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
解释
近日,《网易科技》邀请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先生夫妇,以及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科学院院士庆成瑞先生讲一下他们认识的杨振宁先生和李振道先生。先生们。何院士今年94岁,清教授88岁。夫妇俩分别毕业于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们与杨振宁、李政道都有联系,他们都是物理学界的成员。
交谈中,两位老师还谈到了他们对杨先生和翁帆女士八十岁以后再相聚的看法。作为同龄人,他们深刻地了解了杨翁夫妇的古老婚姻,并揭示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事情。
01
杨振宁、李政道的学术成就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
问:您与杨振宁先生、李政道先生的交往由来已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吧?
何祚庥:杨老师比我大5岁。从我们物理学领域的角度来看,我们相差了半代人。 10年就是一代人。李老师比我大一岁。我们属于同一代人。
1946年,当我还是一名学生时,杨先生有一个表弟,名叫杨振怀(后来成为我国水利部部长)。我们都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彼此非常了解。他当时告诉我,他的弟弟杨振宁工作很好,学习也很好,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优秀学生。
杨振怀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杨先生的父亲杨五之教授是数学家华罗庚的前辈。华罗庚当然有才华,后来居上超越了杨无知先生。两人在清华大学打交道的时候,华先生说话可能有些年轻,有些傲慢。讨论学术问题时,他会说,杨无知先生,你怎么了?有时他不太有礼貌。杨先生不高兴了,对华先生说,我这辈子数学都赶不上你了,但是我儿子以后一定会超过你的。由此可见,杨振宁从小就已经出名了。
后来我也去了清华大学读书,和当时物理系助教郭敦仁(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关系很好。郭敦仁老师曾问我是否知道清华大学有彭、王、林、杨四位名将。 。我问他们是谁?
第一个彭是彭焕武贝语网校,他是后来两弹一星的贡献者之一;他还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编者注:彭焕武是黄祖洽、周光召、何祚庥等人的老师))。早在彭老师回国之前,我就听说过彭焕武的名声。
第二位王是王竹羲(我国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研究的先驱,著名学生有杨振宁、陈赤仁、徐锡慎等)。
第三位林是林家桥(中美科学院院士、力学、数学家)。他在流体力学、天体物理学等领域做出了许多杰出贡献。杨振宁先生回国后,也定居清华大学,并教过不少学生。
老四就是杨振宁。这是1948年的故事,当时杨振宁已经出国了。说到此人,名声如雷。
两弹一星英雄何祚庥、庆成锐、彭焕武(中)。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我的表弟、表弟王成书(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和张文宇(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物理学家)见到了杨振宁。他们在西南联大任教时,与杨振宁有过多次接触。后来,夫妻俩都去美国读书、工作。 1956年他们回国时,我受中科院指派在深圳罗湖大桥迎接他们。他们一听说我专业是粒子物理和理论物理,就给了我一篇文章。这是李正道和杨振宁合着的论文《论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的预印本。目前尚未正式发布。甚至在他们获得诺贝尔奖之前,我就成为中国第一个阅读他们论文的研究人员。
王成书还给我介绍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一些研究工作,比如杨振宁对π0→2γ的研究,李政道对李模型的研究等等。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认”字非常重要。并不是说我写的文章只有我认为可以接受才可以接受。它必须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1956年底,中国杰出科学家吴健雄通过实验证实了他们的宇称不守恒猜想。这一结果一出,引起热烈反响。吴又训老师、周培源老师、钱三强老师代表中国物理学会向中国物理学会宣读了论文。两人发来贺电。
