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同学们,请关注“五思礼”公众号,然后在后台回复“一年级物理”,即可获取广东一年级物理期末试卷和详细考点解析及答案。回复“二年级物理”即可获取广东一年级物理期末试卷及答案。详细考点分析及答案,回复“高三物理”即可获取实验中学三份高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及详细答案。未来将会陆续上传各地优质学习资源,敬请关注获取!
缅怀大师的恩师---叶启荪老师
介绍
他是我国杰出物理学家、中国物理学界大师、中国科学史上的先驱者、中国物理学会创始人、清华大学四大哲学家之一(另外三位是潘光旦) 、陈寅恪、梅贻琦)。他为国家、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物理老师:培养了各个科学领域的学生,弟子下有院士50余人,其中新中国“两弹一弹”23人。 “星”功勋章获得者中,与他有师徒关系的有13人,其中9人是他的亲传弟子。国人耳熟能详的杨振宁、李政道、王淦昌、钱伟长、钱三强、王大珩、朱光亚、周光召、邓稼先、陈省身等都是他的学生。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从未听说过他的名字!
他就是大师的老师——叶其荪老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传奇、伟大,却又悲惨、苍凉的一生吧!
学贯中西,立下汗马功劳
叶其孙,字红娟,字星星。 1898年7月16日出生于上海县唐家垅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父叶靖远是前清朝人。他国学造诣颇深,藏书七八千册。叶景远还涉足西方现代科学及其应用。他曾写文章宣传沈括提出的历法,并能指出28星座的位置和形状。还陪同黄炎培等赴日本教育考察。叶其荪入私塾,1907年入敬业学校,1913年入清华学校。1914年,叶景元被任命为清华学校国学教师。叶其孙在父亲的指导下史上最牛初中物理老师,阅读了儒家经史名篇,以及《算术九章》、《海道算术》、《算术通宗》、《丑人传》、《梦溪笔》等。其《天言论》、《群学鄂言》等著作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为研究中国自然科学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叶启荪(右二)与同学在清华大学门口合影
就读于清华大学的叶其荪,深受“科学救国”、“实业救国”观点的影响。他对当时中国的落后和贫困深感悲痛。另外,他从小就受到父亲“中体西用”观点的影响。到西方学习自然科学,用科学振兴祖国。
1918年上海码头合影
1918年,叶其荪与200多名清华学生登上轮船赴美留学。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理解那些耿耿钱给他们带来的沉重感受。 20世纪初是科学的新时代。世界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祖国的积贫积弱,都被年轻的叶其孙看到。
叶启荪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获得博士学位。 23岁时,他利用X射线短波极限法成功测量了普朗克常数h。实验结果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准确的h值,并且这个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了16年。 。中国科学家的名字首次被记载在经典物理著作中,他成为第一位被世界所知的中国科学家!
除了精确测量普朗克常数外,叶其孙还开创性地研究了静水压力对铁磁金属导磁率的影响。这是20世纪20年代关于材料铁磁性能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引起了全世界科学界的关注。
品格高尚,广纳贤才
叶其荪先生一生都在践行着“科学救国”的坚定信念。完成学业后,叶其荪没有继续自己的科研道路,而是选择回国任教。他放弃了良好的科研环境,甚至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而是选择将物理学之花传遍中国。
1923年10月,叶其荪经欧洲回国。 1925年夏,应清华大学教务长梅贻琦的邀请,叶其荪赴清华大学任教,并受命建立清华大学物理系并担任系主任。 1929年,清华大学理学院成立,叶其荪任院长。
叶其孙年轻时
叶其荪的学生张志祥(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在谈到这段历史时说:“只要你有条件,你一个人获得诺贝尔奖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是你得把物理学引进中国来吧,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根本就没有基础,很难在我们的土壤和环境中种植。 ”
1925年,清华大学中国学研究所和大学部成立,清华由留美预科学校转变为正规大学。回国的叶其荪前往清华任教。叶启荪还兼任他和梅贻琦今年创办的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事实上,物理系只有叶启荪教授一人,所有物理课都是他一个人上。他教一年级普通物理、二年级电磁学和三年级光学。
清华大学科学馆
物理系成立时,除了科学馆大楼什么都没有。空荡荡的楼房里,只有叶启孙逐字逐句的讲课声。 “两弹一星”之父、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在谈到叶其孙讲课的往事时说,“他(叶其孙)说话的时候有点结巴,所以他说话很慢,每个字都记得很好,话不多,但每个字都很简洁。”
