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清华数学系院长周树云
周树云,1979年生,2002年专科结业于复旦学院,2007年于日本加洲学院伯克利校区获得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2年,在日本劳伦兹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先后任“先进光源”博士后研究员、材料科学部项目科学家。2012年,任北大学院化学系副院长,荣获中组部“青年万人”计划。2013年,获得“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16年12月,升任长聘院士。
多年来从事汇聚态化学实验研究清华大学物理实验,主要借助基于同步幅射光源、超快激光及自由电子激光器等先进光源的多种尖端实验技术,在低维量子材料的电子能谱及超快动力学研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包括《自然》《自然•材料》《自然•化学》和《自然•通信》杂志文章10篇、《物理评论快报》文章7篇,并著有书章2节。承当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973”计划课题等研究项目。
2017年2月28日清华大学物理实验,获得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一
张整洁的办公桌,一面写满符号和公式的黑板,两个装满专业书籍的大书房,周树云的办公室其实没有一丝多余的杂物。
访谈当日,周树云刚从外省出席一个学术大会回去;专访前的半个小时,她刚才跟中学生讨论了下一次到美国同步幅射光源的实验计划;专访结束后,她要匆忙赶去接女儿下班。科研、教学、家庭,这三项事务让周树云的每三天都过得繁忙而充实。
▲周树云(左四)获得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图源:新华网)
2017年2月28日,周树云参加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颁奖仪式。对于这次得奖,周树云很淡然:“我谢谢同行们对我过去工作的认可,这个奖也是对我继续努力做出更好工作的一个鼓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让一些男性研究人员步入公众视野,对于提高学生的信心和促进男性在科学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化学是我一生挚爱的事业
从中学时代起,周树云就对化学很感兴趣,并对热学、电学等看不见、摸不着却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读学院时,决然选择了数学系,师从朱邦芬教授,由此踏上科研求索之路。结业后远渡重洋,成为加洲学院伯克利校区的博士生。而曾经有建树时,决然决定回归母校完善研究小组,开始了对新型二维材料和异质结构的电子能谱的研究。十五年来,在科研的公路上,周树云走得塌实且坚定。
谈及自己的研究领域,周树云笑容道:“我是在跟朱邦芬老师做专科结业设计的时侯开始对汇聚态化学研究形成浓浓兴趣的。”凝聚态化学研究的是材料中的数学,与现今的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现在计算机的发展进步得益于对硅半导体的应用开发,我们的研究就是希望能研发出更好的材料去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新型二维材料在这方面具有重大潜力,深入理解其中的基础数学将有助于找到性能愈发优异的材料,使其在未来发挥巨大的应用潜力。”
做科研如同是在科学秘境中探险,其中的公路必然会碰到挑战和磨难,也必将是漫长而艰难的。“建立独立研究组的前几年是最困难的时侯,从一个空白的实验室开始,带着一些年青的博士生,从搭建仪器设备到率领她们做实验,刚开始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艰辛,然而这个过程也最能迸发一个人的潜力。”但周树云异常坚定,“无论遇见如何的困难,我都未曾想过舍弃,数学学是我挚爱一生的事业和选择!”
▲(a)角区分光电子能谱直接检测到的第二级狄拉克锥。(b)石墨烯的原始狄拉克锥和第二级狄拉克锥能带示意图。(由周树云研究组在线发表于《自然化学》,展示了范德华异质结丰富的化学特点。)
“做科研是探求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创新自然是艰辛的,但只有这样才能有乐趣!”周树云追忆说,“我的一个中学生在做石墨烯/渗碳硼范德华异质结构的课题,努力了三年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总算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得到了挺好的实验结果。我想当时那个喜悦是外人很难感受到的。”科研就是这样,过程坎坷漫长,但其中不断出现的一些意外和惊喜会给你无尽的动力,推着你一步步往前探求追求。“做最前沿的研究不可能顺风顺流,挑战总是在所难免。对我而言,做科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去享受探求未知领域的乐趣。”
中学生成长公路上的良师和益友