当时中国的科学非常落后。这件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可以说,当时中国真正了解它的人屈指可数。正是这一事件促使许多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开始研究粒子物理。杨先生和李先生的作品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
很快他们就在1957年底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更加令人震惊,其影响超出了学术界,也震惊了国家领导人。每个人都希望能把他们带回中国。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中国甚至派张文宇先生专程前往瑞典祝贺。它还希望通过张先生把他们争取回中国。
但让他们回到中国并不容易。当时正值建国初期,两人还有一些敏感的亲戚。比如,李政道的家人就居住在海峡对岸,他的兄弟还在当地担任高官。杨振宁的岳父杜聿明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当时他还被关押在功德林,情况非常复杂。为了争取他们,据我了解,中国政府立即对这些人实施了特殊政策。比如,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后,杜聿明将军的生活条件立即得到改善。
庆成睿:当时中美还没有正式建交。尼克松来访后表示,中国可以开放,华人可以回国。但由于当时的宏观气候,国外的人们并不了解国内的情况。说中国人可以回中国,并不代表中国人敢回中国。
杨先生是第一个回来的,但他也不无担忧。首先,他担心中国不让他回国。其次,他担心回国后会被拘留,不被允许返回美国。这是因为这件事发生在前苏联。曾在国外工作并取得杰出成就的著名科学家返回莫斯科后遭到拘留。
让杨振宁意外的是,他申请了回国日内瓦探亲的签证,原本以为需要半年才能拿到。结果我领馆一看是杨振宁,立刻就批准了。他也做好了被拘留的准备,但没想到回国后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并没有被拘留。
现在,不少人对杨先生有误解,说他不爱国。我们不这么认为。我们知道真实情况。自从他带头回国以来,中国人陆续回来。这件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问:杨先生是20世纪70年代回来的。当时你见到他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何祚庥:回来的时候当然是西装革履。我们穿着干部制服、中山装。回国后,他会见了中国科学家,介绍了他在国外所做的一些科学工作。我们还讨论了我们正在做的一些科学工作。至此,我们与杨振宁先生的关系正式开始。
1971年,杨先生率先回国探亲,我们开始正式交往。那时,我的妻子还在南昌鲤鱼洲干部学校。我还参加了5月7日干校的劳动学习。不过,我的干校就在北京。见到他后,我还要回干校劳动改造。
杨先生后来还说,他的一个好朋友叫邓稼先。他回到中国后,我们问他想见谁。他提到了几个人,他第一个想见的就是邓稼先。当时,邓稼先所在单位正在召开会议,批评邓稼先。突然中国未来物理学家排名,他接到国务院的紧急命令,让他立即返回北京,然后他赶紧停止批评邓稼先。所以,说杨振宁救了邓稼先的命,并不是骗人的。我发表的第一篇科学论文是我和邓稼先合写的一篇关于β衰变现象的长文。我也参与过核武器的科学研究,也和邓稼先有过接触。他比我大三岁。
问:您说杨先生和李先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研究粒子物理,他们的成就影响了一代人的思维。你怎么理解这一点?
何祚庥:“实践是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实际上是在他们两人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之后一针见血地提出来的。
最初,人们普遍认为左手坐标用于描述粒子物理学中的某些现象及其表达模式。一旦用右手坐标来描述它们,就发现这些现象的描述中多了一个负号。这种现象的发现实在是太奇怪了!
宇称守恒定律其实是可以被推翻的。这涉及到一个科学真理如何被理解和研究,以及如何不断深化和修正。原来大家都习惯相信宇称守恒,没有人敢推翻它。当他们两人提出弱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可能存在宇称不守恒时,这个定理后来被证明并通过实验检验是不正确的。这说明一切科学真理都不仅仅是想象,而必须通过科学实验来证明。
这当然会引起知识界的巨大震动。这不仅限于自然科学领域。在哲学社会科学层面,还引入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判断一个理论、一个想法正确还是错误,最重要的是看实践,而不是盲目跟风。 。影响是深远的。
杨振宁(右二)与李政道(左一)晚年一起出席活动的照片,2004年。图片来源:网络
02
希望你们两人能够超越争端,在历史上留下一段美好的故事。
问: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李先生和杨先生关系破裂。冲突的核心是论文的签名吗?
