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泽晖(1914年3月5日—2011年6月20日),江苏苏州人(原籍山西灵石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核物理、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的奠基人之一。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至1940年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实验弹道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46年至1948年在法国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工作,在约里奥-居里夫妇指导下,与钱三强等一起发现和研究了铀的三裂变和四裂变现象。 1948年回国,参与创建北京科学院原子科学研究所。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领导的研究组成功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性能的核乳胶。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参加反应堆和加速器的建设和实验,承担原子弹、氢弹研制中的基础科学研究任务。1964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1973年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泽慧是中国原子能物理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她以饱满的热情,领导了中子物理、裂变物理方面的实验,积极推动了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起步和发展,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她和钱三强共同谱写了中国核物理的不朽传奇。她取得重要科学成就的关键,就在于她名字里的“慧”字:她承家训而睿智深厚,承师风而独辟蹊径,重视奉献与智慧,有一颗如兰花般朴实睿智的心。家庭的熏陶、师长的熏陶、事业的责任、自身的修养,共同造就了这位睿智的科学家。
认真学习:传承家风,收获深厚智慧
何泽慧祖籍山西灵石县,出生于一个“五代翰林”大家族,在山西有“无何不进士”之说,清代何家有15位进士,其父何成是一位文物鉴赏家,曾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最早的成员之一。著名的苏州网师园曾是何成的私宅。何泽慧母亲的家族也是名门望族,祖父王松蔚是清代进士,蔡元培的导师,苏州三大才子之一。祖母王谢长达是晚清著名的女权主义者、教育家、妇女活动家。母亲王继珊是一位物理翻译家。 受书香门第和豁达家庭的双重熏陶,何泽慧自小就拥有深厚的智慧和才华。
何泽慧的小学和中学时代,是在祖母创办的著名的“振华女校”度过的。该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同于其他私立或教会学校,重视科学和英语的教学,数理化教材均采用外国原版。该校一度被视为当时江南的清华预备学校。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注意阅读课外书籍,接触社会。在这种兼收并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何泽慧在德智体美劳、诗书画艺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成为一位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苏南才女”。
1932年,何泽慧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在民族危机面前,受家庭“科学救国”观念的影响,何泽慧没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专业,而是选择了与军工相关的物理专业。那一年,物理系共招收了28名学生,其中女生有10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授们认为女生在物理方面很难出人头地,便劝她们转系。何泽慧性格中倔强的一面便显露出来:“你越不让我来,我越要来;你不让我读书,我还要读书!”四年的学习中,物理专业退学的人很多。何泽慧不仅没有转系,还凭借自己的努力,在众多强手如林的物理系以全班毕业论文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获得第二名的是她未来的“科学搭档”钱三强。
1936年,毕业后的何泽慧决定去德国留学,“学造中国大炮”。她选择了柏林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的“实验弹道学”专业。该系与德国军工联系密切,高度保密,从不接收外国留学生。何泽慧主动找到系主任、曾任南京军工局顾问的克兰茨教授。克兰茨最终被何泽慧的爱国情怀和毅力所感动,破格录取了何泽慧。她成为当时该系录取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第一位考入弹道学专业的女生。1940年,何泽慧以《一种新的准确简便测定子弹速度的方法》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在求学道路上,何泽慧秉持着男女平等的理念,以不服输的精神,敢于认真,打破陈规旧习,选择物理学研究作为终身事业。
科学求真:传承老师风采 独具慧眼
获得博士学位后,何泽慧决定立即回国,为祖国的抗日战争贡献力量。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何泽慧不得不留在德国从事科学研究。1943年贝语网校,她来到海德堡皇家威廉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在博特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核物理研究。在海德堡,她于1945年首次观察到正电子与电子的弹性碰撞现象的存在,被英国《自然》杂志称为“科学瑰宝”。在这项研究中,何泽慧表现出了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和对新现象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
