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四中办公楼,无论走在哪一层,都能看到礼堂前的墙上镌刻着两个大字“雄风”。这是四中百年校庆之际,校友们送给母校的礼物。这两个字充分表达了校友们对母校的赞美与期许。校友聚会时,在微信群里,或者其他场合,总会交流母校四中的信息。一些校友名录也在社会上流传。前不久,我的同学们在讨论母校与某附中的区别。我们的班主任唐琳老师直言:“附中给人一种‘暴发户’的感觉。”班级召集人徐光远则信心满满。他总结道:“现在我们母校提供的优质教育比附属高中更好。
”带着众多“四中人”的担忧,《四中校友报》专程采访了四中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魏华,请他“为我们答疑解惑”。
好老师培养好学生
多年来北京四中网校初中物理,四中始终把全体学生的学习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追求一两个高考状元,因此一直保持着高考平均分在北京第一的好成绩,时不时还会冒出一个高考状元,文科状元。我们的《四中校友报》曾多次试图宣传四中的这些成绩,但都被学校领导叫停了。对此,四中一直保持低调,始终遵循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不以高考成绩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进行各种炒作,不宣传高考状元,不根据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
我这里保存了四中2015年(当时文理科分)高考成绩的统计记录:理科平均成绩667.73分,其中650分以上占80.3%,600分以上占97.6%;文科平均成绩655.32分,其中640分以上占81.8%,600分以上占100%。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绩啊!可惜,知道的人不多,只是被某校出了高考状元的消息所迷惑,殊不知教育公平并不只是出几名高考状元而已,那样的教育不是公平的教育。
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老师们的付出下,我们的母校四中不忘初心、永葆精神,四中教育网络遍布全北京。韦华副校长与校友们分享了四中全家福:四中现拥有“一校四址”,分别是:位于老校区的高中部、位于原北海中学的北海校区(初中部)、位于复兴门的63中原广东外语大学校区(初中部)和国际校区;房山长阳分校、丰台分校、顺义分校、密云分校、通州梨园“手牵手”学校;以及四中教育集团学校,包括:第39中学、第56中学和第156中学;而雄安新区四中校区也即将招生,一年来,原四中副校长谭小青升任十五中校长,原校长助理赵宏伟升任四十四中校长。看到这些,我们有理由感到自豪:四中豪气吹到哪里,就把四中百年积淀的思想带到哪里,那里将涌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新景象。
社会上有一种观点:四中好,是因为学生好。我不这么认为。目前四中师资力量雄厚,有特级教师、高级教师、高级教师、各学科名师,也不乏金牌教师。经过魏华副校长的确认和补充,我把我们四中师资力量雄厚的几个方面列出来:
特级教师(据我所知,这是一个荣誉称号,在中学里尊称为“院士”)有:刘奎(语文)、赵立坚(历史)、许艳(历史)、魏华(物理)、李德生(物理)、唐玉林(物理)、陈月燕(生物)、常玉溪(数学)、唐少有(数学)、程国宏(数学)、李德生(物理)、唐玉林(物理)、常玉溪(数学)、刘奎(语文)、赵立坚(历史)、许艳(历史)、陈月燕(生物);高级教师(这是一个专业技术职称,相当于大学的副教授):李翠林(物理)、李静(物理)、肖振龙(生物)、杨凤文(数学)、刘诗铭(化学)、方芳(英语)、秦福来(地理)、刘茵(化学)等170余名。
在人才济济的四中,同样涌现出一大批名师。由于名额有限(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四中的教师职称评定与其他中学相同,并不能说因为四中的教师水平高,就能获得更高的比例),只好暂时被评为“一级教师”(相当于大学讲师)。正是因为这些普通教师甘于坐在“三尺讲台”上,不断传承和创新四中的教学理念,才使得数十位平凡的教师年复一年地默默地将自己的青春岁月奉献在三尺讲台上,时刻关注和培育着每一位学生,而不是只把目光放在高考的尖子生和状元身上;他们享受着“教书育人”的乐趣,享受着社会对四中的尊重。可见四中老师们付出的更多,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勤付出和默默奉献,才使得四中百余年的辉煌能够永远保持下去,是全体老师辛勤耕耘的结果,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等来的。”魏华副校长的这句话很有力量!
