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高中物理教案【5篇】评选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普遍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先导学科,研究从宇宙到基本粒子的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运动规律,并由此成为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高中物理教学计划》,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高中物理课程计划 1
【主题】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材(选修3-1)第一章第二节“库仑定律”
【上课时长】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和表达式;
2、能运用库仑定律进行相关计算;
3、了解库仑扭秤的原理。
流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库仑定律的推导过程,体验从猜想到验证、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学习如何用间接的方式测量微小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结果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点电荷的研究,让学生感受到在物理研究中建立理想模型的重要性;
2. 透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学生体会自然规律有其统一性,也有多样性。
【教学重点】
1.库仑定律的建立过程;
2.库仑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
【教学法】
实验探究法和交流讨论法。
【教学流程及内容】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这使我们对电荷之间力的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把电荷之间的力叫做静电力,那么静电力的大小满足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本章第二节“库仑定律”。
活动一:思考与猜测
同学们,电荷之间的力是通过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
因此高中物理教案,我们应该研究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生活中带电体的大小、形状多种多样,这给我们寻找静电力的规律带来了很大困难。
300多年前,伟大的牛顿在研究引力时,研究了带电纸片的运动,但由于带电纸片太不规则,导致牛顿对静电力的研究并没有成功。
(问题1)您对研究课题的选择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在静电学研究中,我们常用的带电体是球体。
(问题2)带电体之间的力(静电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做出大胆猜测。
电荷间作用力及影响因素关系
实验证明,电荷间的作用力F随电荷q的增加而增大,随距离r的增加而减小。
(提示)我们可以在这里结束研究吗?为什么?
这只是一项定性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索以获得更准确的定量关系。
(问题3)静电力F与r、q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
你认为哪一个更有可能?为什么?(引导学生与引力进行类比)
活动 2:设计和验证
(问题4)应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F与r、q之间的定量关系?
控制变量法——(1)保持q不变,验证F和r2之间的反比关系;
(2)保持r不变,验证F与q的比例关系。
,
难点一:F的测量(这里F是一个非常小的力,无法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有什么办法可以实现间接测量F的大小?)
难点2:q的测量(我们不知道如何准确测量带电球所带电荷的数量。你对研究F和q之间的定量关系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思考启发)有这样的事实:当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它们接触时,对距离相同处的第三个带电球所施加的力是相等的。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接触后球的电荷被均分了)
现在,你有什么想法了吗?
定量验证
实验结论: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所带电荷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同学们,我们大概用了20分钟的时间才得出这个结论,其实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几位伟大的科学家花了近30年的时间才得到库仑定律,这个定律是以法国物理学家库仑的名字命名的。
启示1:类比猜想的价值
任何读过牛顿著作的人都可能推断,凡是表现出这种特性的相互作用,都应该遵循平方反比定律。电荷之间的力的定律似乎可以通过类比推理得到。正是这种类比,让电磁学少走了许多弯路,形成了严格的定量定律。马克·吐温曾说过:“科学真是令人着迷,基于零散的事实,再加上一点猜想,就能收获很多!”科学家基于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做出的猜想,是最具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但英国物理学史学家丹皮尔也说过:“如果不能亲眼见证自然,就无法征服它!”
启示录 2:实验的微妙之处
1785年,库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用自己设计的扭力天平,精确地验证了库仑定律。(库仑扭力天平实验简介:这个实验的设计相当巧妙,把微小的力放大成力矩,把直接测量转化为间接测量,从而得出了静电力的定律——库仑定律。)
1. 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电荷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力的方向在它们连线上。
2.数学表达式:
(解释),称为静电力常数。
3、适用条件:(1)真空中(一般也可在空气中应用);
(2)静止;(3)点电荷。
(着重号是我加上的)虽然库仑定律的公式和万有引力的公式在形式上很相似,但它们仍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我们来看下面这个问题:
例1:(通过定量计算,使学生理解,对于微观带电粒子,由于静电力远大于引力,所以我们常常忽略引力。)
(过渡)我们可以解决两个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但是如果有三个电荷怎么办?
