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普通的夏日,99岁的王迪成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轻声对女儿们说:“我要去找你们的爸爸。”这位昔日的校花,带着对丈夫周培源16年的思念,悄然离世。
王涤成的一生可谓是一部令人羡慕的爱情传奇,从北平女师的校花,到物理学家周培源的挚爱,再到晚年成为每天能听到丈夫深情告白的幸福妻子,她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谱写了一曲动人心弦的爱情之歌。
这对令人敬佩的夫妻的故事有何特别之处?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追溯这段真挚的爱情。1927年,春风吹进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校园,17岁的王涤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这所高等学府的英语系。
这位青春靓丽的姑娘,很快就成为了校园里的焦点,她既漂亮又有才华,被同学们公认为校花。命运的齿轮在不经意间转动,一名男同学偷偷拍下了王迪成和七名女同学赏花的照片,并登载在报纸上。
这张照片成为王涤成和周培源关系的关键。1932年,28岁的周培源在清华大学任教。在一次拜访好友时,好友的夫人刘小瑾拿出一叠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女同学的照片,让他选一张自己喜欢的。
周培源在扫视王迪成的照片时,目光仿佛一动不动,指着照片毫不犹豫地说:“就是她。”刘小瑾见状,立即安排两人见面。
第二,聚会当天,素颜的王迪成看到身材高挑帅气的周培源,心跳顿时加速,暗自后悔自己没有精心打扮一番。而周培源则被王迪成的气质所折服,不停找话题聊,还主动给她夹吃的。
虽然王迪成不怎么喜欢韭菜,但是周培源的贴心却让她心里暖暖的。就这样,两人开始了甜蜜的爱情。周培源经常去女师大找王迪成,以至于宿舍阿姨都认识他,经常喊:“王迪成,你男朋友来了,快出来。”
”这对俊男美女走到哪里都引人瞩目。然而,王狄成的魅力不仅吸引了周培源,还吸引了当时两位学术界的知名人士:被誉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的叶企孙和经济学家陈岱孙(后来成为钱学森的老师)。
面对这些优秀的追求者,王迪成的心只属于周培元,她被周培元的真诚和坦率所感动,觉得他既可爱又温柔,萌生了要和他共度一生的想法。
两年的恋爱,让周培源和王涤尘更加确定了两人的缘分。1932年,在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撮合下,王涤尘与周培源喜结良缘,开始了漫长而甜蜜的婚姻生活。
婚礼上发生了一件小插曲,梅贻琦在致辞时失言:“欢迎大家参加王迪成先生与周培源女士的婚礼。”这一句无意的玩笑让新郎有些不开心,但王迪成却巧妙地安慰他,称这只是梅先生为了活跃气氛而开的一个幽默之举。
周培源听后开心地笑了,再次被妻子的智慧所折服。就这样,一张偶然拍摄的照片让王迪成和周培源走到了一起,开启了他们近70年的爱情故事。
这缘分,仿佛是命中注定的安排,让两个相距甚远的灵魂,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彼此。婚后不久,周培源就迎来了事业的重要转折点。
他被邀请到美国参加爱因斯坦亲自讲授的学术研讨会,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但这也意味着新婚夫妇要分开一段时间。
王涤成默默支持丈夫的事业,在家照顾两个年幼的女儿,用实力和勇气撑起这个小家庭。当时正值二战时期,周培源的才华得到了美国当局的青睐。
他们向周培源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加入美国科研团队,并承诺为他的家人申请永久居留权。这个诱人的条件对很多人来说可能难以抗拒,但周培源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他知道他的根在中国,祖国也需要他的才华和奉献精神。这一决定得到了王涤成的全力支持。1937年,周培源终于踏上了回国的征程。
但当时祖国正处于战火之中,为了继续科研和教学,周培源带着王涤成和孩子们来到昆明一个偏僻的山村,在刚刚成立的西南联大任教。
第四,这段时期的生活极其艰苦,物资匮乏,吃穿都困难,王迪成的身体状况也不佳,特别是生下第三个女儿之后。
面对这样的困境物理学家的深情告白,周培源不仅要工作,还要兼顾家庭,成为了一名超级奶爸。他不仅要照顾生病的妻子,还要照顾三个年幼的女儿留学之路,同时还要处理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看着丈夫日夜操劳,王迪成心里很心疼,每当周培源深夜加班备课时,她总会默默地陪在他身边,递上一杯热茶,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
两人感情深厚,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的心思,相互扶持,共同克服困难,虽然生活艰难,但周培源和王迪成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他们知道为国家做贡献比自己安逸的生活更重要,这种家国情怀也是他们相互扶持的重要基础。1946年下半年,国内形势动荡。
周培源带着家人再次赴美国做研究,清华大学的很多同事都以为,周培源和家人这次可能回不来了,然而,周培源和王涤成却用行动再一次证明了对祖国的忠诚。
当时就连才女林徽因都坚定地说:“他们不是那样的人,他们一定会回来的。”果然,周培源和王狄成毅然回到了祖国。周培源随即回到清华大学任教,继续为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这段经历不仅体现了周培源与王涤成的爱国情怀,也展现了二人在艰难困苦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深厚感情,他们的爱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愈发坚贞不渝,成为那个时代的一段佳话。