“四中好,是因为四中学生好。”这个观点在文革之前是有道理的。当时,北京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是严格的统一考试招生程序,四中选拔最优秀的学生,几乎全市所有优秀的男生都入学。但现在初中教育已经是义务教育阶段,不需要任何形式的考试,都是电脑随机分配,就近录取学生。因此新生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不重视或认同“四中学生”的身份。我记得:我们四中刚接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园的时候,不但学生,就连老师也完全不把自己和四中联系起来,更别说社会了。在赵宏伟副校长等“四中人”的引导和示范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全体教师很快意识到了身份的转变。他们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对理想的追求大大增强北京四中网校初中物理,作为“四中生”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也增强了,打破了社会上对“北京四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分校”只是名义上的误解。
我们四中已经没有了六十年代以前的优先权,也没有了政策优势,现在我们只有20%的自主招生权,所以高中新生的学业水平不是很均衡,我再给大家看一下四中本部2020年的招生计划,总招生540人,其中统招207人,市教委直接安排分配招生名额给各区30人,直接安排分配给相关学校100人,学生人数163人。除去这400名学生,四中自主招生还剩下多少名额呢?幸运的是,四中拥有一批水平高、敬业的教师,“享受着在四中当老师的荣誉和责任”。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明白在四中的学习绝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让他们早日成为真正的、合格的“四中生”。
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
魏华副校长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四中如何在满足国家学科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发挥百年名校优势,打造四中特色教育品牌留学之路,开发了以“细化必修课程、完善选修课程、探索特色课程、引导自学、创新评价”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其中“爱国情怀”与高校“强基计划”不谋而合,高校“强基计划”更注重培养学生成长历程、素质培养、奉献社会、建设国家的责任感,推动高中多元化、特色化发展。
多年来,我们四中在这方面迈出了一步,开设了不同类型的“特色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比如“人文特色班”,学生在完成国家必修课程的同时,还学习校本特色课程、人文延伸课程、人文游学课程,培养文理兼修、具有人文情怀的中学生。在课程方面,我们还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科特色班”和“科技特色班”,在班上还专门为有课余时间的学生开设大学课程和竞赛课程,让他们学习到更多相应基础学科领域的知识。目前,我们四中已有数百名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无需参加高考,直接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
我们一直坚持的是:与时俱进的全新教育教学理念。四中名师张子谔先生的名言“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在四中老师们的口中一代一代流传至今。魏华副校长对这句名言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他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把张先生的名言拓展为“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还不够,还要有一缸水,而且必须是一缸活水。更重要的是,还得讲究怎么倒水,如果倒得不好,学生的杯子里就只有一点水,甚至会把杯子打翻。最终的目的是:不需要老师去倒水,而是学生自己去取水、去倒水;他们不只是从老师那里得到水,而是从更广阔的海洋里得到水。”太经典了!太有哲理了!他把张子娥先生的名言发挥到了极致。难怪魏华老师能在才华横溢的四中脱颖而出,成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
魏华老师从本世纪初开始在北京四中任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他坚信,如果一个人不能从工作中感受到快乐,他的人生就不会真正快乐。他在北京定居,成家立业,在二环内买了新房,还买了车,但他还是喜欢骑电动车上下班。他和妻子喜欢旅游,国内国外哪里有海滩就去哪里。
他教过的学生都很喜欢魏华老师的物理课。“他的每一堂课都有亮点,体现了物理的魅力。总有种思绪飞扬的奇妙感觉,他就是让我们飞起来的人。”魏老师用自己倾尽心血总结出来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刻领悟“教学有方法,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关键是要找到方法”的内涵。他的教学体现了创造性:边教边学,不断教学,灵活教学。同事们说他“不遗余力”、“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都教出来”,相信“人多力量大”,是“课堂教学的实验者和改革者”。在工作中,魏老师能够把握严与宽,有原则又能灵活处理各种关系,能够敏锐地了解同事和学生的优缺点,合理安排任务。
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最大动力。在四中这个大舞台上,魏华老师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一步步稳步前进:物理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物理教研组组长、教学部副主任、主任、副校长。作为全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魏华老师依然没有离开自己热爱的“三尺讲台”,这学期他原本只教一个高中班,看到有女老师休产假,他毫不犹豫地接手了这个高中班。就这样,他一个星期要教九节课,还要批改两个不同年级学生的作业。
王洪波老师说,魏老师是一个做事认真,想法多,创意多的人。虽然是领导,但也很幽默,有时别人跟他开玩笑,他不会生气,反而会给出幽默的回应。王军老师深有体会地总结魏老师的独特之处:“跟他讨论的时候,他总是认真倾听,琢磨了解你的想法,然后他才能了解你的问题,了解你的困惑。他甚至能在你表达不出来的时候,帮你明确表达出你的想法或困惑的渠道,这主要是:魏老师把自己的渠道调整到对方的渠道上,两个人在同一个渠道上,沟通自然就顺畅了。”在与人交往时,我们有没有借鉴这一点?
