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静 四川在线记者 徐莉莎 李强
3月25日物理学家胡什么,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成都隆重举行。现年86岁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胡思德被授予“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奖”。核物理学家,荣获2021年度四川省科技突出贡献奖。
他一生致力于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事理论研究、设计和实验工作,是我国核科学技术的杰出代表,为我国核能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国防力量和国家安全的维护。
名片
胡思德,男,1936年生,浙江宁波人,核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
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十大杰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人物故事
3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思德应邀来成都出席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如果不是他亲口说出来,你很难相信这位86岁的白发老人还在积极工作。
他个子不高,膝盖受伤,拄着拐杖,走路有些吃力。但只要他一开口,就能感受到他思维敏捷。他说话平稳贝语网校,和有力的语气,以详细而生动的方式回答问题,反问问题,并不时提出进一步的问题。
他的工作年限和他在核物理研究所工作的时间一样长,如今已经是科研生涯的第64个年头,他是中国核科学技术的见证者、建设者和参与者。他在60多年的历程中,为我国核科学技术事业奉献了全部心血,做出了突出贡献。
受命后,他毕生致力于核科学技术事业
胡思德这个名字是他父亲应一位老先生的要求而起的。老先生说《论语》里写到君子要有九种心思:看得清、听得仔细、神色温和、神情恭敬、说话忠厚、做事有疑则思敬,有问则问,有怒则思忧,有得则思义,“思德”二字由此而来。
1958年,胡思德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与另外5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当时的第二机械部(简称“二部”)。
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他根本不知道二机部是干什么的,每天的任务就是看报纸,直到从别人口中得知钱三强先生是二机部副部长,他猜测,“钱先生是研究核物理的,所以二机部可能与核物理有关。”
几天后,他被分配到邓稼先的研究室,任务是看书,他和同事们没日没夜地研究,但时间长了,邓稼先还是只要求大家看书,还是不不知道他们在第二机械部应该做什么。
在他们再三追问下,邓稼先在征求了上级意见后透露:“我们部门以后是搞核技术的。”
这次秘密谈话,在胡思德心中燃起了火花,“国家把这么重任交给我们年轻人,我感到自己责任重大,一定要做好这件事!”
在邓稼先的指导下,他们从三本最基础的书开始,摸索原子弹的原理。胡思德很快成为国家方程组副组长,带领研究组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铀的高压状态方程”研究。
当时由于保密性较高,原子弹整体力学计算所需的铀的状态方程在国外文献中没有记载,国内又不具备实验条件,他和同事只能从其他金属状态方程,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创新探索,建立了能在很宽压力范围内满足数值计算要求的铀状态方程,满足了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的需要。
1962年,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已接近完成,胡思德被任命为新成立的理论联系实验组组长,次年年底便率领队员奔赴青海高原。在高寒的青海221厂,胡思德艰苦奋斗了四年。
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刻苦钻研的态度,他得以迅速成长,先后担任实验室副主任、副主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副院长、院长。
北京、青海、四川、新疆等地都留下了他为事业义无反顾的痕迹——他参与了多款车型的公差范围设计,成功保证了关键零部件的正常运行;他还主导了多种近红外系统的理论设计。区域物理测试项目,创造性地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多年的科研征程,艰苦卓绝,硕果累累。
一封信,他们辛勤打造国防基石
在绵阳市梓潼县两弹城邓稼先故居里,至今还陈列着一封信,“老胡:我明天要做一个小手术,信我看了,我觉得没事。” “”。
这是1986年3月28日,直肠癌晚期的邓稼先在北京301医院写给他的手写信。
当时,我国某项任务的研究已进入关键阶段,多项重要成果即将取得,国际上要求禁止核试验的呼声已渐高涨。
邓稼先和于敏冷静分析,核大国可能出于政治目的主张全面禁试,而中国在技术阶梯上攀登又面临“最后一搏”的可能,于是向核能领域提交了相关建议。中央对此表示赞赏,这一建议对维护国家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份如今众所周知的建议,就是胡思德在两人之间发出的,他也参与了这份建议的研究、讨论和编写,更重要的是,他随后的工作,是落实这些安排。
1984年,胡思德担任先进材料研究所副院长,主要负责新装置的试验工作,他的任务是努力完成邓稼先、于敏提出的安排。
他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投入到实验的策划、规划、组织理论设计、实验项目的确定乃至规模的安排。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胡思德带领核物理研究所的人,于1996年7月底顺利完成了全部计划,这些工作对加强我国国防具有重大意义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特等奖。
巧的是,1996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10周年,于敏、原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胡人禹、胡思德等人撰写了文章,以纪念他。
“其实九所的工作基本按照他提出的进行物理学家胡什么,各方面都取得了成绩,10年来,他所关心的各项工作,我们基本上都完成了,可以安慰他了。” ”胡思德感慨地说。
1994年出任新材料研究院院长后,他的首要任务是保质保量地完成最需要的实验,同时也为研究院思考新的目标和发展,带领研究院向新的方向发展。
一串数字,代表着他与四川密不可分的缘分
“这是我身份证号码的前六位数字。”胡思德笑着说,这个数字代表着老绵阳,也象征着他与四川的不解之缘。
1969年,二机部第九研究所本部及部分研究所迁至绵阳梓潼,1971年,胡思德所在的研究所也迁至绵阳。
当时,研究所使用的国产计算机怕潮,在西南山区天气潮湿,计算错误频发,他们无奈搬回北京,但户口还在绵阳。
1984年胡思德出任副总统后,长期留在四川,在这里度过了许多年,这期间,他只有到北京出差才能见到家人。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核物理研究所开始从分散的山区搬迁到绵阳科学城。“当时四川省委、省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帮我们落户在了“这对提高核物理研究所的工作效率,照顾他们的家人和孩子起到了重要作用。”胡思德说。
在四川,胡思德曾任四川省政协常委、省委、省政府科技顾问组副组长,兼任现任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教授,积极为四川省科技和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担任院长期间积极推动医院与地方的科技合作,为四川省核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思德荣获四川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他说:“这主要是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全体工作人员的一种鼓励和奖励。”
“集体、集体、集体;日日新、日日新、日日新!”他引用彭焕武院士的对联概括自己的职业生涯。
他说,人就像一滴水,如果这滴水在海洋里,可以助长巨浪;但如果这滴水离开海洋,在沙滩上晒太阳,就会蒸发。瞬间。在他心里,这就是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他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有集体精神,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奋发向上;要创新务实,坚持求是求是的科学精神。立足于事实,立足于责任,为民族事业而奋斗。
海报设计:王音、杨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