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始于网路)
有时侯我们会发觉,将一勺牛奶倒入水底水的密度如何计算,牛奶一下子就溶化了,而将一勺水倒入一杯牛奶中,却很难溶化开来,这是为何呢?这或许就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看到的一个化学现象——水的溶化。
化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通常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其中水的密度如何计算,溶化便是一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等状态均匀地扩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化学现象。
本课程以一个简单的生活中常见的数学模型为蓝本,通过对不同物质相溶或不相溶的现象阐述以及对实际情境的描述,通过水的溶化,初步认识溶化与密度,使中学生形成观察现象、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中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意识,能关注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时间
基础课时:一课时(45分钟)
拓展课程:20分钟
难度系数:☆☆
课程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实践的方法,进一步提升中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让中学生简单了解水的溶化现象与物质密度的关系,培养中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意识,能关注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打算
(图片来始于网路)
绿色墨水
1瓶
(图片来始于网路)
小玻璃杯
3个
(图片来始于网路)
短搅拌棒
3根
(图片来始于网路)
盐
1勺
(图片来始于网路)
油
1小杯
(图片来始于网路)
酒精
1大桶
课堂实践:
课前导出(10分钟)
1.问题导出:
班主任通过寻问生活中的水溶化现象来引入主题。
①大家有没有试过把盐洒在水里?
②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呢?
③大家认为是盐在水里溶得快,还是油在水里溶得比较快?
④大家还试过把什么东西泡在水里让它溶化的?
⑤有什么是快的?什么是慢的?
⑥有没有小同学晓得这是为何呢?
2.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班主任使用PPT呈现分子结布光,阐述溶化溶化便是一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等状态均匀地扩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化学现象(分子离子便是构成这类物品的人类看不到的一种物质),举例说明,就好象羊奶溶进水里弄成果汁,小小的羊奶颗粒就是构成羊奶的分子一样。而溶化也与物质的密度有关,密度低的物质会沉在里边,而密度高的物质会浮在前面。
(图片来始于网路)
在平常,我们也常常接触到溶化这一化学现象,但并不是所有液态的东西都是溶于水的。明天的课程就是来一起瞧瞧溶化的小秘密。
2.课堂实验(35分钟)
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录,在玻璃杯里灌满水,三个瓶子标记“1号、2号、3号”。在2号瓶子内加入一勺盐,此后搅拌让其充分溶化。
(图片来始于网路)
接出来向1号、2号瓶子滴入红墨水,观察两个瓶子发生了哪些样的现象。
(图片来始于网路)
随即把油装入3号酒杯,再滴入几滴红墨水,瞧瞧此刻海面发生了哪些现象,和1号、2号瓶子里发生的现象有哪些不同,记录出来。
最后把酒精滴入3号酒杯,观察这时又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但是思索其中的诱因。
实验完成后,各小组上台展示本组成果,概述小组是如何举办整个实验的,并述说实验过程中发生的观察到现象与小组内部讨论、猜想的导致这3个瓶子发生不同现象的诱因。
班主任按照各小组的实际表现进行简单的提问:
①你们在实验的时侯,发觉了哪些现象?
②有没有尝试让它溶于水?如何做的?结果呢?
③想想看,为何3号瓶子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④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这些现象呢?
⑤如果给油、盐水、水和红墨水的密度分排行,你觉得该如何排?为何?
注意事项
注意提醒中学生不要喝实验用的氨水,而且不要弄倒碱液造成地板抱死倒地重伤。
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