“这是我们抗击疫情的前线”
2020年无疑是令人难忘的一年。我们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时任教学部主任的魏华老师刚刚从家乡铜陵赶到妻子老家桂林探亲,就接到了学校的紧急通知:研究部署疫情防控措施。如何落实“停课不停教”,如何开展网络授课。作为分管全校教学的主任,魏华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送”的道理,于是立即中断休假,马不停蹄赶回北京。
“停课不停教”要准备的东西很多,但魏华主任都想好了,每一项任务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我给大家看一下他的“工作联系网”:他联系备课组、老师,再通过联系干部和备课组沟通;他和电化教育处一起,和四中网校、科大讯飞一起录入、核对数据;他和总务处、电化教育处一起采购设备,布置线上教室;他和三个校区教学处、四中网校联系,实施线上教学;他和学生处、校办一起,在开学前制定具体任务。《工作任务表》有六大项,包括:任务名称、协助部门、人员安排、每项任务完成期限等。 “工作时间表” 从1月27日开始,校长马景林就召开会议,对每天的工作进行详细安排,有时甚至精确到小时,每天都在微信群里沟通工作进展,直到2月17日正式开学。
1月27日,校长马景林召集四中主要干部会议部署工作。总体思路是,保持四中学生已经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继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尽量减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不让学生在电脑前呆太长时间。按照总体思路,魏华主任密切配合相关部门,深入调研学生、教师情况,调研检查相关网络直播平台,做好网课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分节分解到月度、周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每项工作安排都做到有调研、有要求、有落实、有反馈。以1月28日为例:上午成立工作组开始安排课程表,召开电话会议确定毕业班课程安排思路,13:39分开始会议,21:00完成课程表初稿,线上教学及答疑方式初稿完成,次日提交学校领导审阅。
面对疫情,四中每个人都下定了决心:要用自己的方式让所有孩子和家长放心,这就是我们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此前,老师们主要在线下课堂授课,线上教学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如今,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学生们无法到校上课,线上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对于习惯了传统方式授课的老师们来说,如今也要转换角色,成为线上教师,回归网络“主播”。
韦华主任亲自调研、视察网络平台,最终决定采用北京四中网络学校作为线上教学平台,科大讯飞(智能语音)、(在线课堂)作为线上工具,恢复线下面对面互动教学。他带领技术人员攻关作业批改功能,很快完成。学生的学习安排也同步完成:毕业班上午在线直播授课,下午自查,晚上老师在线答疑,确保问题全部得到解答。非毕业班学生上午自学,上午自学遇到的问题,老师下午在线答疑,晚上完成布置的作业。在相信四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下,这样的安排,尽量减少电脑、手机的使用。同时,安排美育课、德育课、科学防疫和生命教育课,编制《居家学习指南》,成立家长学生联席会议。为了保证学生停课期间能继续学习,我们还制定了多项应急预案,为居家不具备网络直播条件的老师在校园内搭建网络直播教室,为缺乏电子设备的老师购置平板电脑、电脑等。对师生进行培训,尽快熟悉、掌握网络直播技术,确保直播课教学顺利进行,听课顺利。资料整理完毕后,1月30日,魏华主任亲自上线直播平台,为大家演示、试讲网络教学,取得了成功。
我来回顾一下在这紧张的半个月备课期间魏华主任主持和参与的工作:1月27日,马景林校长召开会议,研究安排线上教学。1月28日,魏主任召开电话会议,确定毕业年级的课程安排思路。当晚9点,完成三个毕业年级课表初稿,完成线上教学答疑方式初稿并提交给学校领导和各备课组。1月30日,魏主任召开电话会议,确定非毕业年级的课程安排思路,次日完成初稿并交由学校领导和各备课组。2月1日,将网课软件使用说明发到各教研组,并将线上直播平台接入四中首页。2月2日,平台注册成功,成功对接高中数据。 2月3日,课程表发到各备课组。2月4日,网络平台使用手册发到各相关人员,教师登录网站反馈问题。2月5日,高中数据平台对接、信息核实。2月9日,毕业班进行网络考试。2月10日,教师进行网络直播技术指导。2月11日,非毕业班学生进行网络测试。2月12日,毕业班学生进行在线答疑。2月13日,各备课组提交教学计划及详细教案,毕业班学生开学。2月14日,全校召开开学大会。2月15日,网络数据最终测试通过。2月16日,师生进行网络测试。2月17日,正式开学。此外,四中还选拔了一批优秀教师参加市、区、全国“不上课不学习”工作,并通过网络、电视等形式,把我们四中优秀教师的风采带到了社会各界。贡献知识,帮助同事,无私奉献。魏老师在这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四中、高三毕业班的同学们在初中考、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了魏老师和全体教职工的辛勤付出。
在北京四中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的魏华副校长对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深爱着养育他的沃土,深爱着教书育人这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在这里,他实现了个人的价值,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社会对四中优良传统的赞誉,也感受到了四中教育的温暖。有了魏老师这样承上启下的“四中人”,我们有理由对四中的未来充满信心!四中的“辉煌”将永存!
刘国庆(1967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