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在致辞中回忆了与好友邓稼先的往事。 1971年,杨振宁回国访问。除了探望住院的父亲外,他还结识了许多亲戚和朋友。最重要的一位也是他最亲密的朋友是邓稼先。
邓稼先是杨振宁在中学、大学和美国时的挚友。他还是组织领导我国核武器研究设计的“两弹英雄”。 ()
当时的美国报纸称,毛主席派飞机前往陕西北部,将美国物理学家韩春带到北京,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 1971年,在为期四个星期的访问期间,杨振宁一直想核实此事的真实性。但这是一个敏感问题,杨振宁一时很难开口。
当即将返回美国时,杨振宁终于忍不住询问了好友邓稼先。他想知道中国的原子弹是否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没有外国人的帮助。当年,邓稼先写信给杨振宁,表示已经核实,中国的原子弹基本上没有外国人参与。
邓稼先在信的最后写道:“愿人长寿米尔斯物理学家杨振宁,万里同程”。当时,杨振宁并不理解这句话。五十年后,杨振宁回复邓稼先的信:“五十年后的今天,我可以对邓稼先说:贾显,我明白你所说的‘共同道路’,我可以很自信地告诉你,从现在起,我五十年符合你们的“共同目标”,相信你们会满意的。”
杨振宁讲话全文
愿人长寿,万里同路
——摘自杨振宁学术思想研讨会
致辞(恭贺杨先生百岁华诞)
杨振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
非常感谢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物理学会共同举办的农历百岁生日庆祝活动。没想到你邀请了这么多人,在不同的时间和我有很多互动。正好是五十年前,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新中国。那次访问是我人生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因为它让我第一次对新中国有了一点了解,而这种了解对我未来50年的人生轨迹影响很大。
那次探访,除了见到住院的父亲外,还见到了很多亲友。最重要的一位也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是邓稼先。他 1971 年写给我的一封信最近在一本书中出版。这里的故事是这样的。中国原子弹爆炸后,美国报纸迅速刊登了各种新闻。我注意到的一件事是邓稼先是中国原子弹的设计者之一。邓稼先是我在中学、大学和美国时的挚友。我觉得他和我的关系不仅仅是学术关系,而不仅仅是兄弟关系,所以我当然非常关注这个消息。我还注意到的另一条新闻是,美国一家报纸说,毛主席派飞机到陕北,接美国物理学家韩春来北京,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我认识韩春是因为我和她在芝加哥大学同一个实验室工作了20个月,她请我教她中文。她没有告诉我原因。直到1948年3月,她才告诉芝加哥大学系的全体师生,她要去中国与陕北的男友结婚。
为此,我一直想知道这个消息是否正确,中国的原子弹是否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没有外国人的帮助。因此,在 1971 年为期四个星期的访问期间,我真的很想问这些问题。韩春参与中国原子弹爆炸的故事是真是假?不过这个问题比较敏感,所以我没敢问。最后,在北京呆了几周后,我要去上海。几天后我将从上海飞回美国。离开北京去机场时,邓佳先送我。当时北京的机场很简陋,他就陪我走到了飞机的楼梯底下。我实在忍不住了,就问他韩春是否参与了中国原子弹的设计?他说他不这么认为,但他说他会向组织核实并告诉我。
于是那天他去联系组织,组织告诉他,没有外国人参与中国原子弹的制造。除了一开始苏联人帮忙之外,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自己干的。他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第二天就寄到了上海。当他到达时,我正在上海中心大厦。我正在吃晚饭时,快递员送出了这封信。这封信现已发表在我的一本书中。就在这本新书中。这封信如果你仔细看的话就很有趣,因为除了说他证实中国的原子弹基本上没有外国参与之外,当然也没有汉春。这封信的最后有几段话很清楚地表明,他在那几周里多次见到我,他无法表达他想对我说的话,所以他在最后描述了他想对我说的话。这封信。你想告诉我一些事米尔斯物理学家杨振宁,但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信的最后,他给了我一个希望,那就是“愿人们永生”。他把“千里共赏月色”改成了“千里同程”。当时我读完信后并不明白这一点。句子。 “千里共行”是什么意思?后来我想了想,才知道其中的含义很深。最近这封信发表后,我仔细读了之后,觉得五十年后的今天,我可以对邓稼先说:贾显,我明白你所说的“共同道路”是什么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告诉你:我未来的五十年,将符合你们“命运共同体”的愿景,相信你们会对此感到满意。再见!
