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定利
地区:上海市-广州市-永川
中学:文县成都中级学校
共1课时
1新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觉得,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班主任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班主任有没有引导中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班主任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中学生,把发言权留给中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景的创设,迸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中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探究方式的渗透,引导中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2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晓得凸透镜成像规律。
(2)晓得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3)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技巧
(1)能在探究实践中依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提出问题、进行合理推测,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技巧。
(3)学习从化学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敢于探究日常用具中的数学学原理。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别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升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学情剖析
八年级中学生的理智思维较弱,对概念的理解、规律的剖析有缺乏。但中学生的求知欲很强,动手心情很急迫,对新生事物有很浓重的兴趣,盼望把握知识。本节课中学生通过直观的体验、直观的实验、直观的现象发觉问题、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借助这节实验探究课创设一个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中学生轻松、愉快地把握知识,产生技能并锻练能力。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怎样引导中学生设计实验,剖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5教学过程5.1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进行推测
【提出问题】
班主任:让中学生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提问发觉了哪些现象?凸透镜能够成哪些样的像?
中学生: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
班主任:演示实验并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凸透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哪些关系?
中学生:观察实验并思索:
1.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哪些变化?
2.像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八年级中学生的理智思维较弱,她们须要直观的体验,直观的实验,直观的现象,发觉问题,找出规律。所以创设情境,让中学生见到同一个凸透镜确实能成各类不同的像,而且使中学生通过观察发觉是由于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改变,中学生自然会形成疑惑,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有哪些关系呢?)
【猜想与假定】
通过观察实验,中学生推测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能存在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推测,有效地培养了中学生的猜测能力,迸发了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中学生觉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活动2【讲授】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
班主任活动:介绍实验器材;介绍物距和像距。启发引导中学生设计实验。
中学生活动:思索讨论回答问题:
1.凸透镜、蜡烛、光屏两者在光具座上应按哪些次序摆放?
2.实验中,必需要调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大致同一高度上,你晓得这是为何吗?
3.实验中,怎样读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设计意图:班主任引导中学生解决实验设计上的难点,为中学生能顺利进行实验探究做好打算。班主任要成为使中学生顺利完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帮助者,凸现了中学生的主体性。)
活动3【活动】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
班主任活动:说明实验要求: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40分米处不动,蜡烛从最远处向凸透镜移近,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性,注意像的大小怎样变化,找到两次倒立缩小的虚像和两次倒立放大的虚像,记录物距和像距。
中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班主任活动: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中学生早已晓得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而在哪些情况下能成哪些样的像是本节探究的重点。让中学生把蜡烛由远处移近凸透镜,观察像的特性及大小变化情况,找出倒立缩小和倒立放大的虚像并记录数据,很容易造成中学生思索:究竟哪些情况下成倒立缩小的虚像?哪些情况下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活动4【活动】分析与论证
【分析与论证】
班主任活动:在教案上记录下中学生找到的蜡烛和像的位置。
中学生活动:汇报实验数据,剖析讲义上蜡烛和像的位置,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设计意图:彰显“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当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一教学理念,让中学生在经历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后,从中找出规律,总结规律。)
活动5【活动】评估与交流
【评估与交流】
中学生活动:中学生思索、反思、相互交流:
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2.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3.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设计意图:彰显化学来始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中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可能发觉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困扰,朋友们可以一起交流分享,也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6【练习】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当堂训练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巩固新知】
