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9月21日新媒体专电西媒称,影片《星际迷航》中的量子态隐型传输(也称量子隐型传态)虽然遥不可及,但这项任何人都觉得脱胎于悬疑影片的技术现在早已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果。
据英国《阿贝赛报》网站9月19晚报道,有关的最新两项试验成果本周刊载在美国《自然·光子学》月刊上。两个独立的科学家团队在中国南京和德国卡尔加里分别完成了通过数千米光纤网路的光线量子态隐型传输试验。这两项试验表明,通过城市网路的量子态隐型传输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这为未来量子技术成为愈发安全的互联网传输技术铺平了公路。
报导称,量子态隐型传输并非指利用空间进行的物体顿时传输,而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粒子“形态”的传输。
通过光纤网路进行的传输具有提高互联网联接的安全性和硬度的巨大潜力。并且,为了实现远距离传输须要独立的光源量子传输人体,这就提出了一个技术挑战:从一个光源发出的光束在通过处在变化环境中的数千米光纤网路进行“旅行”后,必须做到与另一个光源发出的光束没有区别。
为了克服这一挑战,两个科研团队分别为量子隐型传态试验设计了数个反馈和同步机制。中国科学技术学院的张强、潘建伟及其朋友在南京进行了实地试验,她们借助联通波长(即在现有联通网路下的波长)的光束,将讯号光线在光纤网路中的硬度损失速率降到最低。而法国卡尔加里大学的沃尔夫冈·蒂特尔和朋友则在卡尔加里展开类似试验量子传输人体,但她们同时使用了联通波长和795纳米波长的光束,这使她们的量子态隐型传输试验的速率比中国团队的试验速率更快,但可效度也急剧减少。
美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艾梅·克顿实验室的弗雷德里克·格罗尚强调,这两项试验清楚地表明,城市距离的量子态隐型传输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毫无疑惑,未来许多有意思的量子信息试验都将构建在这两项试验的基础之上。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潘建伟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型传输。三年后她们又完成了97公里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