何祚庥:对。我们物理学界有签署论文的传统。许多人共同撰写的科学论文通常按 ABCD 字母顺序排序。特别是大型科学实验,往往有数百人参与工作。如何通过贡献大小来做到这一点?
因为李先生的科学才华不小,杨先生的才华也不小,所以按字母顺序,李先生肯定排在杨(LY)前面。但并非所有科学都遵循这一传统。一些科学领域必须根据其贡献进行排名。据我了解,物理一般是按照ABCD排序的。特殊情况下,可颠倒顺序中国未来物理学家排名,按贡献排名。大行和小行。
说到李先生和杨先生的具体事情,就有些复杂了。谁排名第一、谁排名后面,涉及到谁贡献大、谁贡献小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发现宇称不守恒时谁先来、谁带头的问题。
作为与他们交往的同事,我只能说,他们两个都做出了贡献,而且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要知道,当他们问宇称是否守恒时,涉及到很多科学问题,包括什么情况下守恒,什么情况下不守恒。这些都是理论上的猜想,没有经过实验证实。因此,很多人都为吴建雄先生(华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东方的居里夫人,世界上最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感到惋惜。理论或猜想是李和杨提出的,但实验是吴先生首先进行的,但她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据ABCD安排,1957年两人出席颁奖典礼时,李先生最不高兴的事情是,在演讲时,杨先生要求先发言,因为杨先生比李先生大4岁。李。 。不过李先生也同意了,所以没有必要争论发言的顺序。但这样一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杨先生似乎做出了更大的贡献,所以就请他先发言了。于是争论开始了。
庆成睿:其实两个人都在为一些小问题而纠结,谁也放不开。
问:在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这一重大科学问题上,我们外行不明白谁的贡献更大。你们是粒子物理学家,应该能做出判断吧?
何祚庥:如果一定要比较一下他们两个,发现宇称在弱相互作用下可能不再守恒,“谁”的贡献“更大”?其实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并列第一。
李政道的朋友斯坦伯格教授曾这样评价他们的两项贡献。李政道讨论了奇异粒子弱相互作用可能不守恒的问题。所谓“τ-θ之谜”指的是奇异粒子,但杨先生认为,中子、质子等非奇异粒子还应该进一步探索。粒子之间的弱相互作用也可能不守恒。
奇异粒子和非奇异粒子是本质上截然不同的两类粒子。两位科学大师的科学思想共同构成了粒子物理学中“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可能不守恒”的完整假说。
所以斯坦伯格教授的说法其实支持了一个相对公认的观点:并列第一。
问:两位先生都90多岁了。他们已经活了一个世纪了,有如此长寿和经历。在他们还活着的时候,这件事能解决吗?
何祚庥:太史公司的马迁在《史记》中也写过同样的话。刘邦和项羽在打仗,陈胜和吴广在打仗,另外一对叫张耳和陈余。他们都是农民运动出来的,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他们年轻的时候很好,但是后来吵架分手了。这句话我在朋友问起的时候已经说过很多次了。我说他们都是科学大师,将来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记录。
司马迁是如何解决《史记》中这一重大历史贡献大小的争议的呢?首先,《史记》专门为刘邦写了一部《太祖传》。历史不能批评胜利者。不过,《史记》并没有抹杀项羽推翻秦朝的功绩。就如何推翻秦朝而言,项羽的贡献可能更大。因此,《史记》还为项羽专门写了一篇《本纪》。
陈胜、吴广是农民革命的倡导者。当然,不能否认支持者的第一个贡献。因此,《史记》为他们二人写了《陈涉世家》。后来,陈胜和吴广争论谁的功劳更大?但在“家族”的排名中,陈胜还是排在吴广的前面,因为这是历史事实。
张耳、陈余也是配合起义的另一支队伍。后来又发生了信用纠纷。但史书上仍为张耳、陈瑗写有《列传》。因为这是历史事实。历史书没有权力改变签名的顺序,也没有必要根据排名来判断谁的贡献。
我猜想,未来中国的《二十六史》中,一定会有一本李政道、杨振宁传或者杨振宁、李政道传来记录这一重大事件。至于未来的历史将如何排序,历史书上不可能回避这件事。
我个人希望大家在签名之争上能冷静一点。历史书上如果有两人和好的史实那就最好了。他们两人都是德少的资深学者,这些问题已经不值得担心了。
周恩来总理生前希望中国物理学界特别是我们当代学者做好自己的工作,调解好他们两人的关系。别说我们没有能力。即使周总理亲自为他们工作,也没有效果。
