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很简单,无非是ρ=m/v,但在实际检测过程中,由于待测物体多种多样,有外观不规则的,有密度大于水的;检测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有针压法、助沉法、溢水法、加水法等,纷乱的检测方式,难免引起众多缘由的偏差,因而,该实验过程中形成偏差的缘由,经常会上榜考试题目。
在密度检测的试验过程中,常见的偏差有什么?剖析密度公式可以看见,检测密度的偏差形成缘由是在检测物质本身的质量和容积过程中形成的。看似简单的实验,实则偏差形成的缘由多样,不妨进行具体归纳汇总。
一、由质量检测造成的偏差
1、在天平调节过程中形成偏差
①测量用砝码不干净,致使所测物体的质量偏小,故密度偏小;
②砝码不完整(有缺损),造成所测物质的质量偏大,故密度偏大;
③测量前,天平的游码未完全归零,直接调节天平平衡后,导致所测物质的质量偏大,故密度偏大;
④测量前,天平未完全调整平衡就开始检测工作:表针偏左,所测物质的质量偏大,故密度偏大;表针偏右,所测物质的质量偏小,故密度偏小。
2、物质本身的性质造成检测偏差:比如,物质具有吸水性,致使前后两次检测的液体容积变化偏小,故密度偏大(有中学生觉得前后检测的液体容积变化大,这是不正确的。物体容积的变化,是通过前后两次烧杯读数的差值进行反映的。“物质吸水”,不是将水吞掉一部份后液体容积检测前后变化大,而是在实验过程中,物质吸干水份后,烧杯内水的量变少,造成液面的变化少,所以误觉得液体容积变化小。)
3、在检测过程中形成的偏差:
①测量物质质量时,先测容积,物体表面沾有水,造成质量测定偏大,故密度偏大;
②测量液体质量时,滴定管中的液体未全部例入烧瓶中,导致所测液体的质量偏小,故密度偏小。
二、由容积检测造成的偏差
1、在检测过程中造成的偏差
①用溢水法检测固体容积时,在烧瓶中搜集到的水未完全放入滴定管,致使所测物体的容积偏小,故密度偏大;
②将固体装入烧杯时,有水溅出,造成所测物体的容积偏小,故密度偏大;
③测量粉末状物质时,没有将物质压实,致使容积检测结果偏大,故密度偏小;
④测量液体容积时,烧瓶中的液体未全部放入烧杯中,造成所测液体容积偏小,故密度偏大。
2、由读取烧杯中液体的容积时,观察方法错误,造成结果错误。
①俯视读数:视线过高,导致液体的容积读数偏大,故密度偏小;
②仰视读数:视线过高,导致液体的容积读数偏小,故密度偏大。
剖析在检测过程中形成偏差的缘由、对实验结果导致的影响,实验方法其实不同,但其剖析缘由的步骤基本相同:首先,剖析实验操作过程中检测质量,还是容积不确切;其次物理实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判定不确切的化学量对实验结果导致的影响偏大还是偏小;其一,代入密度检测公式进行判定。
例:进行“测量果汁的密度”的实验(2018上海中试题改编):
①为了检测结果更确切,下述实验步骤的合理次序是(用字母表示)
A.估算牛奶的密度
B.用天平测出空烧瓶的质量
C.烧瓶中盛适量的牛奶,用天平测出牛奶和烧瓶的总质量
D.调节天平平衡
E.将烧瓶中的果汁全部放入烧杯中,读出牛奶的容积
②用这些方式检测的牛奶密度与真实值相比,有哪些不同?假如要求更精确的检测牛奶密度物理实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请在实验①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③不用量杯,只需添加一个完全相同的烧瓶和适量的水,也可以完成该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
a.用已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瓶的质量,记为m0;
b.向一个烧瓶放入适量牛奶,用天平测出牛奶和烧瓶的总质量,记为m1;
c.向另一个烧瓶中放入与牛奶等深度的水(如图乙),用天平测出水和烧瓶的总质量,记为m2;
d.牛奶的密度ρ牛奶=(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
【解析】①实验步骤的确定,首先能保证完成检测任务,其次实验过程要严谨,尽可能地减少偏差。按照题中提供的方式,填写DCEBA。
②这种方式检测出的果汁密度比真实值偏大,缘由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烧瓶中总会残留果汁。改进方式:(1)将烧瓶中的一部份牛奶放入烧杯中,读出牛奶的容积;(2)用天平测出烧瓶和剩余牛奶的质量;(3)估算C项中测出的总质量与天平检测的质量差,结合烧杯中牛奶的容积,代入密度公式中求值。
③由以上步骤可知,牛奶的质量:M橙=m1-m0,烧瓶内水的质量M水=m2-m0,牛奶的容积等于水的容积,代入密度公式估算,得牛奶的密度表达式是:ρ=[ρ水(m1-m0)]/(m2-m0)。
检测液体密度时,假如只有烧杯没有天平,借助被测液体和水相同的质量进行检测;只有天平没有量杯,借助被测液体和水相同的容积进行检测:将同一容器在等同的高度做记号,分别盛水与待测液体至记号处,则容器内水的容积就是待测液体的容积。本题中牛奶容积的检测便是借助这些标记法测容积。(感谢您的本次阅读,敬请继续关注作者“观海松说教育”。倘若您有更好建议,敬请评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