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3-1运动与静止
课时: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哪些是机械运动;
2、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二、过程与方式:
1、通过剖析机械运动现象培养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剖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列出运动相对性在生活、科技、电影、文学等方面的应用,迸发中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通过对参照物的选定不同来启发中学生:看待事物应从多个角度剖析。
教学重点:学会描述机械运动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具:教案等
教学过程: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
§3-1运动与静止
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中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能够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推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
我们早已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边老师和朋友们一起对上面所举的反例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种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
1、在朋友们眼中,球场上什么物体是运动的,什么物体是静止的?
2、运动的物体有哪些特征?静止的物体有哪些特征?
在数学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作机械运动。
后面所举反例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
1、问题:小明在街边看到路上车辆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旅客认为他不动,看小明,却认为小明在身旁运动。司机为何会这样觉得呢?
中学生追忆类似的场景:搭乘在公共车辆上时,看街边同方向行驶的单车,认为它们都在向退后。再瞧瞧同车的乘客都认为她们没有动,为何会有这样的觉得呢?
由此我们可以晓得: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如何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称作参照物。
2、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瞧瞧各是以哪些物体作为参照物。
3、让中学生做下边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到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筒,促使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联通,让中学生思索问题:
(1)选定桌子作标准,笔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
(2)选定课本作标准,笔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筒是静止的,桌子是运动的)
(3)选定笔筒作标准,桌子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桌子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
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按照须要来选择。假如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推论也不一样。
由以上讨论我们晓得,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便捷,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4、让中学生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之后讨论为何会形成"错觉"。
形成错觉的缘由是以行驶的列车作为参照物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观察者所搭乘的列车与作为参照物的列车的位置关系随作为参照物的列车的行驶而发生变化,认为观察者所搭乘的列车发生了运动。
5、让中学生回答上面所提出的问题:
(1)行人看路上行驶的车辆,一般是以桥面或街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车辆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观察者就认为车辆在运动;
(2)车上的司机看旅客认为他不动,是以车辆为参照物,旅客相对于车辆,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而认为旅客不动。
(3)在行驶的车辆上看街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单车,观察者常常习惯于以车辆为参照物,相对于车辆,街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单车与车辆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观察者就认为行人和单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6、看课本
问题: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往前进的货车和联合收割机以哪些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哪些为参照物,货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为何?
讨论:以田野或(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货车和联合收割机相对于以田野或(地面)的位置关系不断变化;货车以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以货车为参照物它们是相对静止的,它们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往前进时相对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
从这个反例我们可以看见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往前进的物体以它们中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相对静止。
7、阅读课文,想想,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讨论交流:宇航员在舱外工作时,宇航员相对于航天客机和航天客机相对于宇航员(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往前进)是静止的,以月球为参照物,宇航员是运动的;加油机向战斗机加油时,加油机相对于战斗机和战斗机相对于加油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往前进)是静止的,战斗机和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搭乘观景扶梯向外型看时,旅客随扶梯升降,扶梯上升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减小,以扶梯为参照物,认为地面及附近景物在增长;扶梯增长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增大,以扶梯为参照物,认为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上升。
布置作业:
P401~3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
§3-1运动与静止
一、参照物
二、机械运动
三、运动的分类
教学反省:
新一轮课程变革将“从生活迈向化学,由化学迈向社会”作为化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在本课设计中,我从身边的反例入手,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中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化学知识的价值,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课题:§3-2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课时: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运动快慢用速率表示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速率的单位是m/s
3、能用速率公式v=s/t进行简单的估算
4、初步了解用路程——时间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二、过程与方式:
1、通过“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式构建速率概念的过程,使中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通常方式——控制变量法
2、通过匀速直线运动图象的学习晓得速率图象是描述物体运动的一种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探究活动,使中学生感受化学的严谨和辨证思想
2、通过匀速直线运动图象的学习,使中学生感受物理方式在化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探究过程、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速率定义的导入、速度图象.
教具:中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货车、斜面、停表、刻度尺)
动漫《百米赛跑比较运动的快慢》.
教学过程:
§3-2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假若请两名同事进行慢跑大赛,其它朋友们观察:怎么判别谁跑得快?如何比较?
中学生观察、讨论产生两个方案。
方案一:相同路程,看谁先到终点;
方案二:相同时间,看谁跑得更远。
设计探究方案:
通过讨论,使朋友们明晰,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式有两种:
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
中学生A中学生B中学生C
路程/m
时间/s
中学生分组探究,班主任指导。
交流讨论
二、速度
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
2、定义式:v=S/t
3、单位:m/s(国际单位)km/h(常用单位)
4、物理意义
5、课堂训练:
例1:甲行走速率为1m/s,乙遛弯速率为1km/h,甲、乙二人的速率谁大谁小?