1、根据透镜成像规律:
物体从距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紧靠凸透镜时,像渐渐透镜,像距渐渐,像也渐渐,但是像是_____立_____像。
当物体移至凸透镜的焦点时,像和像距都显得“无限大”,因此在光屏上难以成像。
当物体跨过焦点,继续向凸透镜联通时,像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像出现在物体的____侧,弄成___、_____立、_____像。
2、研究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大致在;
(以下3题填像的性质:倒正、放大缩小、虚实)
(2)若烛焰置于距凸透镜8分米处,经凸透镜可得到一个像;
(3)若烛焰置于此透镜前12分米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像;
(4)若烛焰置于此透镜前25分米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像。
活动7【测试】小试牛刀,一展风采
【小试牛刀,一展风采】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0cm
(1)若烛焰置于距凸透镜24cm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像。
(2)若烛焰置于此透镜前12cm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像。
(3)若烛焰置于此透镜前8cm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像。
2、某物体放到离凸透镜20cm处,无论如何联通光屏,光屏上一直得不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30cmB、15cmC、10cmD、5cm
3、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1)实验所需的主要器材有光具座、、、。
(2)把凸透镜、光屏、蜡烛置于一条直线上,要调整和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3)把烛焰置于距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联通光屏时,这岁月屏上成的是、的虚像。
活动8【作业】课后练习,创新思维
一、填空题
1、某同事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先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左侧联通光屏,在距透镜10分米时屏上呈现出最小极高的一点。之后开始在光具座上做实验:
(1)为了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先将蜡烛、和_____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之后调节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这是为了使像。
(2)实验用的凸透镜焦距约是分米。
(3)当烛焰离凸透镜30分米时,光屏应在透镜另两侧距透镜联通,光屏在某一位置上会呈现一个清晰、、、象。
(4)当烛焰离凸透镜15分米时,光屏应在透镜另两侧距透镜联通,在某一位置上光屏上会呈现一个清晰、、象。当蜡烛渐渐消耗而减少,光屏上烛焰的象将急剧(选填“上升”、“下降”)。
(5)当烛焰离凸透镜5分米时,光屏上,但透过透镜能看见一个、、像
2、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时,成倒立缩小的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2倍焦距时,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成的像是立的,大小与物体.
3、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时,成倒立放大的虚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时不成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时,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4、照相机是按照凸透镜能成像的光学原理制成的。拍照机的变焦装置是拿来调节镜头到的距离的,当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要向前冲,离胶卷一些,焦段是拿来控制步入镜头的多少的;快门是拿来控制爆光的.
5、投影仪是按照凸透镜能成像的光学原理制成的.在投影时因为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朋友们看不清楚,需让画面再大些,调节的方式是,向调镜头(填“上”或“下”),同时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要。
二、选择题
1.放幻灯时荧幕上得到的象应当是()
A.放大正立的实象B.放大正立的虚象C.放大倒立的虚象D.放大倒立的实象
2.在凸透镜成像中,放大实象和缩小实象的转换点在()
A.焦点处B.一半焦距处C.2倍焦距处D.难以确定
3.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分米,若将烛焰从距凸透镜30分米处沿主轴移到15分米处,这么象的大小将()
A.变大B.变小C.不变D.先变大再变小
4.关于凸透镜成像及其应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景物在拍照机内所成的像是虚像
B.通过放大镜看见的是物体放大的虚像
C.凸透镜成虚像时,像不一定比物体大
D.凸透镜成虚像时,像和物体的大小可能相等
5、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因为不慎将透镜的上沿摔掉一块则所成的像将()
A.像不完整了B.成像的疗效不受影响C.像是完整的,色温变暗
6、一个人照完一张半身像后,又想照一张同样大小的四肢照,摄影师应使()
A.拍照机远离人,黑箱拉长B.拍照机远离人,黑箱减短
C.拍照机紧靠人,黑箱拉长D.拍照机不动,只调大焦段
7.、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为15cm,这么所成的像是()
A.倒立缩小的实象B.倒立放大的实象C.正立缩小的虚象D.正立放大的虚象
8、放幻灯时荧幕上得到的像应当是()
A.正立放大的实象B.倒立放大的实象C.正立放大的虚象D.倒立放大的虚象
9、某凸透镜焦距在10分米与15分米之间,当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为25分米时,所成的像一定是()
A.放大的B.缩小的C.正立的D.倒立的
10、小明将一个苹果从距凸透镜一倍焦距处沿主光轴移到距凸透镜4倍焦距处时,则苹果所成的像的大小为()
A..不变B.逐步降低C.先变大后变小D.先变小后变大
三、实验探究题:
如图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燃起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上。
(2)为了找到像的确切位置,必须做好光屏的微调,即在一定范围内左右联通光屏,使光屏上的像由模糊到,直到找到像最清晰的位置。
(3)如图,烛焰正好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
(4)保持烛焰位置不动,把凸透镜从距烛焰一倍焦距处向烛焰联通2cm,可以从(选填“光屏两侧”或“烛焰两侧”)通过凸透镜观察到烛焰正立、的实像,就是借助了这一成像规律.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进行推测
【提出问题】
班主任:让中学生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提问发觉了哪些现象?凸透镜能够成哪些样的像?