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过:“伟大的学者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一位大师”。叶其荪是这一理念的真正践行者。无论担任物理系主任,还是理学院院长,叶启荪始终把招收一流学者来清华大学任教作为首要任务。 1926年至1937年,先后聘请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自清、周培源、赵忠尧、任志工等一批著名大师为物理系、理学院讲学和教学。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已成为清华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有了这些“名师”,清华理学院的“弟子”不断涌现。当时培养的杰出人才有:王淦昌、赵九章、王竹羲、张宗燧、钱伟长、钱三强、王大珩、胡乔木、于光远、林家桥、戴振峰、朱光亚、周光召、李正道、杨振宁、徐宝禄、段学福、陈胜申、华罗庚、袁汉清、王德熙、翁文博、杨遵义等,不下六十七十人,几乎个个都成为了国内的精英。以及国外科技界。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以至于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时,数理化系一半以上的院士来自清华大学。
1932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全体教职员合影
叶其孙的高尚人格是众所周知的。王大珩说:“叶老师不仅教会了我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一生受益的是,我从这位老师身上学到了爱国无私的人格。”
1928年,也就是清华大学物理系诞生三年后,叶启荪邀请研究X射线的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到物理系任教时,他给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清华大学物理系还高。以自己作为部门负责人的身份,以示尊重。在后来的工作中,叶其孙发现吴有训有很强的工作能力,于是在1934年,叶其孙推荐吴担任物理系主任。 1937年,叶其荪辞去理学院院长职务,推荐吴有训接任。叶其孙的辞职,既不是因为他无能,也不是因为大家都反对他,更不是因为他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相反,他辞职时年仅38岁。他的辞职确实是一种礼貌和对有德之人的尊重。正是叶其荪对人才的无私提拔,使吴有训得以脱颖而出,后来成为中央大学校长和解放后的中国科学院第一副院长。
他们在清华大学共同任教20多年。这种密切合作和相互尊重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叶老师创办物理系后,始终坚持学生团结一心,不分你我。当他们将来成为“两弹一星”的带头人时,真诚团结的品质无疑是老师言传身教的。
叶其孙与好友合影:从左至右:陈岱孙、史家阳、金岳霖、肖云、叶其孙、萨本铁、周培源
叶其孙身边名师云集,但心胸宽广,从来没有任何宗派观点,也不搞近亲繁殖。他对他的学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0年,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二届毕业生毕业前夕,叶启荪对他们说:“我不擅长教学,所以帮不了你们。但有一点我我能为你做的就是,我请来教你的先生们都是好老师。”比我更好。”当时在场的冯秉全(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毕业四十多年后给叶其荪写信,深情地说:“我可能已经做出了过去40年犯了很多错误。但我可以安慰你的一件事是,我从来都不是学者,我从来没有嫉妒过比我优秀的人。”在叶其荪的一系列动作下,清华大学物理系已经过了开局——在西南联大期间,理学院毕业生的能力已达到剑桥大学、巴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大学的水平。
这是1945年西南联大大门照片
照片右侧的大型二层建筑是西南联大最大的建筑。这是一个大型图书馆,同时也是一个礼堂。其他都是教室和学生宿舍
这是学生宿舍的近景。学生们从左边的井里取水来洗脸、漱口、洗澡和洗衣服。全年在户外使用这口井水
爱孩子如儿子,视孩子如亲人
清华园北校区7号
作为一名教育家,叶其荪不仅尊敬老师,而且热爱学生。王淦昌回忆道:“我和叶老师同时进入清华,他是老师,我是学生。叶老师非常关心学生,我经济困难,没钱回家,所以叶先生给了我回家的钱。”在清华就这样,到了北大之后,他依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20世纪60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国家为了照顾著名学者史上最牛初中物理老师,给他们“特供”牛奶,叶其荪也在其中。然而,当他看到班上有学生浮肿时,他坚持让学生喝自己的牛奶。他说:“我没有什么可以帮助你的。你必须喝这个牛奶。”
北院七号,是叶其孙居住的地方。叶启孙单身,雇了一个工人帮他做饭。许多年轻教授到他家吃饭,被誉为北校区第七饭团。每当北校区七号吃饭的时候,这里就成了讨论校务最热闹的地方。来到北校区七号的,不仅有教授,还有叶启荪的学生。叶老师有一个小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有关学生及其先天特质的重要信息。清华大学教授于浩回忆道:“最了解我们学生的人是叶先生,别人很难做到这一点,他有时比你更了解自己。”
叶启荪不仅在课堂上教学,在生活上也非常关心学生。过年的时候,学生们被邀请到他家包饺子。学生们没有地方住,叶先生就把他们留在家里。房子里经常住很多人,包括钱学森、钱三强等,他们都住在北院七号。
清华物理系第一届毕业生只有四人,其中就包括王淦昌。其中三人出国深造,但抗战期间均回国,分别在浙江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任教。在国家灾难中,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一样接受培训。
清华大学物理系首届毕业生
叶其孙仅存的遗物中,有三张泛黄的纸片。这是李政道在西南联大的试卷,是叶老师批改的。李政道后来回忆说:“我虽然一直从事理论研究,但也很重视实验,这是受叶先生思想的影响。在这次试卷上,我理论部分得了58分,满分。”实验分数为60分,部分分数为25分,满分为40分。负责实验的当时很伤心,所以给了低分,就通过了。”这件事也体现了叶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一张普通的试纸,保存了几十年!
