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精彩回顾
教材剖析与教学建议
(一)教学目标
2.能用速率公式进行简单的估算。
3.晓得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简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率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二)教材剖析与教学建议
生活中我们常说“跑比走快”,这表明了一个客观事实:物体运动有快慢。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用路程相同时比时间的长短,如百米赛跑,也可以用相同时间内比通过路程的远近,如1min内看谁走得更远。在数学学中用前者,即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引入了速率这一数学量。班主任应从它的数学意义、定义、公式、计算等方面引导中学生把握这个数学量。
1.速率
在引入新课时,建议用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中学生充分讨论。班主任也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以启发中学生的思路。
蜗牛在地面沿直线爬行、自行车在平直道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沿直线飞行,它们的运动情况有何区别?
中学生很容易能得出推论“它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然后让中学生继续讨论:生活中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待充分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几个办法。
(1)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得快。如,两人同时同地出发,走在上面的运动得快。
(2)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如,百米赛跑时,先抵达终点的运动得快。
(3)时间、路程都不相同时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1s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得快。
在引入速率这一概念时,应当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中学生对速率的认识。
(1)速率的化学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率的定义:在数学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称作速率。
(3)速率的公式:
v=S/t
(4)速率的国际单位:米/秒(m/s),读做:米每秒。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读做:千米每[小]时。
速率的单位是中学生学习的第一个复合单位,它是由路程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共同组合而成的。1m/s与1km/h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m/s=3.6km/h
指导中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1.3-2,认识车辆的速率表。让中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率。并让中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的练习,如:
1m/s=km/h
5m/s=km/h
72km/h=m/s
2.匀速直线运动
班主任可以先引导中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1.3-3,中学生会发觉,甲图中的车辆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运动的路线是直线;乙图中的车辆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的路线也是直线。在此基础上,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教学片断匀速直线运动
问题引入
在生活当中,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冋吗?机械运动是如何分类的?哪类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实验设计
打算两辆不一样的遥控电动货车。用货车1演示匀速直线运动,用货车2演示加速直线运动。让中学生观察并比较这两种运动情况的不同,因而晓得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剖析总结
物体沿直线且遠度不变的运动称作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还应让中学生了解,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若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样的运动就称作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公式v=s/t估算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率拿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日常所说的速率,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率。
3.估算速率、路程、时间
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学会使用公式v=s/t及变型公式s=vt、t=s/v解决简单的问题。
在练习过程中,应规范中学生的解题过程。养成先剖析题意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
如有必要,班主任可依照中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一节习题课。
据悉,本节应当选择简单的题目让中学生解答,重在让中学生熟悉有关速率的估算公式,培养中学生规范解題的好习惯。不要讲太难的习题,防止让中学生形成畏难情绪。
“动手动脑学数学”答案
补充练习
答案:1.48;2.C;3.C;4.(1)静止的,由于围巾与转租车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2)1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