杨先生在九月份过生日,李先生也在十月份过生日,我都被邀请参加了。在学术界,两位先生都没有要求大家发表意见,也没有试图影响自己的意图。但我们衷心希望他们两人能够在未来的《李政道杨振宁合传》或者《杨正道杨振宁合传》中留下两人复合的历史事实。
杨振宁先生(左七)出席何祚庥院士九十寿辰学术研讨会合影。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03
杨振宁反对的大型粒子对撞机已被上级叫停。
问:您90岁的时候,举办了一次学术庆祝活动。杨先生亲自出席,上台发言,并合影留念。李总和丁总(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分别发来贺信。你们实际上是长寿科学家。对此,你们有一些共同的看法吗?
何祚庥:我们的运气还不错。杨先生的好运气在哪里?首先,他没有糖尿病。杨家的祖先患有糖尿病,但他的母亲却没有。杨先生恰好继承了母亲的基因,没有任何重大遗传性疾病。
还有就是要赶上医学科学的大发展。杨先生患有心脏病,接受了心脏搭桥手术,这是一次大手术。现代医院也和过去有很大不同,所以我认为他是。我自己也过着健康长寿的生活,我也是如此。
庆成睿:我今年88岁了。我们科学人不会被别人愚弄,也不会相信什么特殊的护肤品。我认为这是关键因素。心情也很重要。如果你整天不开心,你的身体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问:大多数人不了解杨先生晚年的情况,特别是他的学术活动。他更关心哪些问题?
何祚庥:复旦大学有一位比我们年轻的教授,石宇教授,50多岁了。他与杨先生一起生活了半年,并为杨先生写了一篇文章,从科学史的角度讨论了杨先生的许多方面。贡献。
他特别提到,杨先生的思维方式非常规范。他更关心未来10年、20年物理学可能的发展方向。他曾在清华大学教过一段时间的本科生,他的重点是引导年轻一代应该追求什么重要的领域。学术领域的发展。现在他年纪大了,不能再教书了,但他希望保留自己的思想。
例如,他的博士学位。学生们,他早年教授粒子物理。但后来我教的学生对粒子物理不再感兴趣了。他有一个博士生,叫余丽华,和我有些亲戚关系。他的父亲是我在清华大学的毕业论文导师于瑞黄教授。 20世纪70年代于立华去美国的时候,当然他得到了我们的介绍信,包括他父亲的介绍信,所以杨振宁就接受了他。
杨振宁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粒子物理学家。于立华很愿意向他学习,但他只是让于立华做自由电子激光,这不是粒子物理。余丽华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在他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自由电子激光器还没有被研制出来,也还没有被编写出来。现在它已成为一个重要领域。
杨先生还有一个学生赵武,他要求他从高能物理转向高能加速器。杨先生对物理问题的视野更广阔,视野更远。
他和李政道先生一样,都在为中国的科学发展谋划。比如在清华大学,除了物理,姚期智院士也被杨先生请回来了。姚院士代表了计算机物理和人工智能的交叉点,这是不可思议的。大方向。姚院士也是这一新兴科学领域的开拓者和创始人。还有当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科技新星、密码学专家王晓云,还被任命为清华高等研究院杨振宁讲座教授。
当然,杨先生也关注粒子物理领域的重大科研动态。比如,中科院高能所所长王一方教授想要推动超大型粒子对撞机的建设,这与杨先生“党完了”的理念相冲突。杨先生没有吐,给他泼了冷水。
据我了解,他给一号领导人写了一封信,表示多年来一直反对建造这个超大型对撞机。在美国,他对此表示反对。他表示,这样做成本太大,技术也很复杂。中国没有这个实力。让外国人去做就意味着要花钱,最后主要成果都被别人拿走了,而中国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探索,会投入巨额资金。而且,未来10年、20年物理学发展的重点不会在这个地方,等等。
一号领队看到后,批示道:“看来这件事还不成熟。”中科院专门成立了11人的重大项目审查委员会来审查,因为要考虑方方面面,不仅仅是高能加速器,还包括航天、互联网等各种重大科研项目。我知道的最终结果是6:5否决,这意味着超大型对撞机不会建造,这相当于正式的结论。
我觉得杨先生注意身体的各种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说你不要把发展方向弄错了。
1980年3月,何祚庥等五人访美,并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杨振宁办公室合影。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04
一个人爱国不爱国,要看他的实际行动
问:杨先生于2015年放弃了美国国籍,恢复了中国国籍,您怎么看?