(衔接上文)两个点电荷之间的力,不会因为第三个点电荷的存在而改变。因此,多个点电荷对同一个点电荷所施加的力,等于各个点电荷对这个点电荷所施加的力的矢量和。
例二:(多个点电荷对同一个点电荷作用的力的叠加问题。一方面巩固了库仑定律,另一方面也为下一节电场强度的叠加做铺垫。)
(延伸讲解)库仑定律是电磁学基本定律之一,虽然它给出的是点电荷间的静电力,但任何一个带电体都可以看作是由很多个点电荷组成的,因此,如果知道带电体的电荷分布,就可以根据库仑定律和平行四边形法则计算出带电体间的静电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是库仑定律的普遍意义。
(轻微地)
1. 课本第8页“科学漫步”栏目介绍了静电力的应用,你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应用吗?
2、万有引力、库仑定律都有类似的数学表达,似乎在暗示着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课后请查阅材料了解大自然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和统一场论。
高中物理课程计划 2
1.自由落体
1.定义: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下落的运动。
想一想:不同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速度与在空气中的下落速度不同?
在空中和在真空中的区别就是在空中有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比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对于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比如金属球等,在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就比较小。因此,它们在空中下落时,速度是不一样的。
在真空中,所有物体只受到重力作用,同时从静止开始下落,以相同的速度进行自由落体。
2. 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当有空气阻力时,不同重量的物体由于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下落的速度也不同,较重的物体往往下落得更快。
(2)如果物体不受空气阻力影响,不同的物体尽管质量和形状不同,都会以相同的速度下落。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是恒定的(a=g)。
4、自由落体运动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 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称重力加速度,通常以g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是垂直向下的。
3.在同一位置,所有物体都有相同的自由落体加速度。
4、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是不同的。
规律:物体在赤道处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在南(北)极处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3.自由落体运动定律
由于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因此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gt2
3.位移速度关系: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5.推论:h=gT2
问题与研究
问题一: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和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一样吗?你有哪些假设和猜想?
研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影响,不再受空气阻力影响,此时物体加速度很大,整个下落过程加速。在空气中,物体不仅受重力影响,还受空气阻力影响,且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很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
问题2:自由落体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请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物体的下落运动可以看作是自由落体运动。
研究思路:回顾第一章中粒子的概念,谈谈在处理物理问题时,如何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把握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的模型,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进一步认识这一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自由落体物体在地球上不同位置的加速度是否相同?
研究思路: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位置受到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两极,物体自由落体时的加速度越大;越靠近赤道,加速度越小。
典型主题及详细分析
例 1 下列哪项表述是错误的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必定是自由落体
B.如果不能忽略空气阻力,则重物必定下落得更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是垂直向下的
D.满足速度与时间成比例的下落运动必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详细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具体说明是什么物体,也不知道是否可以忽略空气阻力;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该是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大雨过后,小明观察自家屋顶上滴落的水滴,发现每一滴水需要1.5秒的时间。他估算了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么估算的吗?
具体分析:粗略估计,将水滴视为自由落体,g取10m/s2,利用落体运动定律进行计算。
答: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屋高度为h,则:
速度=gt=101.5米/秒=15米/秒
h=gt2=101.52米=11.25米。
绿色通道:学习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学习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要站在实际的角度分析问题,详细分析各种因素对结果是否有影响。
例 3:一个自由落体在最后一秒下落了 25 米。物体从什么高度自由落体?(g 为 10m/s2)
详细分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N/kg,已知最后1s内物体的位移为25m,设物体的总时间为t,总位移为s,则前t-1s内物体的位移为s-25m,我们可以通过h=gt2和h-25=g(t-1)2方程解得h和t。
答案:让物体从h处落下,耗时的时间为t。那么:
h=gt2①
h-25=g(t-1)2②
解①②得:h=45m,t=3s
因此物体从距地面45米的高度坠落。
绿色通道:将物体自由落体过程分为两部分,找出等效关系,利用自由落体定律分别列出方程,同时求解。
自治广场
基本标准
1.忽略空气阻力,让两块石头,一块轻,一块重,同时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体。
A. 在撞击地面之前的任何时刻,两块岩石具有相同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
B.重的岩石下落得更快,轻的岩石下落得更慢
C.两块石头下落时的平均速度相等
D.第一秒、第二秒、第三秒三者下落高度之比为1:3:5
答案:ACD
2. 球A和球B相隔1秒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体。在落体过程中,
A.两球之间的速度差保持不变。B.两球之间的速度差越来越大。
C.两球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D.两球间的距离增大
答案:AD
3. 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体到地面时的速度与其在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为
答:2B.:1
C.2∶1D.4∶1
答案:B
4.两重物从同一高度释放,A释放一段时间后,B释放,以B为参考系,A的运动形式为
A.自由落体 B.匀速直线运动
C.匀速加速直线运动 agD.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5.物体A的质量是物体B质量的5倍,A从高度h自由落体,B同时从高度2h自由落体,在它们落地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下落 1 秒后,它们的速度相同
B.当它们各自下落1米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C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D.同时在下落过程中,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答案:AB
6、一个小球从距地面80m的高度自由落体,设g=10m/s2,求小球在落地前的最后1s内所受的位移。
答案:35米
全面发展
7.一根长L=9.8m的细绳连接两个物体,它们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体,时间相差1s。当绳子拉紧时,第二个物体需要多长时间才能下落?
