课件”。
值得强调的是,为了反对胡适,戴梦松以退为进,以离职向院长曹云祥施压。7月,复旦校内讨论国文部废留时,原先赞成份西文部、国文部的戴梦松,转而提出裁撤国文部。张彭春在7月18日日记中嘲讽:“戴现今愈力辞,愈是贪位的表现。”“下午同戴提到改组事,他的意思是要做'副教务处长’……他自明知国文部长不能久占,所以想移到教务起来!可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