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精彩教学反思(精选8篇)
作为刚参加工作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记录我们的教学。我们需要的教学反思,快来参考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杠杆》优秀教学反思(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杠杆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简单机械中的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杠杆的三个点:支点、受力点、阻力点。然后,引导学生区分杠杆工具和非杠杆工具。最后,利用杠杆尺进行实验,进一步探索杠杆在哪些情况下省力、哪些情况下需要用力、哪些情况下既不省力也不用力。
我在教学时就按照这些步骤来做。结果,每个环节都进行得很顺利,特别是1班的学生在做杠杆秤实验时,非常有条不紊,一眼就明白了操作步骤。在课堂提问中,1班的学生对杠杆与非杠杆的理解也是最准确的。至于2班的学生,4个小组中有2个在操作中违反了规则,3个小组在杠杆秤上钩重物时,竟然在支点两侧挂了好几个钩子,相当于找了很多阻力点和受力点,没有准确理解杠杆的定义。而且在把握支点距离方面,不能发散思维,导致每次平衡杠杆时,支点两侧的距离和钩子数量都一样,成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给后续规律的探索带来了困难。
分析原因,跟学生素质、班级的教学环境有关。科学应该让每一位学生大胆假设、大胆做事,但有些学生习惯看书,机械地看,不利于科学学习。另外,在二班上课时,有一位学生在别人做实验时,被抓到在玩溜溜球。可见,学习习惯的养成很重要。当然,我以后也应该注重科学实验的指导,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愿意做实验,能够做实验。
最后一点让我不满意的是,我在课后总结了杠杆的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下课了,没能让学生好好学习,只好留到下节课了。以后要多注意课堂时间的管理了!
杠杆教学反思
经过两次课前讨论,本学期我接手的五个新班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习惯入手进行教学。例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所以需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下阿基米德和他的故事,用他撬动地球的“大话”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重点在于杠杆上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并结合学生自己的感受和经验。让孩子先自己分析,把受力点放在杠杆的前后不同位置,我们的力会比较大还是比较小?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力有一个初步的体验,同时分析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近还是远。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耗力杠杆的距离关系。明确这些关系后,让学生在杠杆秤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耗力杠杆。把所有同学的省力杠杆都拿出来,分析是否是这样的。再把所有同学挂的耗力杠杆都拿出来,分析是否是耗力杠杆。
最后,总结科学概念。在这一部分,让全班同学一起完成表格,相当于让大家记录分析每个同学的钩重平衡状态,然后让学生亲身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重。这样的操作会节省时间,而且每个人在汇报时都能看到同一类情况,有利于学生仔细区分。试验发现,第一节课让学生随意挂一个平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省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有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到教学目标。所以从这节课开始,我改为先让学生分析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把钩重挂在杠杆秤上。
杠杆作用教学反思 3
上完这堂课,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与学沟通、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启发、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自主探索,还要适时给予指导、引导和讲课,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有力的支持。具体反思如下:
1.成功:
1、在杠杆的五要素()的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以往直接的教学方法,结合力的平衡条件,启发学生认识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使学生明白杠杆的平衡不同于力的平衡。通过师生的交流与合作,介绍了杠杆的五要素。特别是杠杆臂概念的引入,我考虑了很久,如果直接介绍,虽然可以节省时间,但不利于学生对杠杆臂的理解与记忆。最后,我通过对“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的简化与组合法的学习,引入杠杆臂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对“杠杆平衡条件”采取探究式教学。通过创设漫画式的场景,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提出问题,提出有待探究的问题。再通过方程概念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如何处理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并对杠杆平衡条件做出猜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处理问题。
3、关于“杠杆应用”的教学,采取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认识。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到生活去”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分享自己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
2.缺点:
1.课堂评价语言过于单调,忽视了评价的三大功能:第一,让学生知道“对”与“错”;第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为学生指明研究方向。
2.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指导不够及时,导致探索时间过长。
教学反思4