例2:“神舟八号”返回地面时,仪器检测到:主伞打开后,返回舱平稳匀速地增长,其中在距地面6000m到2000m过程中,共用时500s,返回舱的速率是多少?
例3:一辆车辆在平直道路上匀速行驶,速率为10m/s,你能在表中完成车辆的路程——时间数据吗?并在座标图上先描点再连线画出路程——时间图像。(说明匀速直线运动)
课堂小结: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学会了哪些方式?
3、你还有哪些收获?
4、你有哪些建议吗?
布置作业:
P431~2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3-2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二、速度的估算
1、公式
2、单位
三、运动的分类
1、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
教学反省:
本节课设计为一个大探究,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等环节,力图较全面的培养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指出让中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在过程小学习科学方式,努力提升中学生的科学素质.
另外,图象法的学习渗透了物理方式在数学中的应用,提升了中学生的剖析能力.
教学课题:§3-3平均速率与瞬时速率
课时: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率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
2、初步了解平均速率是表示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3、初步了解瞬时速率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
二、过程与技巧:
1、使中学生感受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加速、减速运动过程,构建解决运动问题先画示意图明晰化学过程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平均速率的学习养成化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化学情境中感受化学过程、学习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公式v=s/t及s=vt、t=s/v的运用、平均速率的化学意义
教学难点:公式v=s/t及s=vt、t=s/v的运用、平均速率的化学意义
教学过程:
§3-3平均速率与瞬时速率
一、1.备考提问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须要用到几个数学量?
常见的比较方式有什么?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快慢是否变化?
观看动漫:
田中匀速行驶的拖拉机、传送带上物体的运动
正在降落的客机
正在加速的赛车
被击的打出去的高尔夫球
问:那些物体做哪些运动?
⑴.观看录象:公共车辆在直路上启动、加速、到站前减速、停止后旅客上下车;
之后再启动前进------.
问:我们坐车辆由天安门去圆明园,人们对于车辆在路程中因为等红灯、乘客上下车或因为路况而时速的变化等细节是非常关心吗?
人们关注的是车辆在全程中总共用了多少时间.
借助车辆经过的总路程和总时间估算出的车辆的速率应称作哪些速率?怎样去理解?
⑵.组织中学生讨论交流
⑶.给出行驶的总路程和所用时间,估算车辆的平均快慢程度,给出平均速率公式.
板书:v=s/t
⑷.例题1:列车沿沪宁线从上海站至成都全程498km,行驶4.5h,列车的平均速率是多大?
剖析:公式的正确运用、单位正确换算.
v=s/t=498km/4.5h=110.7km/h
例题2:车辆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车辆在模拟大路上以8m/s的速率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道路上以20m/s的速率行驶100s
求:(1)该车辆在模拟大路上行驶的路程.
(2)车辆在此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率.
剖析:(1)使中学生熟悉公式s=vt及
t=s/v的应用.
(2)使中学生把握平均速率的正确求法,防止出现把速率求平均值做为全程的平均速率,真正理解平均速率的化学意义.
(3)培养中学生画物体运动过程示意图的能力,并正确标志.
解:(1)s1=v1t1=8m/s×500s=4000m
(2)s2=v2t2=20m/s×100s=2000m
v=s总/t总=(s1+s2)/(t1+t2)
=(4000m+2000m)/(500s+100s)
=10m/s
(5)结合课本列表,让中学生熟悉常见物体的运动速率,非常是单车、人步行的速率,理解它们的数学意义.
(6)观看车辆的车速表,
问:指针所显示的速率是车辆的平均速率还是车辆在某个顿时的速率?
讲解瞬时速率的定义及与平均速率的区别.
(7)讨论:
匀速直线运动中瞬时速率与平均速率的关系.
布置作业:
P451~2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3-3平均速率与瞬时速率
一、平均速率
v=s/t
二、瞬时速率
教学反省:
教学课题:§3-4平均速率的检测
课时: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检测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率
2、加深对平均速率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式:
1、掌握使用化学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中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迸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中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心态,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检测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率
教学难点:记时,勾画表格
教具:停表、卷尺、小红旗
教学过程:
§3-4平均速率的检测
备考:
(1)物体如何的运动称作匀速直线运动?
(2)物体如何的运动称作变速运动?
(3)如何简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物体顺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而,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率应当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s成反比,与t成正比。
2、在中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班主任进行小结:
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来估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率。
估算生活中的平均速率
依照火车时刻表查询行程、运行时间。估算火车的平均速率。
实验:
观察停表,各表针在转动时,每位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
测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率,须要检测什么量?如何估算?
1.分组.每组起码6人
2.测距离
指导中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检测完毕,按次序轮换角色,被测朋友也可短跑或慢跑.
指导中学生设计数据表格,估算出平均速率.
夸奖做实验认真、数据处理好的朋友,鼓励中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布置作业:
写出实验报告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3-4平均速率的检测
检测正常行走、竞走和慢跑的平均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