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论文
撰写教学论文对教师自身的提高和教学都有好处,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第一部分
1.“以学为本”要以学生实际情况为依据
在物理教学中,要讲究“以学为本教”。“以学为本教”就是物理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本,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上,不能盲目照搬教材上的内容,不能只用生活中简单的例子去验证教材上的结论;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比如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学生只掌握了一点点,哪些知识学生根本没有掌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迅速、准确地确定下一节课的教学计划。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课前预习,为学生明确预习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如果学生在预习中遇到一些困难,要告诉他们这是正常的,这些困难正是他们在下一节课中要注意的。带着问题听课的效果比盲目听课要好得多。 当然,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和大家交流,也许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老师更好、更精妙。
2.精心设计物理场景,激发兴趣
刚接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总会有一些关于物理知识的“前科学概念”。这些“前科学概念”是指学生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辨别性学习,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一些感性印象和一些缺乏概括性和科学性的经验。这些印象和概念有些是与科学知识相悖或不一致的,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误解。例如,在讲授“光的折射”现象时,我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实验场景:在一个玻璃缸里装满水,在水中插入一块用塑料泡沫做成的片,在片上粘上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准备好后,选几个喜欢“炫耀”的学生上台,用我事先准备好的钢丝把水里的鱼刺破。 由于学生总认为用眼睛看到的鱼的位置和在空中的位置是一样的,所以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很容易根据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对一些自然现象做出错误的判断。于是,我将泡沫从水中提起,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看到的结果是鱼的上方刺了几根钢丝。这时,我温和地问学生:“你们看得那么准确,为什么会打偏呢?”“如果你是一个用鱼叉捕鱼的渔夫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论文,你能捕到多少条鱼呢?”“你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学生们显得很不耐烦,尤其是那些喜欢成为焦点的学生。就这样,“光的折射”现象的教学就自然而然地引入了。这样一个可操作性强、设计简单的实验,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融入渔夫叉鱼的场景中,既满足了学生对新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又能很快让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 同时也为后续光的折射结论的实验研究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教师肯下功夫创设物理情景,就一定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优美,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心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使学生对物理的情感转移成为学习的动力。这样产生的艺术效果是无可比拟的。
3.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一旦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技能,将受益终身,好处无穷。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是指学生离开老师、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仍能在课堂上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作为老师,是应该“抱着”学生学,还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我认为这不仅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更是教学艺术的问题。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说,与其把已有的知识给予人们,不如教会人们如何学习和掌握知识。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鱼也许能解一时之饥,但不能解长久之饥。要想永远有鱼吃,就必须学会掌握钓鱼的方法。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如何掌握知识,教他们自主学习的技能。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书就是要止教。”这句至理名言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过程其实体现的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就是主动地寻求知识,而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或多或少、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教师最重要的就是立足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探索,在提出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中,逐渐建立正确的认识,从而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双边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导”。
4. 善用多媒体资源,“融合学科”
我们知道,在中学众多学科中,物理是唯一与信息技术最接近的学科,因此物理教师应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先锋。我们看到,如今,大量的物理教师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专题网站,把自己制作的CAI课件、教案、论文等以网页浏览的形式放到自己的专题网站中,有的甚至利用超链接功能,把在其他网站上找到的与自己教学课件相关的课件整合到自己的CAI课件中,把教学实践过程中制作的各个课件以“积木”的形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慢慢地,一个非常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就逐渐建立起来了。这样,其他教学同事在教学中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把自己制作的CAI课件共享出去。这样,传统“软件包”形式课件无法共享的弊端一下子就被克服了,其课件资源利用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可见,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已不局限于学校或课堂,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网络终端,就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网站进行物理知识的讨论和巩固。因此,广大物理教师要学会运用“可积软件”理念,开创素材资源库与制作平台相结合的新思路,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信息资源库和教学软件,以及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源,根据教学情况的不同需要,选取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内容制作CAI课件,使CAI在课堂上的使用更加普遍、便捷,向着信息技术与物理相结合的广阔方向迈进。
五、结论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不同的策略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新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理教学策略运用得是否正确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第二部分
1.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运用物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探究兴趣,主动探究知识。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思维才能充分活跃,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才能更加深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被动的灌输式教学,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掌握物理知识,促进物理思维的发展。在新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教学是一种知识的交流和情感的互动,在师生的主动参与过程中,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探究、自主学习,实现新课改新理念的应用。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进行创新探索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对知识产生独到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促进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学习。在教学中,物理教师要摆脱形式主义的教学,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保证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并在协作探索中有效解决问题,从而促进物理教学的顺利进行,实现高效的物理教学。