1946年,何泽慧赴法国与在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随居里夫妇做核物理研究的钱三强结婚。此后,何泽慧进入约里奥—居里夫妇领导的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从事核物理工作,与钱三强等人一起研究核科学。在实验中,二人直面挑战,除了吃饭睡觉外,全部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他们共同在无数的裂变径迹中发现了铀的三裂变和四裂变现象。这一发现是二战后物理学上非常有意义的成果,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当年,法国科学院授予他们亨利·德·巴维奖,西方国家的报纸称他们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何泽慧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不仅因为她与居里夫人有着直接的科学传承关系,更因为她们都将自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成为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典范;她们的品质也一脉相承,性格直爽,不喜社交,生活简朴。“专心做好一件事,就不会有半点半点的懈怠。”简单纯粹的生活方式让她们充分利用时间和精力,专注于科研本身,避免了许多无意义的事情的困扰,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从而锻炼出科学观察的“智慧之眼”。2017年6月15日,“智慧之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以卫星形式成功发射,其命名“智慧之眼”,不仅寓意中国在太空拥有“独一无二的智慧之眼”,也是为了纪念推动我国高能天体物理发展的科学家何泽慧。
真爱国:奉献与智慧造福世界
尽管取得了世界上重要的科研成果,何泽慧和钱三强始终没有忘记留学的初心,他们决心回到祖国,让核物理这一新兴科学在祖国生根、开花、结果。1948年夏,何泽慧和钱三强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回到祖国物理学家们中国,历尽艰辛,投身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建。面对初期十分简陋的仪器设备,夫妻俩各自骑着自行车,到二手店、废品收购站找旧五金设备和电子元器件,画图制作简易车床。正如她所说:“我们很早就知道国内的情况,回来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吃苦的。我希望带领我国的年轻人,在自己国家的环境中,干点事情,创造点事业。” 经过上百次实验,何泽慧终于在1956年制成了主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核乳胶,奠定了我国核试验技术的基础。何泽慧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完成任务,而是目光长远,及时抓住新的研究方向,深入开展中子物理和裂变物理基础科学研究。1958年,何泽慧担任中国科学院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为我国中子物理和裂变物理实验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使我国的快中子实验工作迅速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1973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后,她任副所长,分管宇宙线研究,推动了我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发展。 1980年,何泽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院士),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如果说钱三强懂得为科研机构用人用事、调配人才,那么何泽慧则更多是在具体工作中培养骨干人员。在她的带领和影响下物理学家们中国,一批年轻人迅速成长为我国核科学和空间科学的骨干力量。黄祖洽生产出对铀核裂变径迹敏感的核乳胶,吕祖银、肖振熙等都与何泽慧共事过。她培养了我国第一位气球工程学博士生、第一批空间高能天体物理研究博士生。为尽快提高我国科研水平,她提倡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培育新的增长点。她多次提到科学工作者要“立足常规、着眼于创新”,要有“扎实细致的工作态度”。她一贯主张充分利用简陋的实验条件,做出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并身体力行,在科研工作中形成了突出的作风。
1984年,何泽慧不再担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领导,也不再直接从事科研工作,但她依然指导培养研究生,与中青年科研人员探讨问题。几十年来,她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核物理事业,不计个人得失,在核科学研究的田野上忘我地工作着。直到80多岁,她依然坚持全职工作,为祖国的高能物理和核物理事业竭尽全力。
守真守真:怀素朴而睿智,心如兰馨
令人敬佩的,不仅是她事业上的成功,还有她淡泊平和的优秀品格。正如何泽慧所说:“身为科学家,应朴实、真诚、勤奋、正直、实事求是。”这往往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精神力量。她对科学的“重视”与生活中的“妥协”形成鲜明对比。她生活简朴,把全部心思放在追求科学真理上,从不计较物质享受。直到去世,她依然住在50多年前中科院分配的普通住宅小区里,房间里除了木地板,没有其他装饰。单位要派专车来接她上班,她拒绝了,一直坐公交车,直到92岁高龄。书桌上的镇纸是她捡来的一块鹅卵石,脚上穿了一双解放鞋,手上拎着一个仿皮包。她走在街上,没人能相信她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 在女儿眼里,母亲何泽慧只是一个“对生活没有任何要求的普通老太太”。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她始终保持着朴实谦逊的态度,在荣誉面前始终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坚持实事求是,绝不妥协。她朴实直率的性格清晰可见。199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辞典》时,她坚决不同意写传记。“淡泊名利、不摆架子、不图享受、做事严谨”是许多下属、同事、朋友对何泽慧的真实感受。
她的言行是学者的典范,她的行为是世人的榜样。人们用“何泽慧女士”这个称呼来表达对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由衷的敬意。何女士以“认真”、“求真”、“忠于情”、“守真”、“做事负责”的态度面对问题,物质上极其朴素,精神上极其富足,生活上随性,默默奉献,不求回报。这种对“真”的可贵追求和对“智”的境界,标志着科学与道德统一的高度,是科技工作者践行科学家精神的光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