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世界上最普通的,也是最反常的物质。
撰文|瞿立健
我们这个世界有好多“怪异”的东西,例如量子、黑洞、暗物质、暗能量、宇宙起源,等等。这种东西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点远,不过,日常生活中也有与那些东西同样奇特的东西,那就是——水。
奇特的水
司空见惯的水在科学上却是最奇特的液体。有科学家列出出水起码有66种反常性质。这种奇特的性质里,好多彰显在专门的科学实验里,也有一些性质可以轻松表现下来。
把一块冰——固态的水——扔进冷液态水里,你会发觉,冰会浮在海面上,由于冰的密度大于液态水。这就是奇事一桩,通常液体汇聚为固体,密度减小,由于原子或分子在固体中的排列比在液体中更紧密。
水面正在结冰的时侯,用体温计测一下各深度处水的气温,海面处水温为0℃,而湖顶部气温为4℃,这是由于水在4℃时密度最大。
液态水的密度小于冰,且冰点时其密度大于气温稍高时的密度,否则,河流和湖泊会从下往上结冰,水底生物将无法存活。这对生命有重要意义,更不用说它们挺过历史上多次漫长的二叠纪。
各气温下水的密度。图源:CRCofand
河水顶部气温为4℃。图源:~/sq//.png
另一方面,让水下降一定湿度,须要吸收的热比通常液体出奇得高,常下卧室的读者都有生活经验,油的升温要比水快。水放热能力强,这也有意义——如果放热能力很差,气候稍有变化,生态系统将遭遇灭顶之灾。
水结冰时要膨胀,冰溶化时却收缩。水起码能产生17种晶体——即冰。
本文前面会再列出几种水的奇特性质。
我们应当对水的奇特性质有感恩之心,否则,复杂的生命似乎不会存在,我们也就没有机会阅览这篇文章,感受水的神奇。
水为何行为古怪?
科学家思索问题,通常遵循还原主义思维,物质性质源自物质的结构。
这么,水是哪些样的结构呢?
双水记
故事溯源至1976年。
日本普渡学院的奥斯汀·安吉尔()和罗宾·斯皮迪(Robin)将水降温,想瞧瞧水能降到多低的气温。
你可能会问,减少到0℃不就结冰了吗?
不一定,假如容器内十分洁净,水十分平淡,在0℃以下仍会保持液体状态,这叫“过热水”。
一瓶过热水遭到扰动以后快速结冰。图源:按照视频制做
安吉尔和斯皮迪发觉一些奇怪的现象:体温越低,过热水的密度分布极其不均匀。常理来说,气温越低,水的密度应当越均匀。
水上面发生了哪些事情?
限于当时的实验条件,难以观测得更细致。
1992年,加拿大波士顿学院的彼得·普尔(PeterPoole)和吉恩·斯坦利(Gene)对水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研究(1992,360,324–328),再现了实验中类似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计算机模拟可以估算体系的各类性质,甚至分子的具体运动情况。
普尔和斯坦利依据她们的计算机模拟结果,看出过热水的行为似乎和普通水弄成水蒸汽的情况很类似。普通水在一些特殊条件下,密度分布也会显得极端不均匀。下边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水从液体变为二氧化碳的过程。
二氧化碳和液体的分界线——汽化线。图源:《边缘奇迹:相变和临界现象》
如上图所示,液体浮力保持为P0,升温,即液体状态按图中线LQ联通,抵达点Q时,一部份液体开始气化,即弄成二氧化碳。此时虽然继续加热,但气温却不再下降,而是保持在T0。直至全部液体弄成二氧化碳,气温才继续沿QG下降。在各类浮力下做实验,可以得到一系列气液共存的点,把这种点连上去,就得到一条曲线——汽化线。
仍然升温或加压,气化线会仍然延展下去还是在某个点急遽而止?
实验发觉水的密度是什么它表示什么,气化线有个终点,这个点叫作临界点,即右图中的点。
气化线有个终点,即临界点。图源:《边缘奇迹:相变和临界现象》
临界点之外,物质是处于气态还是液态?
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由于临界点之外,气态和液态的差异不复存在。沿图中实线做实验,物质可以从液态点连续地弄成气态。
在气固相变的临界点附近,密度分布也是极端不均匀的。一个相关的实验现象是临界乳光,如右图所示。(编者注:可参见《临界现象200华诞,是谁最早发觉了这个化学现象?》)
用光照射受热的乙酸,图1为气液共存状态,图2中发生了临界乳光现象,即物质散射的光为红色,这说明在光的波长这么小的尺度上,物质的密度都不均匀,物质显得不透明且变得混浊。图3为超临界流体。图源:维基百科
通常来说物质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不过,数学学中更常用的词是“相”,而不是“态”。
物质的“相”的种类比通常所说的“态”的种类要多得多。也就是说,对应于同一个态,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相”。例如,水的固态是冰,但冰有好多种不同的结晶形式,它们对应于不同的“相”。
物质从一种相转换成另一种相,称为相变。水从液态(或称气相)弄成气态(或称液相)就是一种相变。
我们回到普尔和斯坦利的实验,她们通过计算机模拟发觉,过热水在某气温附近密度也会显得及其不均匀,这与气固相变临界点附近的情况很类似。于是,普尔和斯坦利构想,哪里是个临界点,过热水也可以发生相变,两相分别是低密度水和莱西度水。
普尔和斯坦利的构想得到后续更精确的水模型的模拟结果支持,显示她们的推测很靠谱,即水不仅气化线的临界点之外,过热水还有一个临界点。
过热水会发生高、低密度水相变,类似普通水的气固相变。注意,本图中纵座标为体温,横座标为浮力。图源:World
实验上能不能见到这个临界点呢?