日本加洲伯克利是周树云待了六年的地方。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她成为了法国劳伦兹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同步幅射光源“先进光源”的博士后研究员和材料科学部的项目科学家。前途闪耀的她在2012年选择回归母校化学系做了一名老师。“清华的大专生很优秀,在国际上也深受认可。并且我们博士生的整体研究水准和学术名声还有不少可以提高的空间。”周树云说,“国内科研的软硬件设施都在增强,假如有更多的人选择回到北大率领我们优秀的中学生做科研,未来我们的研究水平一定会大大增强。我希望自己能为这件事做一点微小的贡献。”
周树云从归国后就开始率领博士生做科研,同时担负着大专生的教学。提到自己教的大专生课程《基础数学学原理与实验2》时,周树云说,对于大专生来说,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就能为未来举办科研做打算。北大的中学生有挺好的基础,但还要有更大的科研自主性。做好科研一是要有兴趣有动力,要真正想去探求一些事情;二是要勤勉思索,敢于做他人没做过的事。大专生的培养重点就在于打好基础,让她们体验到做科研的乐趣,迸发其做科研的兴趣;而博士生就是要鼓励其独立思索,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周树云与中学生交流。
“虽然周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而且她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非常关心。”周树云研究小组正式结业的博士生王二印说,“周老师每周都和我们研究小组的朋友有一次组会,也会单独和我们每位人交流。”很快就要结业找博士后工作的他提起周老师时满满的都是感激。“周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有关未来方向选择的建议,给了我好多帮助和支持。”
在好多中学生眼中,周树云就是同学兼导师。在科研上给以指导,帮助她们改论文、申请奖学金和出国合作交流的机会,在生活上给以她们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关爱。“周老师勤劳、有韧劲,她很年青也很优秀,跟随她做研究一定大有收获。”博士二年级中学生张红云毫不掩饰她对周老师的崇敬。“周老师跟我们没有代沟,她会记得我们每位人的项目进展情况,会关心我们生活的点滴、指导我们的学术,也会跟我们喝水聊天八卦,像普通同学一样。有三天半夜只有我一个人在实验室做实验,在我感觉很孤单、很担心的时侯,周老师推门进来。见我是一个人在这儿便留出来陪我一起做实验。那时侯认为非常温暖,有她在,我如同有了无穷的动力。”
“每天不到八点,周老师送完小孩念书后就早已来到系里开始了三天的工作。她对待科研和工作永远这么勤劳、敬业!”张红云说。
提及自己的博士生们,周老师很是自豪,“他们都很优秀、很努力,如今早已能开始独立举办一些科研项目。”对于中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周老师笑容着说,“我希望能拉近跟中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开放自由的气氛下讨论学术、科研和生活。我也期盼她们中的有些人可以做得比我们更好。只有不断赶超,能够促进科研一步一步地往前进。”
女人做科研,没有不合适
“我当然很辛运,由于我的博士导师亚历山德拉•兰扎拉()就是一名女院士。我在伯克利加洲学院读博期间,她从零开始构建研究小组,取得优异的研究成果,同时她也构建了家庭、照顾好小孩,将工作和生活处理得井井有条。所以,女人适不适宜从事科研从来都不是我考虑的问题。我只须要问自己喜不喜欢科研,能够从科研中得到一些乐趣和成就感。”周树云这样评价自己所从事的科研事业。而归国做班主任,教大专生基础课程也有这方面的考虑。“物理系的女孩极少,女班主任更少。我希望女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上遇见困难时,我能给他们提供一个诉说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想给他们正面的影响,告诉他们女孩一样可以兼具科研与家庭。”
“我认为做科研享有很大的自由,你的视野、努力和毅力决定你想要达到的高度。”提到怎样兼具工作和家庭,周树云说,儿子小的时侯,怎么平衡工作和生活确实须要一些智慧。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每位阶段有不同的优缺,我们须要做的是,遵照自己的内心,把主要精力放到最重要的事情上。虽然在某个时刻我们不得不在某件事情上放慢步伐,只要能始终坚持努力,我们总会有足够的机会可以迎面赶上。更多男性科学家:
在周树云10个人的研究小组中,一共有两名女孩。博二的女孩张红云直言,“很多人觉得女孩在科研后期会力不从心。所以我选择做科研虽然受到周老师的影响。她经常跟我们分享她在科研、家庭、生活上的事情,用她自己的经历告诉我女孩应当有事业,做科研的女人一样会有挺好的家庭生活,要对自己有信心。周老师是我的榜样。我希望自己之后能与她一样,在科研的公路上找到自己拼搏的方向,坚定地走下去!”
对于未来的发展,周树云目标注晰:“二维材料和异质结构是我感兴趣的新兴前沿研究领域,还有好多我想要继续探求的奥秘,我希望能从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2016年10月28日,在北大学院第二次人才工作大会上,周树云就“青年人才成长与面临的挑战”问题作交流发言。
坚持梦想,永葆初心,在科学的秘境中,周树云仍然脚步坚定、孜孜不倦地探求着属于自己的宝藏!
·氧分子网()综合整理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