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笔记:《认识压力》
1. 关于教材
1、教材分析:压强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经常使用。本节主要讨论固体的压强。本节有三个小节标题,分别是“探究压强的影响”、“什么是压强”、“如何增加和减少压强”。“探究压强的影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知识。探究活动中允许学生选择其他设备,给学生的探究活动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什么是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教材根据九年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计算能力,编写了利用压强的变形公式进行计算的例题,简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何增加和减少压力”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力的概念,了解其应用。教材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根据压力公式讨论实例、总结,得出结论,知道如何增加或减少压力。最后,“STS”栏目呈现了“货车超载、国道超载”的文章和图片,旨在教育学生关注社会,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部分也是初中自然科学中力学知识的一大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压强的概念,认识静止物体在水平面上所受的压强与该物体重量的关系,掌握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单位。
(2)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建立固体压力的概念,应用压力公式或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压强与重力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2.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索性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更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学习情况分析:
在前文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和两种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是学习本节内容的认知基础。初中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不成熟,对于本节学习的压力,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压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
4.谈课堂教学设计
1. 引入新课程
演示实验:将小钩子放在水平的橡胶膜上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凹凸情况,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压力与压力)
通过演示实验引入主题,生动直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㈡教授新课程
1.通过上面的橡胶膜引入压力的概念。
问题:(1)当一个人站在地上时,地面上是否有力作用?这个力的大小是多少?
(2)压强一定是由物体的重力产生的吗?压强的方向和重力的方向一致吗?
老师提供了一枚图钉,并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来解决上面的第二个问题。
经过学生操作,得出压力不一定是由重力产生的,其方向也不一定和重力相同。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举出其他的例子。通过学生的例子,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随后老师从三个要素对压强和重力进行了对比分析,明确了压强和重力是两种不同的力,并强调只有在水平面上,压强的大小才等于重力。
2. 探索压力的影响
a. 提出问题:哪些因素与压力的影响有关?
b.提出假设:学生大胆猜测
c. 设计实验:根据课本图10-3提供的实验设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选择设备,设计实验方案。本实验提供的仪器较多,因此实验方案比较复杂。在设计方案时,要重点考虑如何改变压力,如何改变受力面积,如何观察和比较压力(变形)的效果等。
d.验证假设: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初中物理说课稿重力,观察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在这个实验探索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通过操作和设计来探索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进行实验、收集证据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写在方框里。例如:在使用小方桌模型、细砂、砖块进行实验时,实验过程应这样写:(a)将小方桌正面朝上放置在沙面上,观察并测量桌腿沉入沙面的深度;(b)仍将小方桌正面朝上放置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上砖块,观察并测量桌腿沉入沙面的深度;(c)将小方桌背面朝上放置在沙面上,观察并测量桌腿沉入沙面的深度; (d) 仍将小方桌背面朝上放置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摆放与(b)中相同的砖块,观察并测量沙面下沉的深度。
e.结论:压力的效果和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在同样的受力面积下,压力越大初中物理说课稿重力,效果越明显;在同样的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3. 什么是压力?
基于以上结论,老师提出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比较压力的影响呢?
引导和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总结并得出结论:取同一面积上的压力进行比较,一般取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结论: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
通过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分析、归纳的主动性,更好地攻克重点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推导出压力的计算公式:压力=压力/力面积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什么条件决定压力的大小?
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越大;
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也越大。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依然用数学推理的方式,推导出压强的单位:牛顿/米2(Pa),以及1Pa=1牛顿/米2,并解释1牛顿/米2的含义。让学生讨论课本中图10-4中一些物体的压强留学之路,知道Pa是一个很小的单位。
4. 如何增加或减少压力
此活动安排在压力公式形成之后,先引导学生根据压力公式进行分析、总结。
增加压力有两种方法:1)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加压力;2)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
(3)增加压力的同时,减少了受力面积。
降低压力的方法有: (1)当受力面积一定时,降低压力; (2)当压力一定时,增加受力面积; (3)在降低压力的同时,增加受力面积。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课本中的图10-5,分清哪些是与增大压力有关,哪些是与减小压力有关,然后让学生举出其他增大或减小压力的例子。由于课本中的图10-6中的三幅图都是与力面积有关的例子,如果先讨论这三幅图,学生很容易形成固定思维模式,会认为只有改变力面积才能增大或减小压力。
3.总结:
根据黑板上的总结,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实验,要注重探究过程而非结果,明确探究的五个步骤,同时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探究思路和实验设计给予肯定和表扬。
㈣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针对“压力的影响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设计不同于课本的研究方案,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消化所学的知识,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㈤黑板设计
在这一部分中,我采用了大纲式的写作风格,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第九节 压力与压力
1.压力
1.定义: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
2.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
3. 与效果有关的因素有哪些:压力和受力面积
2. 压力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强
2.计算公式:压力=压力/受力面积(p=F/S)
3.单位:N/m(Pa)1N/m=1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