当大会收到两个赴美留学名额时,他极力推荐了当时年仅19岁、读大学二年级的李政道。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这个决定也彻底改变了李政道的人生。 。
李政道,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叶其荪先生遗物中保存有李正道的试卷
叶启荪读完当时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的数学论文后,力排众议,让原本在商店做会计的华罗庚成为了数学系的助理研究员。 。从此,我国数学界出现了一片辉煌。的星星。后来,每当华罗庚提起自己的恩师,他总是激动而深情地说:“一说起叶奇先生,我的眼泪就夺眶而出,他对我的爱是难以形容的。”
叶其孙还动员赵九章去德国学习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并要求钱学森去美国学习航空工程。此前,他特意邀请钱学森到清华大学和杭州笕桥机场学习一年。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李政道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华罗庚成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赵九章成为中国卫星之父,钱学森成为中国导弹之父。叶其荪安排出国留学的有中国光学先驱龚祖同、地震研究先驱傅成义等。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从立项到新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用了5年零2个月,从原子弹到氢弹,用了2年零8个月。再过四年,人造卫星将发射上天。 “两弹一星”不仅涉及核物理,还涉及空间物理、金属材料学、空气动力学、光学等诸多方面。
这支整洁而强大的科学家团队奇迹般地创造出了比太阳还亮的光。但他们都是在中国最困难的岁月里培养和成长的,其中的领军人物几乎都是叶其孙。学生。
冷静、坦然地投入国家危机
“十二九”运动期间,爱国学生组织南下请愿,组织自行车请愿队南下。清华物理系的学生占比最大。叶启孙暗中提供资金支持,并嘱咐他们路上小心。他是唯一一位公开前往送行的教授。他起草了一份电报,谴责蒋介石的不抵抗和汉奸企图在华北五省谋求自治。他为“12月1日”四位烈士主持葬礼,并组织法律委员会,指控国民党杀害师生。他写文章鼓励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奔赴冀中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初期,叶其孙最亲密的学生、曾担任其助手的熊大震参军,前往吕正操将军率领的冀中抗日根据地。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部队制造烈性炸药,制造了第一颗地雷和第一颗手榴弹,甚至遥控地雷也研制成功,为水雷战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留学之路,叶启荪派出一批清华师生突破日军封锁,进入冀中,为抗日游击战争提供技术保障。他亲自教授日语“我是传教士”。与此同时,他本人在天津,在日军的监视下,组织大学爱国师生秘密生产TNT炸药、无线电发射机等,走私至冀中,供应抗日战争物资。 -日军。后来,在平津、天津沦陷区,他仍然冒着白色恐怖的危险,暗中做了大量的抗日工作,派出大批科技专家奔赴抗日前线。叶启孙甚至考虑亲自去冀中解决技术问题,但被劝阻后放弃了。
叶其荪(左三)、熊大震(左二)与抗日战士
根据地居民连接矿山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叶其荪十分关心根据地的学生,经常互通密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叶启孙用自己筹集的2万多元购买了炸药、雷管、药品、通讯器材等物资。他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冲破封锁线,将他们运送到了冀中区。叶其孙还在《唐诗》杂志上发表文章,动员全国有志青年支援冀中抗日军队。他还给出了如何安全前往冀中的方法。
大师风范永垂不朽
次年,在极左思潮下,发起“反汉奸运动”,指责熊大震是汉奸。在严刑逼供下,熊某承认自己是“CC特工”,并违心承认自己尊敬的叶老师就是派他来的“总特工”。熊大震被判处死刑,最终被残忍地用石头砸死,原因是“子弹要留着打敌人”。
当心爱的学生熊大真被冤死时,叶启孙四处奔走为学生们洗清冤屈,却不料自己受到了牵连。 1967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陆正操将军受到挑战。随后,叶其孙的“间谍档案”被曝光。熊大震的间谍案再次被提起,对叶其孙的审查也开始了。叶先生被关押在牛棚里。中央专案组认为,熊大震正在密谋对付陆正操,叶先生是幕后黑手。
熊大震送给叶先生的照片
