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现象广泛,种类繁多,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打交道。物理学是研究现象的科学,单单初中物理涉及的物理现象就包括:声现象、热现象、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惯性现象、磁现象、电现象、电磁感应现象等等。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面对各种物理现象贝语网校,会感到神秘、好奇,认为每个物理现象都是一个谜,总想去解决它。针对这种情况,在物理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关注和观察各种物理现象,引导学生从物理现象出发,去研究、分析、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逐步建立物理概念,发现物理规律,从而达到学好物理的目的。因此,物理现象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 讲好初中物理现象,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物理现象种类繁多,有的简单,有的复杂,针对不同的物理现象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教师演示法:对于一些具体、生动、有趣的物理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生动、具体的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发生的条件,尽量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例如,在《大气压强》教学中,首先向学生展示课本第162页图11-2所示的皮碗实验:两个皮碗面对面摆放,用力将皮碗内的空气挤出。让一名学生上台拉动两个皮碗,并向全班同学汇报拉动皮碗的感觉。教师提出问题:两个皮碗为什么能紧紧贴在一起,不容易拉开?这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问题。还向学生展示了课本第162页图11-3所示的实验。学生观察到:一个盛满水的杯子上盖着一块纸板,用手压住杯子倒置后,即使把手拿开,纸板也不会掉下来,水也不会洒出来。教师接着提出问题:纸板不会掉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也是学生急于知道的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水是粘在纸板上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及时演示,如果杯子里没有装水,将杯子倒置,发现纸板会掉下来,水会洒出来,但如果水是满的,将纸板稍微抬起一点,水就会全部洒出来。通过阅读和分析,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大气压的存在。最后,教师分析:(1)皮碗实验中,皮碗里的空气被挤出来,里面没有空气,皮碗周围只有空气,把皮碗紧紧压在一起的效果只有空气才能产生;(2)当杯子里装水,倒置时,纸板受到水的压力和重力,都是向下的,但纸板并没有掉下来,也就是说纸板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力,显然这个力是空气产生的。结论是:大气对处于其中的物体施加压力。
2、学生探究法:针对某些物理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来探究和研究物理现象,观察物理现象发生的条件,理解物理现象的意义。它的优点是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科学精神。
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配备以下器材:电流表、马蹄形磁铁、金属棒、若干根导线、铁架、两根棉线、开关。要求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实验电路图,对电磁感应现象进行研究和探究,指导学生在以下五种情境中进行操作,并要求学生观察回答:
(1)将导体ab放在磁场中不动,开关闭合(现象:电流表指针不动,说明电路中没有电流)
(2)更换强磁铁,将导体ab放在磁场中不动,闭合开关(现象:电流表指针不动,说明电路中没有电流)
(3)闭合开关,让导体ab沿磁通线方向移动(现象:电流表指针不动,说明电路中没有电流)
(4)闭合开关,让导体ab沿切割磁通线的方向运动(现象: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电路中有电流)
(5)关掉开关初中物理解释现象,让导体ab做切割磁通线的各种动作(现象:电流表指针不动,说明电路中没有电流)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当闭合电路的导体的一部分切割磁场中的磁通线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通过自己对物理现象的研究和观察,学生对物理现象有了深刻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这样,学生不但获得了物理知识,而且掌握了获取物理知识的方法。
3、师生讨论法:有些物理现象是学生非常难以认识和理解的,这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详细完整的理论分析、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些物理现象。
例如在“摩擦起电现象”的教学中:
第一步,老师先演示课本上的实验,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皮棒,然后把它们靠近小纸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第二步:设计讨论题目,让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对摩擦起电现象的理解。针对上述实验,可设计以下讨论题目:(1)会出现什么现象?(2)一根没有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一小片纸吗?(3)一根玻璃棒与另一根玻璃棒摩擦,玻璃棒能吸引一小片纸吗?(4)什么是摩擦起电?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上述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摩擦起电现象。
第三步,老师概括摩擦带电现象发生的条件、性质及其物理意义。
第四步,引导学生利用摩擦起电现象来分析、解释相关的物理问题,如:“一位女学生在冬天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着梳子飘动。”这种方法从实验和理论两个角度对相对抽象的物理现象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些物理现象。
4、学生自学法:有些物理现象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教师可以预先设计几道关于物理现象的思考题,交给学生,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书籍,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思考题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达到认识和理解物理现象的目的。
例如在《噪音》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噪音的来源是什么?
噪音水平如何确定?零分贝是什么意思?
减少噪音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通过认真自学一般都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对“噪音”现象有深刻的认识,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上四种方法是针对不同的物理现象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
2. 讲好初中物理现象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注意物理现象发生的条件
一切物理现象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和认识各种物理现象发生的条件,有些物理现象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要多加注意,比如蒸发是在室温下发生的初中物理解释现象,如果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达到沸点,液体沸腾,就成了沸腾现象。
2. 掌握物理现象的本质
物理现象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物理现象与过程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这些联系中,有的是必不可少的、必然的;有的是非必要的、偶然的;有的其实是完全不相干的。例如,水壶烧水时冒出的“白气”,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有些人误以为这些都是汽化现象。其实,这种现象的本质是烧开的水蒸气和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空气,液化成小水滴,形成雾气,在人眼看来就是“白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种联系中排除各种非本质的联系,揭示现象的本质,透过表面现象抓住它的本质。
3. 注意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有些物理现象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认识这些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但它们有区别: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而沸腾只能在某一温度下发生;蒸发只能发生在液体表面,而沸腾是汽化同时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蒸发过程缓慢,而沸腾过程剧烈。
4.注重物理现象的应用
所谓“学以致用”,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各种物理现象来解释我们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惯性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一颗发射出去的子弹还能继续飞行;各种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紧急情况下难以停车,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再如:各种“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应用:夏天扇风扇感觉凉爽;冬天要穿棉衣,夏天要穿衬衫。
总之,要想让初中学生学好物理,就必须教好物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