杠杆的教学大纲安排了2个课时,已经讲了2个课时,但是杠杆的类型还未讲,所以还需要再讲1个课时。
相比于之前的化学学习,我感觉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兴趣大了,而相比于之前的滑轮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比较简单。因此,在第一节课,在介绍杠杆的组成成分时,特别是在介绍如何画杠杆臂时,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再加上图片展示杠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增加了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关注度。在第五节课,我发现王德在课堂上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期中考试只考了40多分,学习基础很差,但他对练习画杠杆臂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积极大声地回答问题,坐在后面不停地抬头观看大屏幕上的内容。我还观察到,他有几次因为视线被前排的学生挡住了而显得不耐烦。只要你有兴趣,就没有做不好的道理。他是全班第二个完成课堂练习的人,还主动把作业递到讲台上,想和我“亲近”。
下午第一节课,老师发放了练习纸,除了后排两位同学因基础差没能完成练习外,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比较好的练习杠杆物理,其中1班的情况比5班好一些。课堂上没有讲解这部分绘画练习,原因有二:一是同学们已经完成得很好了,没必要再讲解;二是实物画在黑板上不太逼真,讲解起来也不方便,所以针对个别错误进行了个别分析和指导。
学生的主要问题是:1、不能画出垂直线(数学差的学生);2、不能准确识别力与阻力,不能区分杠杆所受到的力与施加的力。
通过辅导,总体效果还是挺好的。
当然,我觉得还是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课后我在网上看了其他老师的课件,在讲解杠杆臂之前,给学生复习了一下数学知识:一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几种画法。这个其实挺好的,杠杆臂其实就是一点到直线的距离。对于不需要延长力的作用线的简单问题,学生可以轻松完成。但是当需要延长力的作用线往正方向或者反方向的时候,很多学生就搞不清楚了。另外,具体的实物画法更是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杠杆作用教学反思 5
《杠杆的平衡》一课是广东教育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六年级实验教材第二册的一课。这节课的设计主要围绕科学探究展开。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杠杆现象非常熟悉,因此在这节课中我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获得杠杆的平衡条件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的主体地位。今天的教学不能像传授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而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从提出问题到独立讨论再到做出猜想再到实验验证再到最终得出结论。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出多种假设和预测。不再拘泥于一个特定的结论,应该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在教学中我扮演好组织者和共同讨论者的角色,在实验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效利用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实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和正确的结论。
不过,在学习平衡架的时候,也可以大胆突破课本原有的框架,让他们用各种方法去尝试平衡杠杆,结果会是怎样?他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另外,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时间限制,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进行实验探索,需要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实验探索。
总之,在这堂课中,我充分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创设问题情境杠杆物理,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到科学”的理念,让科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通过列举利用杠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将课堂与社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从科学到社会”的理念。现在,通过学生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科学探究的课程理念。
教学反思6
这节课是在上一节课学习杠杆秤的基础上,了解杠杆如何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对于这节课来说,简单枯燥的说教不会有太大的效果,需要尽可能通过实物、动手操作来激发学习兴趣,在游戏中体验科学的奇妙,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如何区分一个杠杆是省力杠杆、劳动密集杠杆,还是既不省力也不密集的杠杆?你可以告诉学生两个步骤:
1、首先找到杠杆工具的支点、受力点、阻力点;
2、根据杠杆秤实验的结论,分析三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加以区分。对于用螺丝刀撬开桶盖、用夹子夹东西、用开瓶器开啤酒瓶这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分析。前两项比较容易掌握,开瓶盖时,很多学生找不到阻力点和支点,需要老师引导分析。
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工具,多准备一些实物,在学生还不是很清楚的时候,通过操作演示,亲眼看到工作过程,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这三个点,分析这三个点之间的关系,从而轻松区分出是使用哪种杠杆。对于剪刀,教师需要补充,第一,不同用途的剪刀阻力臂和力臂的长度是不一样的,比如美发剪、缝纫剪、园艺剪、手剪等;第二,对于同一把剪刀,不同的使用方式会有不同的省力或费力的情况。对于镊子和筷子这两种费力的杠杆工具,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费力的?”这可以结合夹煤饼的火钳来更好地说明问题。