何祚庥:这当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不过,我个人一直认为,改变国籍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我从来没有这么认真地对待过国籍。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有些中国国籍的人也天天做坏事,骂这骂那。所以,一个人是否爱国,并不是以国籍来衡量的。这取决于你是否爱国。关键要看人的实际行动。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我早年参加革命运动时,有很多同学也支持革命运动,其中很多人现在生活在国外,处境各异。还有一些人因为需要孩子赡养而改变了国籍。他们的一些孩子已经出国了,现在也已经长大了。他们的一些同学在多次革命运动中遭受了各种不幸的影响,现在已经年事已高,移居国外生活。这不是很正常吗?
无论是李先生还是杨先生,他们的国籍与他们对中国的支持和贡献并不矛盾。
05
我们非常支持杨和翁的结合。这是一生一次的事件。
问:杨先生晚年与翁帆结婚。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各种讨论。作为熟悉他们的同事,您对此事有何看法?
何祚庥:我告诉你,我们一开始就支持。原因很简单。杨振宁和翁帆约会时,杜致礼已经去世了。杜致礼生前,翁帆与二人有过多次交往。这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年龄差距怎么办?两个人都觉得合适,但外人却认为他们之间有差距,这没有道理。是否存在差距,由有关各方自行决定。
庆成睿:对于杨先生来说,翁帆对于维持杨先生现在的身心健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的角色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首先是精神上的,然后是生活上的。比如,他出去到外地讲学,出了什么事,翁帆当场决定立即返回北京治疗。这种事发生过一次。至少有两次,(杨先生)被紧急送回北京,翁帆代表家人在协和医院签字手术。
何祚庥:我可以告诉你一件小事。丁肇中先生来到中国后,他的阑尾似乎出现了问题,需要进行手术。他的孩子在国外。当他听说这件事后,要求他尽快返回美国接受手术。丁先生不高兴了。他为什么要我回美国?他坚持要在中国做。他告诉医生,如果我的家人不愿意签字,我就自己签字。
美国人一直认为中国的科学水平很低。为什么我们不能进行盲肠手术?中国的医疗水平并没有那么低。
庆成睿:像杨先生、翁凡这样的事情,只能发生,不可求。这是一件好事。他们的批评是,不了解情况的人从世俗的角度看问题,认为翁帆一定有一些经济上的需要。事实并非如此。
对于杨先生来说,认识翁帆也很偶然。我们非常理解杨先生。他们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并且抓住了它。两人都有勇气面对舆论的压力。我也能理解舆论的压力,尤其是在中国。消息刚传出,就有人骂他无理取闹,说杨振宁道德败坏。这与道德无关。他们妨碍别人了吗?是否损害了公共利益?