答案:0.5秒
8. 一个小球从屋檐自由落体,在t=0.2s内穿过一扇高为h=2m的窗户,窗户顶部距离屋檐有多高?(假设g=10m/s2)
答案:2.28米
9、如图2-4-1所示,一根15m长的杆垂直悬挂,杆下方5m处有一个观测点A,当杆自由下落时,从杆下端通过A点的时间开始,计算杆通过A点所需的时间。
(g为10m/s2)
图 2-4-1
答案:1s
高中物理课程计划 3
向心力 1 课程计划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节“离心塑性力”。
从教材内容上看,本章主要讲解了验证向心力、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的定义、定义、方向和表达方式。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和向心加速度。本节讲述的是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合外力,是对物体运动认识的升华,为后面学习万有引力奠定了基础。因此,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的由简入繁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教材地位和作用来看,本章是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对物体运动认识的升华,是运动学和动力学相互联系的纽带,是承上启下的桥梁,也是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习情况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的知识,掌握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本课的探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
【基础思维】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科学和第一学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较强的计算能力,但接受能力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启发。
【情感态度】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存在着与向心力有关的现象,但有些认识是错误的,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向心力的定义;
能说出向心力的定义,写出向心力的定义公式及单位,理解向心力的作用;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工艺方法目标】
通过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圆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学习,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体验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运用串联前后概念的方法,推导出加速度的概念,体会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习永无止境的观点;
通过向心力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重点难点
重点:向心力表达验证、向心力来源及作用。设定特定运动情境验证向心力表达。举例说明向心力来源高中物理教案,并进行受力分析。(重点如何实施)
难点:向心力表达式的验证。用圆锥摆进行过滤和粗略验证表达式,用圆锥摆做匀速圆周运动解释原理,分析运动角度和手、测量数据和测量设备中的角度所形成的合外力,逐步得到正确的表达式。(如何攻克难点)
5.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式:演示、讲授、讨论教学手段:多媒体、口语
6.教学过程
1. 简介
回顾本章内容,回顾向心加速度,播放相关视频,并询问学生为什么物体做圆周运动?
2. 新课教学(熟悉过渡)
1. 实验小球的圆周运动,思考多个问题,总结向心力的特点
2、教授向心力的有关知识并给予一定的补充。
3.用圆锥摆粗滤法验证向心力表达式总结:向心力定义表达式
高中物理课程计划 4
1. 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1.将解题思路简单化、程序化。
如何让学生主动思考?关键在于教师要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策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展示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突破点在哪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并将思维过程程序化、简单化。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明白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明白了如何解决类似的问题。
2. 使用策略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策略,需要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学生可以体验学习策略的应用技巧,加深印象,熟练掌握学习策略。在应用策略的过程中,应让学生选择设置问题情境,让他们尝试不同的学习策略。学习材料应从多个角度收集,以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灵活运用。
3. 引导学生形成新的策略
创造性是学习策略教学的最大特点,学生在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策略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进而清晰认识到策略在其他不同领域的作用,从而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新策略,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好的策略是适合个人特点的有效策略,这就是学习策略的目的。
2.有效教学反思评价
1. 自我反思与评价的意义
自我反思评价是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说过:经验加反思等于成长。要实现不断的提高、成长和进步,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有人做过专门的研究: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观察、评估、监控和反思自己,能够自我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不断的总结、反思、修正,积极检讨自己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个过程,才能使自己处于一个不断提高和进步的良性循环中。
2. 反思评估内容