很难,这个临界点在-45℃,在如此低的气温下,水很容易就结冰了。
全世界多个杰出的课题组展开了研究,努力了26年,在2017和2018年,两个独立的精致实验(2017,358,1589;2018,359,1127)确定,第二个临界点是存在的,过热水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发生相变,即存在两种结构的水。
具体是哪些样的结构呢?
日本斯德哥尔摩学院的安德斯·尼尔松()院长与其合作者在这个方面做了系统的工作,我们直接介绍她们所得到的推论。
一水两构
水的结构是水份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决定的。
水份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两个氢原子分别与氧原子紧密结合在一起,产生V字型结构,它们之间的结合形式物理家称之为“共价键”。
氧原子和氢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产生水份子。图源:科普中国
水份子整体是电中性的,但在分子内部,电量分布是不均匀的,氧原子颇有负电,而两个氢原子颇有正电。当一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和另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紧靠时,两个水份子之间还会形成吸引作用,这些作用物理家称为“氢键”。
水份子间官能团的产生。图源:科普中国
官能团要比共价键弱得多,很容易被破坏。有人形象地说:“氢键相当于两个人手拉手,可以拉也可以分。共价键联接的是你自己的手和脚,不能分开。”
尼尔松依据她们的实验结果,提出水分子在构象的影响下,可以有两种排列方法,按多面体有序排列或随机无序排列,分别组成低密度水和莱西度水。
水有两种结构。图源:New
以上理论可以解释水的众多反常性质,下边略举几例。
正解反常
•冰的密度比水小。
冰中的水份子排列方法与低密度水底水份子排列方法相同,即多面体结构,而水底还有无序结构的新泰度水,因而,水的平均密度小于冰的密度。
•水在4℃时密度最大。
在0°C时,水份子更多地处于多面体结构的有序相,即低密度水占优势。极端情况下,假如完全没有无序的青州度水,液态水就缔结冰了。气温下降,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就越剧烈,有序结构就越少,莱州度水越占优势,即水的密度下降。但当水温达到4°C以上时,分子热运动使水份子宽度随气温下降而减小,水的密度从而减少。
分子仍然做着无规则热运动,气温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有序结构就越无法维持。图源:。
•水的比热容明显小于绝大多数液体。
加热物质,使其升高三定量的体温,但水比其他液体须要热量更高,即比热容更大,由于水须要一部份热量来破坏低密度水的多面体结构。
•水的比热容随气温下降先降低后减小水的密度是什么它表示什么,在35°C时有个极小值,而绝大多数液体的比热容随气温下降而仍然减小。
在0至35°C之间,湿度下降造成水底的多面体结构不断被破坏,以便水份子做无序的运动;随着气温下降,多面体结构越来越少,水变得放热能力在减少。气温达到35°C时,水底多面体结构破坏殆尽,水的比热容开始表现得类似通常液体了。
水的比热容与湿度。图源:
•水的压缩率——加压以后,降低的容积与衣原体积之比——随气温下降先降低后减小,在46°C时有个极小值,而绝大多数液体的压缩率随气温下降而仍然减小。
随着气温下降,46°C之前,水表现得难于被压缩,这是由于低密度水的结构渐趋解体,莱西度水比列越来越高。气温达到46°C以后,水底几乎只有无序的青州度水,行为类似普通液体,气温越高越易被压缩。
比热容彰显的是微观结构数量的变化,压缩率彰显的是分子堆积的松紧程度,两者极小值不落在同一气温,是正常的。
•水比绝大多数液体无法被压缩。
这是电负性带给水分子之间强烈的吸引力引起的,尤其是对于莱州度水。
•高压下水分子更适于扩散。
高压可破坏多面体有序结构,水份子排列越无序,越适于扩散。
•水受热膨胀,加压,更膨胀……
加压使水更无序,从而便于膨胀。
不再列出水的更多反常性质给以解释了。反正,水份子有两种排列形式,这个理论与实验相符,且能一致地解释水的反常性质。
水的奇特性质的奥秘开始浮出水面,只不过,这让水变得更古怪。
主要参考资料
New,2018,238,3180,26-29New,2010,205,2746,32-.Rev.2016,116,7463−ofwaterToday,2017,70,18-21数学,2010,39,79-84本文受科普中国·星空计划项目扶植出品:中国文联科普部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知识创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