中学生: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
班主任:演示实验并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凸透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哪些关系?
中学生:观察实验并思索:
1.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哪些变化?
2.像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八年级中学生的理智思维较弱,她们须要直观的体验,直观的实验,直观的现象,发觉问题,找出规律。所以创设情境,让中学生见到同一个凸透镜确实能成各类不同的像,而且使中学生通过观察发觉是由于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改变,中学生自然会形成疑惑,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有哪些关系呢?)
【猜想与假定】
通过观察实验,中学生推测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能存在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推测,有效地培养了中学生的猜测能力,迸发了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中学生觉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活动2【讲授】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
班主任活动:介绍实验器材;介绍物距和像距。启发引导中学生设计实验。
中学生活动:思索讨论回答问题:
1.凸透镜、蜡烛、光屏两者在光具座上应按哪些次序摆放?
2.实验中,必需要调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大致同一高度上,你晓得这是为何吗?
3.实验中,怎样读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设计意图:班主任引导中学生解决实验设计上的难点,为中学生能顺利进行实验探究做好打算。班主任要成为使中学生顺利完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帮助者,凸现了中学生的主体性。)
活动3【活动】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
班主任活动:说明实验要求: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40分米处不动,蜡烛从最远处向凸透镜移近,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性,注意像的大小怎样变化,找到两次倒立缩小的虚像和两次倒立放大的虚像,记录物距和像距。
中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班主任活动: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中学生早已晓得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而在哪些情况下能成哪些样的像是本节探究的重点。让中学生把蜡烛由远处移近凸透镜,观察像的特性及大小变化情况,找出倒立缩小和倒立放大的虚像并记录数据,很容易造成中学生思索:究竟哪些情况下成倒立缩小的虚像?哪些情况下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活动4【活动】分析与论证
【分析与论证】
班主任活动:在教案上记录下中学生找到的蜡烛和像的位置。
中学生活动:汇报实验数据,剖析讲义上蜡烛和像的位置,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设计意图:彰显“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当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一教学理念,让中学生在经历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后,从中找出规律,总结规律。)
活动5【活动】评估与交流
【评估与交流】
中学生活动:中学生思索、反思、相互交流:
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2.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3.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设计意图:彰显化学来始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中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可能发觉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困扰,朋友们可以一起交流分享,也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6【练习】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1、根据透镜成像规律:
物体从距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紧靠凸透镜时,像渐渐透镜,像距渐渐,像也渐渐,但是像是_____立_____像。
当物体移至凸透镜的焦点时,像和像距都显得“无限大”,因此在光屏上难以成像。
当物体跨过焦点,继续向凸透镜联通时,像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像出现在物体的____侧,弄成___、_____立、_____像。
2、研究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大致在;
(以下3题填像的性质:倒正、放大缩小、虚实)
(2)若烛焰置于距凸透镜8分米处,经凸透镜可得到一个像;
(3)若烛焰置于此透镜前12分米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像;
(4)若烛焰置于此透镜前25分米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像。
活动7【测试】小试牛刀,一展风采
【小试牛刀,一展风采】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0cm
(1)若烛焰置于距凸透镜24cm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像。
(2)若烛焰置于此透镜前12cm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像。
(3)若烛焰置于此透镜前8cm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像。
2、某物体放到离凸透镜20cm处,无论如何联通光屏,光屏上一直得不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30cmB、15cmC、10cmD、5cm
3、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1)实验所需的主要器材有光具座、、、。
(2)把凸透镜、光屏、蜡烛置于一条直线上,要调整和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3)把烛焰置于距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联通光屏时,这岁月屏上成的是、的虚像。
活动8【作业】课后练习,创新思维
一、填空题
1、某同事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先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左侧联通光屏,在距透镜10分米时屏上呈现出最小极高的一点。之后开始在光具座上做实验:
(1)为了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先将蜡烛、和_____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之后调节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这是为了使像。
(2)实验用的凸透镜焦距约是分米。
(3)当烛焰离凸透镜30分米时,光屏应在透镜另两侧距透镜联通,光屏在某一位置上会呈现一个清晰、、、象。
(4)当烛焰离凸透镜15分米时,光屏应在透镜另两侧距透镜联通,在某一位置上光屏上会呈现一个清晰、、象。当蜡烛渐渐消耗而减少,光屏上烛焰的象将急剧(选填“上升”、“下降”)。
(5)当烛焰离凸透镜5分米时,光屏上,但透过透镜能看见一个、、像
2、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时,成倒立缩小的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2倍焦距时,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成的像是立的,大小与物体.