1971年邓稼先给杨振宁的一封信
甄宁:
这次你回到了祖国。老师和同学们见到你真的很高兴。这次从外地来到北京,见到你们,我确实很高兴。你离开北京后,我就回去工作。
关于你想了解的问题,我从组织了解到,汉春确实没有参与我国任何核武器的制造活动。我写这封信是为了具体告诉你。
这次你回来就能见到总理了。像总理这么大的年纪,能在百忙之中与您亲切交谈,关心您的方方面面,我们在座的人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我希望你能经常想起这次亲切的采访。
这次回来,亲眼目睹祖国各方面的革命和建设,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希望你们能够理解,祖国的解放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毛主席说:“成千上万的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面前英勇牺牲,让我们高举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你谈到了生命的意义。应该明确的是,我认为人生的意义应该以毛主席的话为依据。我的世界观也改变得很差,很多自私的想法随时都会冒出来。比如,在工作中,进展顺利就沾沾自喜,进展不顺利就灰心丧气,害怕承担责任等等。但我想引用毛主席的话来鼓励甄宁。希望您在国外时能经常想起我们的祖国。
虽然这次在北京见到你的时间不长,但每天晚上回来我的心情总是不太平静。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我们从小到大在一起的各个时期的情景。这次送行之后,我心里自然有一点告别的感觉。和你见过几次面,我总觉得自己缺少了一些东西。仔细想想,总有一种“友人行千里,忧心忡忡”的感觉。因此,我始终憧憬着“但愿人长寿,千里同程”。
夜深了贝语网校,我们就不多说话了。向你的父母问好。祝两位老人身体健康。祝您旅途平安。
郏县
8.13/71
摘自杨振宁、翁帆主编的《黎明集(增补版)》
杨振宁12岁时就曾立志要获得诺贝尔奖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2岁时,杨振宁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名叫《神秘宇宙》的书。他被书中奇妙的宇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所吸引。他回家对父母说:“将来有一天我会获得诺贝尔奖!”父亲杨无之听了这话,并没有当真,只当是无知儿子的无稽之谈。
20世纪40年代,杨振宁赴美留学。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杨振宁致力于理论物理研究。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做学士论文时,在父亲杨五之、吴大猷的指导下学会了应用群论。物理学中对称性问题的研究成为杨振宁最喜欢也是最重要的领域。正因为如此,杨振宁此时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提倡规范的不变性。
这个想法让杨振宁几乎“痴迷”,但遗憾的是,每次尝试,他都卡在同一个地方。虽然屡屡陷入困境,但杨振宁并没有放弃。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在同一办公室工作的米尔斯也对他的想法非常感兴趣。在与米尔斯的讨论中,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停留在原地”,而且讨论得越多,方向就越清晰。
直到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终于合作发表了非阿贝尔规范场论,也称为“杨-米尔斯场论”。这一理论将规范场的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6年6月中旬,杨振宁和李政道向《物理评论》提交了一篇题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吗?”的论文。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是β衰变还是所有弱相互作用,宇称守恒问题都没有最终得到解决。
为了证实他们的想法,杨振宁和李政道还在文中设计了五个实验,供实验物理学家用实验来检验他们的想法。然而,大多数物理学家对此坚决反对,认为违反宇称守恒定律是不可能的。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的吴建雄愿意做其中一项实验。吴建雄对同位素钴60核的实验成功证明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1957年1月15日,杨振宁、李政道完成实验报告论文。从此,宇称不守恒被物理学界正式认可。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提出的“杨-米尔斯场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消息传到国内后,国内报纸立即报道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周培源、钱三强代表中国物理学会向他们发来贺电。杨振宁的父亲杨无志更是兴奋不已。
此后数十年,杨振宁一直在理论物理的高速公路上不断探索和突破。 2003年起,杨振宁回国定居清华大学任教,为培养和引进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