2.用问题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通过引导来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在探索新知识时产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用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知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利用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索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探索,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讲授“摩擦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如下问题:在坡度相同的土路上和柏油路上拉车,哪条路需要的力更大?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引入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论文,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学生创新化学思维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大胆提问,通过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3.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负责对知识进行详细的解析,学生则努力去记住教师讲解的内容。在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将大量枯燥的物理知识灌输给学生,并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进步不能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依据,导致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充满学习动力,但久而久之,由于教师缺乏有效的激励,学生逐渐对学习物理失去了兴趣。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还要创新教学方法,用新颖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有效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探究过程中深刻领悟知识,掌握物理知识的精髓,促进综合物理能力的发展。
4.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初中物理教材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有大量的实验。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操作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探索。教材中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对一些重要的规律、原理进行探索、得出结论。应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嘴,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探索未知的结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这些物理实验所反映的物理本质留学之路,从而认识和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索“浮力的大小等于多少”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一个乒乓球放在水中,从刚浮出水面到最后浮在水面上,它的重力是如何变化的?浮力是如何变化的?浸入水中的体积是如何变化的? 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做出猜测和假设,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和论证,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不仅引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渐建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
五、结论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同时,要与学生交流对知识的看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使学生在物理课堂学习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三
1. 在介绍新课程之前提出问题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好的教学就是要引起学生的惊奇感和震撼感。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致,进入求知的兴奋状态,激起他们对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讲“惯性”时,教师可以讲一个自由旅行的概念:一个大气球下面挂着一个篮子,人坐在篮子里,升到空中的某个地方。地球每天自转8万英里,人就挂在篮子里,欣赏世界各地的风景。这个概念可以吗?这个问题只问不答,学生激烈争论,思维活跃。
2. 在知识交叉点提出问题
在知识的连接点上提问,可以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顺利地进行知识的迁移。教师要分析知识的连接点,找到要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排列成一组问题,为学生提供不断思考问题的框架,让学生沿着既定的方向去探索知识。例如,在讲到“浮力”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①木块和铁块都放在水中,为什么木块会浮在水面上?为什么铁块会下沉?②同样重量的木块和铁块放在水中会发生什么情况?③为什么钢铁制成的船也能浮在水面上?④船上施加了多少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当学生清楚地回答出这种“问题链”时,就会不自觉地接受新的知识。
3.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提问
重点难点的顺利突破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尺,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提问是促进学生活跃思维、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1)“观察”提出疑问,发现规律。学生在学习概念和模式时,总是首先有充足的感官材料作为基础。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时,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发现规律。这是学习物理概念、物理定律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沸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酒精灯加热水,温度计的读数不断上升,快要沸腾时,问:如果继续加热水,温度计的读数还会继续上升吗?实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了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样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提出间接问题,以退为进。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些难题直接提出来效果不大,如果采用间接问题,就能达到以退为进的目的。例如,在讲授“内能”时,教师可以问:物体的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告诉学生,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随机运动越剧烈,物体的内能也就越大。再问:有什么证据表明温度越高,分子的随机运动越剧烈?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教师演示扩散现象实验,难题迎刃而解。
(3)从浅入深提问,从“无”中提出疑问。教材中有些内容,学生一看就明白,但教师要从浅入深提问,“从无疑中提出疑问”,这样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电流”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过大的电流会烧坏灯丝和电流表,但这种“烧坏”的现象能不能用呢?虽然学生一时可能无法回答,但可以促进他们的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保险丝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的,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 针对实验关键点进行提问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和观察,在实验的关键点进行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例如,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引导性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比如,在这个实验装置中,杠杆是哪个部分?杠杆的支点在哪里?我们在杠杆支点右侧第四格挂上一个50g的钩重物,此时杠杆的右侧受到的力有多大?指向哪个方向?为了保持杠杆的平衡,我们在杠杆的左侧挂上两个50g的钩重物,此时杠杆的左侧受到的力有多大?指向哪个方向?请大家调整杠杆左侧钩重物的位置,看谁能先调整到平衡?
5. 用其他形式提问
在问题的灵活部分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讲到“摩擦”时,教师可以问:如果生活中没有了摩擦,会怎么样?经过思考,学生发现生活会变成另外一种情形,于是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回答,对摩擦有了深刻的认识。
6. 向所有人提问,关注差异,因材施教
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一位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体会到参与和成功带来的乐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层次,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可以由中下水平的学生回答;稍难的问题,可以由中等水平的学生回答。如果回答错了,就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补充,必要时可以进行讨论。这样既能提高优秀的学生,又能带动落后的学生一起进步。切忌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只提少数学生,而忽略大多数学生;或者对差生提出惩罚性的问题,让他们为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希望最大程度地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且调查显示,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愿望和要求,因此,课堂提问的范围要尽量广泛,不仅要向尖子生提问,还要向中等生、差生提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切忌只向少数学生提问,甚至只向一个学生提问。另外,如果“差生”能体验到回答问题的成就感,他们以后上物理课的兴趣就会保持下去,上课态度也会认真,理解力也会增强,成绩自然就会提高。
七、结论
总之,提出问题可以揭示矛盾冲突,诱导学生思考,创设问题情境,获得反馈信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辨是非、正确与错误,解决难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处理好点与面、难易、直与弯、多与少、正与反、时间与程度等关系。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您可能感兴趣:
1.初中物理教学论文选编
2.初中物理教学研究论文
3.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4.初中物理教学论文集
5.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6.初中物理教学论文3篇
7.初中物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