3、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时,成倒立放大的虚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时不成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时,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4、照相机是按照凸透镜能成像的光学原理制成的。拍照机的变焦装置是拿来调节镜头到的距离的,当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要向前冲,离胶卷一些,焦段是拿来控制步入镜头的多少的;快门是拿来控制爆光的.
5、投影仪是按照凸透镜能成像的光学原理制成的.在投影时因为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朋友们看不清楚,需让画面再大些,调节的方式是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向调镜头(填“上”或“下”),同时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要。
二、选择题
1.放幻灯时荧幕上得到的象应当是()
A.放大正立的实象B.放大正立的虚象C.放大倒立的虚象D.放大倒立的实象
2.在凸透镜成像中,放大实象和缩小实象的转换点在()
A.焦点处B.一半焦距处C.2倍焦距处D.难以确定
3.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分米,若将烛焰从距凸透镜30分米处沿主轴移到15分米处,这么象的大小将()
A.变大B.变小C.不变D.先变大再变小
4.关于凸透镜成像及其应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景物在拍照机内所成的像是虚像
B.通过放大镜看见的是物体放大的虚像
C.凸透镜成虚像时,像不一定比物体大
D.凸透镜成虚像时,像和物体的大小可能相等
5、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因为不慎将透镜的上沿摔掉一块则所成的像将()
A.像不完整了B.成像的疗效不受影响C.像是完整的,色温变暗
6、一个人照完一张半身像后,又想照一张同样大小的四肢照,摄影师应使()
A.拍照机远离人,黑箱拉长B.拍照机远离人,黑箱减短
C.拍照机紧靠人,黑箱拉长D.拍照机不动,只调大焦段
7.、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为15cm,这么所成的像是()
A.倒立缩小的实象B.倒立放大的实象C.正立缩小的虚象D.正立放大的虚象
8、放幻灯时荧幕上得到的像应当是()
A.正立放大的实象B.倒立放大的实象C.正立放大的虚象D.倒立放大的虚象
9、某凸透镜焦距在10分米与15分米之间,当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为25分米时,所成的像一定是()
A.放大的B.缩小的C.正立的D.倒立的
10、小明将一个苹果从距凸透镜一倍焦距处沿主光轴移到距凸透镜4倍焦距处时,则苹果所成的像的大小为()
A..不变B.逐步降低C.先变大后变小D.先变小后变大
三、实验探究题:
如图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燃起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上。
(2)为了找到像的确切位置,必须做好光屏的微调,即在一定范围内左右联通光屏,使光屏上的像由模糊到,直到找到像最清晰的位置。
(3)如图,烛焰正好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
(4)保持烛焰位置不动,把凸透镜从距烛焰一倍焦距处向烛焰联通2cm,可以从(选填“光屏两侧”或“烛焰两侧”)通过凸透镜观察到烛焰正立、的实像,就是借助了这一成像规律.
李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