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造物主,创造了一切,是我们人类无法理解但又无法否定的存在。一位数学家曾说:“科学永远无法证明宇宙的神秘存在,但也不会否定这种存在,因为科学只是人类有限的智慧和能力。”杨振宁教授的这番言论,让我们想起了这句话,他对宇宙造物主的信仰是如此坚定,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宏大的话题。
杨振宁教授是著名物理学家,在科学和教育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人。他在演讲和文章中引用圣经经文,表达对神的信仰。这种信仰源于科学家对自然万物的探索和对宇宙的启示。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思考自然前沿的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宇宙”一词代表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想象力。在我们的宇宙中,恒星和行星运转,星云和黑洞交织,人类和生物在其中演绎着各自的生活。然而我们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翻阅太空探索史,还是研究宇宙学知识,都没有达成统一的看法。在关于“宇宙造物主”是否存在的争论中,杨振宁教授认为:“我们虽然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也无法证明上帝的不存在。”
或许是因为宇宙太过浩瀚复杂,人类的智慧还远远不能涵盖其全部奥秘。大自然是最美丽、最神圣的艺术品,其复杂与精妙远远超出了人类智慧所能及的范围。一方面,人类可以借助科技不断学习宇宙的智慧。我们通过电磁望远镜观察星空,通过暗能量探测器了解太空的结构;另一方面,当科学的视角不足以让人类理解时,信仰可以成为寻求宇宙能量以抵抗分裂的一种方式。
杨振宁教授曾在一次演讲中公开表示杨振宁物理学家视频,他相信创世主的存在,是因为他认为世界充满了奥秘,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极不可能是自然规律随机组合形成的。当然,他所描述的创世主并不是大家脑海中提到的鬼神之类具有人形的生物,他很可能以超出我们人类目前认知的另一种形式存在。杨振宁教授还说,自己20岁的时候还充满信心,试图用科学来证明一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他发现世界充满了奥秘,无法用科学来完全解释。
在上一专题中,我们介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中的任何物体,如果不受到外力的制约,是不会自发地从混沌状态转变成有序状态的。熵增定律也是自然界中任何物体都无法逃脱的自然规律。一切终将变得无序。最终,一切终将消亡。那么,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现在所看到的世界,不就是一个从无序状态反向转变为有序状态的世界吗?这个外力究竟从何而来?难道真的是巧合?难道它真的只是自然界自发形成的?这不违背我们现有的物理规律吗?如果不违背现有的物理认知,那么这种反向的变化现象一定是受到了某种外力的干扰,而这个外力很可能就是我们无法看见或理解的造物主的形象。
然而这样的信仰能被科学证明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禁回溯到16世纪上半叶,信仰与科学碰撞的年代。当时人们对观察自然界的热情更高,物理、化学、生物等新学科也诞生了。对自然界的珍视也包含着对神的崇拜。因为当时的科学无法解释很多自然现象。比如实验中测得的质量无法守恒。为了确保规律,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种外力,也就是上帝的作用。当时的科学家把对神的信仰当成了科学研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认为,神和科学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在我们现在这个追求科技的时代,科学领域的断言、发现其实也包含着一种崇拜。
换言之,信仰与科学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寻根的过程,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排他性的关系网校头条,相反,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想象成一个倒“Y”字,即用一个点来代表信仰与科学,两条分叉的线象征探索自然的过程。在现代科学体系中,信仰的复杂性也蕴含着我们站在科学上的桥梁,让我们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更加真诚和包容。
在杨振宁教授看来,科学以量化的方式研究自然规律,而信仰则更注重人文价值。这种差异使得二者有着不同的思考和分析过程,却总能以不同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自然。或许,杨振宁教授之所以如此坚定地相信“宇宙的造物主”,是因为他精通物理和数学,对许多民族和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思考过宇宙对于人类的意义。我们认为,这种坚持真正彰显了科学与信仰想要表达的点,真正抓住了科学与信仰的核心价值,可以进一步促使我们摆脱对“宇宙”概念的狭隘认知,打开一扇更广阔的人类智慧与精神之门。
其实,科学界像杨振宁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他们因为阅历丰富,科学知识丰富,越来越相信造物主的存在,其中牛顿、爱因斯坦两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也在晚年进入了神学领域。
牛顿和爱因斯坦是两位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他们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然而,在他们生命的尽头,却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神学。为什么呢?
牛顿在科学研究中发现了自然法则的存在,他认为这些法则的存在就意味着上帝的存在。同时,他也认为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上帝。因此,牛顿晚年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圣经》和神学,试图从神学的角度来解释自然法则的存在。他写了很多关于宇宙组成和解释《圣经》中神秘事件的论文和书籍。
同样,爱因斯坦虽然是一位优秀的物理学家,但他在后来的研究中开始关注更广泛的哲学和信仰方面。尤其是在二战之后,他对人类和平及其信仰的意义更加着迷。他认为,当科学无法回答某些问题时,信仰可以提供非常有力的答案。因此,爱因斯坦开始研究犹太神学,试图理解他感兴趣的关于宇宙的问题和人类的真正意义。
在生命的尽头,他们或许也开始思考死亡和生命意义的问题,这或许是他们研究不断深入的一个因素。牛顿和爱因斯坦都在各自的领域探索了所有可能的角度,拓展了思维,寻找如何调和科学与信仰的问题的答案。
牛顿和爱因斯坦之所以研究神学,是因为他们相信科学和信仰可以和谐共存。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探索了各种可能的角度,寻找解决科学与信仰之间问题的途径。他们的研究成果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杨振宁物理学家视频,包括把信仰作为理解科学和当今世界的驱动力。
我们再回顾一下我们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其实从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史来看,近百年来科技发展的历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我们还是需要理性的看待科学这条路。人类才刚刚起步,还处于科学探索的早期阶段。以我们现代人类的认知去分析,整个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用有限的科学知识去分析无限的空间,似乎有些可笑。科学可能永远没有尽头,宇宙可能永远没有尽头,不管人类的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都只是整个科学进程、整个宇宙的一个基础阶段。这时候,用信仰去填补未触及的科学领域,似乎更能让人感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