何祚庥:年轻的时候有很多东西不明白,但现在我已经是一个老人了,我开始明白为什么老年人会有我们一开始不明白的想法。年轻的时候,你以为你懂了,但其实你不懂。
何祚庥院士(前排右一)在90华诞学术研讨会上,杨振宁先生致辞。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06
中国人不应该自满。我们的科学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无法比拟。
问:您认为像您这样在中国长大的科学家与像杨先生和李先生这样的科学家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每个人都从事科学工作,科学工作本身是相同的。我们都必须按照科学精神和方法来做事。没有区别,但是条件是不同的。他们在国外工作,其物质条件比我们的物质条件好得多。科学研究环境也更好。他们所生活的科学环境的水平比我们的发达和先进得多。这是事实。
解放后,我们贫穷而破碎。在反日战争期间,西南相关大学是该国最高的机构,只有3,000多名学生和老师。这与外国完全无与伦比。我们根本无法提供很多课程。 1947年,我从吉腾大学的化学系(教师注:上海北海大学的Xi'an 大学)转移到大学物理系,但我找不到任何先进的科学书籍要阅读。当时,有一家漫长的书店介绍了一些外国书籍。它们非常昂贵,即使是盗版的副本也非常昂贵。学生根本无法阅读它们。您无法想象当时中国有多落后。
这种落后的生产力还确定了我国的科学家无法与美国和西方的科学家进行比较。
清楚:尽管我们还生产了杨,李和吴江,但它们是在美国科学土壤上生产的。应该说,就科学土壤而言,我们的科学水平与西方无与伦比,更不用说我们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必须高于外国。
有一个“ Qian 问题” - “为什么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不能产生世界一流的科学硕士?”实际上,这是一个伪问题。 Li 和Yang 的水平如此之高。我个人认为这与中国西南相关大学的教育体系无关,因为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人。他们是中国的好学生,也是国外的好学生。好学生的标准到处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中国正在进行的反日战争,西南相关大学也有机会收集来自全国各地的最佳才能。但这确实与学校的教育水平有关,而且不同学校的质量确实存在差异。
他:有人问了一个问题。如果Chen ning Yang和Li 住在中国,我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他们可以赢得诺贝尔奖吗?我回答说,因为科学研究条件完全缺乏,必须100%获得它。当时,1956年,我们无法及时访问外国科学信息。如果不保守平价,我们甚至无法发现这种现象,并且我们没有吴轴先生在低温下进行科学实验的条件。这意味着该国的环境和条件非常重要。
清元格里:近年来,有些人认为我们已经投入了很多钱,并培训了很多才华,并且中国的科学已经变得非同寻常。这是完全不真实的。在我们的理论物理行业中,水平比过去高得多,但是仍然可以说它已经超过或赶上了美国。例如,当您去医院去看医生时,您使用的医疗设备中有95%以上是从国外生产和进口的。这些设备都使用物理的基本原理,检查方法都是物理方法。我们的中国物理学家会为此做出贡献吗?
所有大型设备都进口,包括我们耳朵中的助听器。抱歉,他们也被进口。
我的耳朵里戴了助听器,其中包含一个小芯片和一个小传感器,然后放大。世界上只有四家公司对这件事有垄断,中国没有份额。我们现在很难进入,为什么?因为它拥有专利的控制权。
:我的助听器是单独出售的(从耳朵上取出并显示出来)。你知道要花多少钱吗?每个人的成本超过40,000元,一组成本近100,000元。生产地点来自丹麦,这是一个小而高的国家。这称为高科技。
清楚:中国物理学家在这些领域根本没有做出任何贡献。我们已经开发了多年的物理学,我们已经培训了大量的老师。这是一个事实,我们还派出了大量杰出学生。慢慢地,人们开始成长。至少我们可以接管这些东西的生产,这是以前无法的。否。一些先进的大规模仪器也已进行了试验制造和改进,但原始的东西都是外国的。
首先,要改变这种情况,这并不容易,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和挣扎。其次,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经济,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继续增加对科学技术的投资。但是,如果我们想培养大量杰出的科学家,甚至是大师,这绝对不会在三到五年内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