周培源与王迪成的故事告诉我们,真爱不仅能经受战火和贫困的考验,也能在艰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真谛,也为后人留下了动人心弦的爱情传奇。
命运似乎总是喜欢考验真挚的感情。周培源和王迪成婚后的第三年,幸福的生活遭遇了沉重的打击。王迪成被诊断出患有肺结核,这在当时几乎相当于被判了死刑。
这则噩耗犹如晴天霹雳,瞬间给这个幸福的小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为了治疗,王迪成不得不抛下深爱的丈夫和年幼的女儿,前往远离清华大学的香山镜湖疗养。
这对于刚刚组建家庭的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离别的痛苦、未来的不确定性如同一块巨石压在他们心头。
但此时的周培源爱情却更加炽热,每到周末,他都要奔波五十里路,只为见妻子一面。有一次,王迪成满怀期待,却不见周培源的身影,正心灰意冷之时,突然听到了敲玻璃的声音。
抬头望去,只见周培源站在窗外,一脸疲惫。隔着玻璃,他鼓励她要坚强,要吃好药。虽然只能远远地望见,但王迪成还是被他的善良深深感动,眼眶里噙满了泪水。
周培源的坚持和鼓励成为王迪成战胜病魔的强大动力。每当她因为疼痛想要放弃的时候,总会想起周培源的话语,想起在家里等待妈妈回家的两个女儿,她就会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好起来,回到爱人和孩子的身边。奇迹终于发生了,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王迪成的肺结核痊愈了,这在当时的医学界堪称奇迹。
6、也许爱真的能治愈一切。当王迪成终于回到家时,周培源紧紧地抱住了她,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这一刻,他们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和爱的力量。
回到家后,王迪成十分珍惜与丈夫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刻,这段经历不仅没有影响到两人的感情,反而让他们更加亲近了。
他们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更加懂得了彼此珍惜、相互扶持,这场与死神的较量,成为周培源与王迪成爱情长河中的重要转折点。
让他们的感情更加成熟,更加坚信只要两个人心意相通,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他们的爱情在这场生死考验中,变得更加坚不可摧。
新中国成立后,周培源和王涤成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周培源先在清华大学任教,后调到北京大学。作为物理学教授,周培源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
但在家庭生活中,他却是一个充满情趣的丈夫,虽然是理科出身,但周培源却对花情有独钟,尤其是家里的“五朵金花”之一的“地城”花。
无论去哪里,他都会紧紧拉着妻子的手,生怕她受到伤害。这样的行为常常让女儿们大喊“看了真丢脸”,反感父母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粘人。
但周培源和王迪成甜蜜生活依旧延续,用行动诠释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谛,王迪成也不甘示弱,在家庭之外也有自己的追求。
自1950年起,她爱上了收藏古画,很快成为了著名的珍宝鉴定师和收藏家。看到妻子的热情,周培源也加入进来。
夫妇俩共同的爱好,不仅增进了夫妻感情,也为他们的晚年增添了无限色彩,他们的收藏不仅是个人的爱好,更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7、后来,王狄成夫妇又将145幅珍贵古画无偿捐献给无锡博物馆,成立了“王狄成、周培源书画馆”,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他们的爱国情怀,也为他们爱情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在那场特殊的迁徙中,周培源也未能逃脱厄运,但王迪成却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勇气,她独自待在家里,面对外界的殴打和谩骂,默默守护着这个家。
她叮嘱女儿们要好好照顾父亲,却始终没有告诉周培源这段不堪的经历,怕给他增添烦恼。这段经历再一次证明,王迪成不仅是周培源的爱人,更是他生命中最坚强的后盾。
她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个家,守护着自己深爱的丈夫。在风雨中,两人的爱情不但没有褪色,反而愈发浓烈。时光荏苒,周培源和王迪成的爱情却如同醇酒,越陈越香。
即使到了高龄,周培源依然坚持每天对王迪成说“我爱你”,这份表白并非刻意,而是发自内心的,仿佛要把一生的爱凝结到每一天里。
1993年11月24日,命运再次考验了这对恩爱的夫妻,周培元告诉王迪成,自己散步回来身体有些不适,王迪成让他休息一会儿,周培元笑着说睡一觉就来陪她。
然而这一睡,竟然成了永别。痛失良人的王迪成,没有痛哭流涕,只是默默地向丈夫抱怨,他食言了,没有履行先送她走的诺言。她强忍悲痛物理学家的深情告白,写了一封情书,放在丈夫的中山装口袋里:“遇见你是我一生最幸福的事,等待我亲爱的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