1967年,叶其孙被军委办公厅以“CC特工”罪名逮捕。叶其孙在被关押期间,遭受了肉体上的折磨和人身侮辱。由于大小便失禁,被褥整天潮湿,衣服也很少换。为了缓解疼痛,他整夜坐着,双腿浮肿,皮肤变黑变硬。
直到1972年5月,上级才宣布“叶其孙问题是敌我矛盾,应该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叶其孙没有得到安置。此时,他双腿浮肿,行走困难,还患上了严重的丹毒。
一年后,当证据不足,叶其孙还在校造反派的监视下时,这位71岁的老人,这位善良正直的老教授,这位为中国科学教育奉献了一生的老科学家,变成了……面目全非。原本儒雅的叶启孙,腰部已经弯成了九十度。但对于前来探望他的弟子,叶其孙却从来没有提及过他所受的苦难和委屈,就好像这些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有朋友来看望他,他从书架上拿出《歌书·范爷传》,读了一段范爷在逆境中的自述,表达了自己的心境:“怎能说我有被傲慢摧毁了?你们都应该“罪人抛弃它,但我一直做我自己的事情,我仍然可以找到它。至于无能为力,你可能不仔细理解。”他仍然顶着一张小脸,顽强地学习。单人床上堆满了书。叶启孙的人格、品质和哲学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叶其荪在北京大学
他的许多弟子,如王淦昌、钱三强等人,都是当时国家重要科技部门的领导。他们也关心老师的现状,不过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们的事业如此重要,但他们的地位却并不岌岌可危。有一次钱三强在中关村路上遇见了叶先生。他一看到老师,立刻跑过去跟老师打招呼。叶先生一看到钱三强过来,立即说道:“赶紧离我远点,躲起来。”来吧,别理我,不要再见到我。”叶启孙已经是垂暮之年,不伤害自己心爱的学生,是叶先生为学生做的最后一件事。
1977年1月13日,叶其荪含冤去世,享年79岁。
1987年公布平反文件。1992年,叶先生逝世十五周年,他的一生和成就终于得到了公正的评价。清华大学举行首届叶其荪奖学金颁奖典礼。
1992年,王淦昌、王大珩、吴健雄等127位国内外著名科学家联合呼吁清华大学为叶其孙铜像建造。
1995年,叶其孙铜像落成仪式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铜像现安置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2001年,叶其荪传记《中国科学技术的基石》出版。
1995年4月,叶其荪先生铜像在清华大学落成。
叶其荪终生未婚,没有孩子,但他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奠定了基础。他的遗物保存在清华大学档案室,他的记忆留在了一代代学子的心中。他一生没有留下巨著,没有宏大的教育纲领,没有英雄豪言壮语,但中国的物理教育事业却是在他的手中白手起家建立起来的。
新中国“两弹一星”的缔造者是他的学生,“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他的学生,新中国各项科学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的许多人都是他的学生。他为我们民族复兴培养了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更重要的是,他因材施教,知人善任,把学生的培养与一个国家的大科学结构结合起来。他被后人公认为中国近代科技建筑的设计者。他将每个学生的不同才能和特点融入其中,这就是这座科学大楼的雄伟外观。
大师的老师叶启荪
作者后记:
作者在编辑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心里还是挺不舒服的。叶先生一生教导弟子无数,其中不乏身居要职的弟子。然而,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没有人能够站出来维护或保护老师的尊严,叶先生平凡的昭雪是多么艰难和曲折。叶其荪先生晚年的悲惨处境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耻辱,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历史是一面镜子。如果不深刻反思,类似的悲剧仍然可能以各种方式发生。
参考文章:
清华大学小燕在线“长读”致敬硕士生导师叶其荪|50多位院士、10多位“两弹英雄”
《叶其孙的贡献与悲剧》刘克轩、胡胜华《但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柴静
清华大学历史博物馆网站:叶其荪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人民网:谁培养了十几位“两弹英雄”和50多位院士?
图片来自网络
声明:本文由吴思礼(ID:)原创发表。如需转载,请提前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原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