1)在物理教学实施阶段,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包括:教学理念的反思性评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结合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要求。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注重过程与方法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转变陈旧观念,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教师要真正领悟新课程精神并加以运用,需要经过学习、实践、自我反思和评价,再到学习、实践的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教学理念的升华。
2)教学内容的反思性评价教学内容的反思性评价包括教学内容的条理性、科学性,以及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匹配程度。物理概念的讲解是否以教学目标为统筹规划,教学重点、选取主题的代表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解答的重点是否能体现,作业的安排是否准确,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等。
3)教学对象的反思性评价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和特点贝语网校,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差异会更加明显,因此了解学生尤为重要。作为物理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共性和差异性,考虑教学的进度是否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否注重尖子生而忘却了所谓的差生,是否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反思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习惯等,只有这样,物理教师才能因材施教。本文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新课程要求的特点,研究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水平,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高中物理课程计划 5
1.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强调“势”的含义,并能运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所作的功的关系,知道重力所作的功与路径无关。
3、认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2. 流程与方法
利用所学的功的概念,推导引力所作的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体验知识构建的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渗透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获取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所作的功与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2.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3.教学过程:
(一)新课程介绍
在追求守恒量那一节,我们发现了一个不变量,我们把它叫做能量。能量是如何定义或测量的呢?在物理学中,我们通过函数关系来定义它,规定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其实,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比如,举起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木块要克服重力才能做功,它的重力势能也是在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将从重力功的角度,定量地研究重力势能的表达。【板书:重力势能】
(ii)新课程教学
1.通过重力完成的工作[黑板写作]
问题1:我们前面提到了恒力(例如摩擦除外)的工作特征,例如在力F下从点A到B点B的过程,我们如何计算力F的工作?
(学生)答案:恒力所做的工作与对象运动的路径无关,但只有其最初和最终位置。
摘要:对于给定的对象,其重力完成的工作也应具有此特征。
(1)重力完成的工作特征:
重力在对象上完成的工作仅取决于其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并且与对象运动的路径无关。
问题2:如何证明它?
老师的提示:如图2所示,当物体从A点移动到B点沿三个不同的路径时,重力完成了多少工作?
摘要:在此过程中,重力完成的工作是:,这证明了重力完成的工作与其运动路径无关,而仅与初始和最终位置有关。
扩展:将来,每当我们遇到确实有效的力量时,无论路径如何,我们都可以引入相应的势能概念。
(2)重力完成工作的表达:。
问题3:让我们回顾一下。
摘要:代表的能量差异应为与对象相对应的能量,换句话说,这是我们正在寻找的重力势能的表达。
2.重力势能[黑板写作]
(1)定义:重力在物体及其高度上的产物。
(2)表达:。
(3)理解:①状态数量,②标量数量,③单位:joule(j)。
(4)特征:
①是相对的。
问题4:桌子上的粉笔盒的高度是什么?
为了确定高度,我们必须确定一个参考平面,如果对象的势能表面为零,则将其视为势能。
问题5:当对象的大小和形状无法忽略时,我们如何确定参考平面的高度(等待学生思考)
当无法忽略对象的大小和形状时,其从参考平面的高度应为从物体重心到参考平面的高度,如3所示。
②重力势能具有正符号和负符号,正和负符号表示其幅度。
the是系统的。
示例1如4所示,质量M = 0.5 kg的小球从a上的高度降低了桌子上方的高度,地面上的高度为h2 = 0.8 m。
(1)用所需的数据填充表中的空白。
选定的参考平面
球在A点的重力势能
球在B点的重力能量
在整个过程中,球的重力完成的工作
在整个下降过程中,球的重力势能的变化
桌面
地面
(2)如果跌落时空气阻力,表中的数据会更改吗?
3.重力势能与重力完成的工作之间的关系[黑板写作]
通过重力完成的工作的上述表达方式可以写为:。
讨论:当重力进行积极的工作时,重力势能会减少,即重力做负面的工作,即重力势能增加。
重力势能的变化定义为:。
问题6:我们发现在示例1中,整个过程中球的重力与在整个跌落过程中球的重力势能变化之间所做的工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摘要: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完成的工作之间的关系:
示例2:带有M质量的统一链,将L的长度放在光滑的水平桌子上,如图5所示。
4.班级摘要:
1.重力完成的工作特征:它与路径无关,而仅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高度差。
2.重力势能:。
3.重力势能是相对和系统的,具有正值和负值,并指示幅度。
4.重力完成的工作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5.分配:
在教科书第66页的练习中,问题2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