关于“小型横梁秤的研究”,建议专门开一个班开展相应的活动。因为如果在同一个班里完成,时间很紧张,最多只能安排学生课后制作。但学生课外制作时,没有合适的钩子、砝码等称重工具,难以分秤,也不方便进行评价。因此留学之路,可以先通知准备相应的材料和工具,再安排一个班的时间进行制作、交流、评价,更好地讨论“吊绳的位置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砝码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两个问题,作为杠杆工具探索的总结。
杠杆教学反思
杠杆是九年级物理课堂上第十三章第四小节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力的概念以及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杠杆,学生应该很容易接受这一小节的内容,但实际的教学却与我们课前的预期相差甚远。
本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五要素,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在课前,学生通过活动接受杠杆的概念,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杠杆,如撬棍、跷跷板的分析,学生了解到杠杆中力和阻力是同时存在的,杠杆是受力物体,力和阻力的作用是相反的,这一点可以从阻力和力的概念上加以区分和理解。但在杠杆臂的教学中,部分学生由于数学不好,对杠杆臂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正确地画出力臂和阻力臂,突破难点存在障碍。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地画出杠杆臂,并通过对多个杠杆臂的判断和练习突破难点,但如果课前复习“点到线”距离的知识,学生就能轻松画出杠杆臂,节省时间,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在探索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了其中的规律,难度不是很大。但在实验设计上,学生存在很多问题,体现在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的考虑等方面。课前我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上课时发现学生的能力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在学生实验结束后,我多问了几个问题。比如,杠杆平衡后,如果同时在两边的挂钩上加或减同样的力,使挂钩向支点方向或远离支点方向移动同样的距离,杠杆能平衡吗?如果不平衡,杠杆会向哪一端倾斜?从中找出规律,进而得到该类平衡问题的解,这样就可以通过解决一个问题来解决很多问题。
总体来说,该课程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进行了有机结合,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有趣。更重要的是,在做练习、实验数据处理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使师生能够及时交流,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比较、讨论。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及时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杠杆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有些课前的想法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并不奏效,所以老师要认真备课,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在课上及时处理,才能使每堂课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杠杆作用教学反思 8
这堂课中,我以典型、生动、熟悉的事实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测,要求学生不要盲目猜测,而要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进行科学的猜测,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自然地进入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实验过程中,我通过检查,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避免用错误的数据误导学生,使各组都能顺利完成实验。课上,我及时对学生做出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本课的关键在于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实验结论隐藏在数据之中,不易被发现,因此教学时选取合适的数据,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寻找数据之间的关系,顺利得出结论。
通过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由发言,产生各种猜想和结论,激发更多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本实验中,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整理等。教师只在每个环节给予适当的指导,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发现、实践、总结。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实验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学生使用的设备都是实验室提供的同规格的钩子和杠杆,因此各组实验数据很相似。如果实验中的杠杆是学生自己制作的,用一些身边的小物品作为阻力,实验数据就不会相似,会更有说服力,实验效果可能会更好,所以这个探索性实验需要改进。
此外,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教学环节对杠杆的重点是要求学生把生活中的杠杆模型与基于杠杆五要素的理想理论模型结合起来,如剪刀、夹食物的筷子、指甲刀等。
2. 本部分还有一个重点难点:画支点和杠杆臂。这涉及到一点到直线的数学距离,也涉及到物理上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学生会觉得这非常难。
3.画出杠杆臂,并比较其大小,是下面对杠杆进行分类的基础。一定要多加练习,让学生通过。
【“杠杆”精彩教学反思(精选8篇)】相关文章:
1. 利用教学脚本
2. 利用教学脚本
3.《观潮》精彩教学反思
4.《离骚》教学反思优秀论文
5. 雨巷卓越教学的思考
6. 杠杆平衡讲义
7.《庆新年》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2篇)
8.15优秀数学教学反思
9.《观潮》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