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声音的形成与传播》教学课例》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形成和传播的条件。
2.晓得声音传播须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率不同。
【过程与方式】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探究声音的形成和声音的传播。
2.锻练中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技巧。
【情感心态与价值观】
通过班主任、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迸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中学生乐于探求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学知识。
【情景导出】
我们生活在饱含声音的世界之中,每晚听老师授课获取各类知识,听电台广播新闻了解天下大事,听音乐陶冶情操.这么,这种声音是如何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眼睛里的?
学习内容一:声音的形成和传播
阅读课本P27至P29内容,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
【自学检查】
1.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形成的,震动停止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公式,发声就停止。
2.声音的传播须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
一、师生共同探究——声音形成的条件
1.动动手:运用身边的器材,用不同的方式(敲打、碰撞、振动……)来发出声音.如:将卷尺(或塑胶尺)的一端紧压在桌边,让另一端伸开桌面外,用手撩动尺子另一端,观察尺子发声时情形(或用手摸咽喉,觉得发声和不发声声带有哪些不同)。
推论: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而形成。
2.班主任演示实验:敲打音叉,使音叉发声,能观察到音叉发声时的震动吗?如何能够观察到这些微小震动?
再度叩响音叉,用一个塑胶小球去紧靠正在发声的音叉进行观察。大家能看见哪些现象?说明哪些?
正在发声的音叉可以弹起兵乓球,说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震动
3.用手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促使音叉停止震动.能够看到声音吗?这又能说明哪些问题?
震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了
二、小组合作探究——声音的传播
1.声音是如何向远处传播的?再度阅读:真空罩内的闹铃实验。联系该实验现象,你们能得到哪些推论?
推测:声音的传播须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
(1)将两张桌子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朋友轻轻地敲桌面,另一个朋友把眼睛贴在另一张椅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大小。
(2)将两张紧挨的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公式,之后重复步骤(1),比较声音的大小。
问题:
①实验的第一次敲打声是在桌面的一端发出的,但眼睛贴在桌面的另一端能看到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声音是由哪些物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的?
②当眼睛离开桌面时,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敲打声,此次的声音是由哪些物质传到眼睛的?
③我们平常看见的各类声音主要是通过哪些物质传到眼睛中的?
推论:在化学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作介质,它可以是二氧化碳,还可以是液体或固体;真空不能传声。我们平常看见的声音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震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中学生回顾水波的产生与传播过程。(水滴落入水底时出现了哪些现象?水波是如何形成的?)
这说明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方式传播。
【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
震动、发声、听声两者的关系:震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一定马上消失,由于声音传播也须要时间。
【即时练习】
1.下述关于声音的形成及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震动
B.只要物体震动,就能发声
C.没有发出声音的物体一定没有震动
D.物体的震动停止后,就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2.垂钓时,河堤上的步伐声会把鱼吓倒,这说明水才能传声;如图,两个小纸袋、一根铝线弄成的“土电话”表明:固体才能传声。
学习内容二:波速
阅读课本P29至P31内容,重点用红笔做上记号。
【自学检查】
1.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称作波速。
2.对着悬崖、高墙喊话,声音会被悬崖、墙壁反射回去,再传入眼睛。声音被障碍物反射回去,就是回声。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
一、声速
1.阅读P30小资料可知:在15℃和25℃时空气中的这个值分别是340_m/s和346_m/s,这说明声音传播的速率跟介质气温有关.声音的传播速率还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分别用v1、v2、v3表示声音在二氧化碳、液体、固体中传播的速率,其大小关系通常为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