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告

[题目]用微电极记录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是研究神经冲动形成

更新时间:2023-11-08 文章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次数:

【答案】突触水泡向突触前膜联通,与突触前膜融合,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引发突触后膜形成动作电位发挥完作用的神经递质没有被彻底降解细胞膜内负电位向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极微量的神经递质造成微小的电位变化细胞膜内负电位向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但不足以导致动作电位K+外流和C1—内流先用刻度尺检测两个微电极之间的距离,用剌激器剌激1次,同时用计时器记录两个微电极记录设备发生变化的时间差,再估算出传导速度33O物理好资源网(原物理ok网)

【解析】33O物理好资源网(原物理ok网)

细胞膜内负电位向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_细胞膜内的负电位减小_细胞膜内电位负值减小称为33O物理好资源网(原物理ok网)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私密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遭到剌激后,神经细胞膜的私密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私密性减小,钠离子内流,产生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激动在神经元之间须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激动以电压的方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水泡释放递质(物理讯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形成膜电位(联通号),因而将激动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因为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而神经元之间激动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33O物理好资源网(原物理ok网)

(1)当图1中的微电极M记录到动作电位时,即激动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水泡逐步向突触前膜联通,与突触前膜融合后,以胞吐的形式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神经递质后,引发突触后膜上发生电位变化。33O物理好资源网(原物理ok网)

细胞膜内负电位向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_细胞膜内的负电位减小_细胞膜内电位负值减小称为33O物理好资源网(原物理ok网)

(2)在突触小体未形成动作电位的情况下,微电极N上也会记录到随机形成的、幅度几乎相等的微小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说明有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但不能引起动作电位,猜测可能缘由是发挥作用后的神经递质没有被彻底降解,极微量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造成微小的电位变化,但不足以导致动作电位。33O物理好资源网(原物理ok网)

(3)正常情况下,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私密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遭到剌激后,神经细胞膜的私密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私密性减小,钠离子内流,因而产生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如图3所示,微电极N上记录到电位负值减小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已知K+和C1—通道都参与了IPSP的产生,则在电位负值减小的过程中膜内负电位提高,是C1—内流的结果,而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恢复成静息电位过程中是K+外流的结果,故IPSP的形成是K+外流和C1—内流的结果。33O物理好资源网(原物理ok网)

(4)已知从剌激开始到动作电位形成有一短暂的延后,且与剌激硬度有关。若要规避该延后对检测精度的影响,精确检测动作电位在神经轴突上的传导速率,可通过检测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同时检测电极记录到的动作电位的起始点的时间差即可,即:先用刻度尺检测两个微电极之间的距离,用剌激器剌激1次,同时用计时器记录两个微电极记录设备发生变化的时间差,因而按照时间和距离的关系式估算出传导速度。33O物理好资源网(原物理ok网)

发表评论

统计代码放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