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初中物理
【以下题目为考生回忆版本,答案仅供参考,持续更新中。】
1.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 B
8.[答案]A
二、简答题(本部分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9.[回答要点]
在本课中放置禁止鸣喇叭的标志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本课中学生了解到控制噪音的危害有三种方法,而禁止鸣喇叭是减少声源的一种方法;其次,禁止鸣喇叭的图标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凸显了物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生把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习惯。
10.【回答要点】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物理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物理事物的抽象,是从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它并不代表事物的现象,而是展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时,往往会感到枯燥、难懂,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引入概念,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特定的氛围,那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物理概念。例如,在引入“阻力”这个概念时,我们可以根据前面对电流的学习过程,把电流比作水流,那么阻力也可以比作水流。就像水流过河床时会遇到河床底部的砂石的阻力一样,电器在电流流过时也会对电流产生阻碍作用。 用电阻来表示这个阻值的大小,可以通过介绍电阻来使学生对电阻有一个生动的认识,对电阻有更深的理解,也更容易让学生记忆。
3.案例分析题(本部分共2题,第11题20分,第12题30分,共50分)
11. [答案]
(1)电力与其各种表现形式的换算
(2)同学们在计算第二间教室滑动变阻器的功率时犯了一个错误,错误的原因在于功率计算公式是:当Rx变化到最大的时候,电流在不断减小,所以消耗的功率是最大的,而不是阻值最大的时候。
(3)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对电功率现象已经有了丰富的直观认识,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也知道了电功率和哪些因素有关,以及各种表现形式。那么老师想问,纯电阻电路中,电功率最大如何判断?
学生1:如果按照公式来算,当电阻一定时,两端的电压越大,电功率就越大。
学生2:如果按照公式来算,当电阻一定时,两端的电流越大,电功率就越大。
师:两位同学回答得都很好,通过公式运用,掌握了控制变量法。但是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两位同学分析的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这些都是对固定值电阻的分析。
老师:这位同学观察的很仔细,是的,都是定值电阻的分析,那谁能告诉我,非定值电阻的电功率大小该如何判断呢?
学生:我们可以利用公式,那么电阻越大,电功率就越大。
老师:好,你觉得他说的怎么样?
学生:公式是对的,但是电阻变化时电流也变化,所以电功率最大的时刻并不是电阻最大的时候。
老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我们来看看题目中的例子,看看简答过程是否正确。
师:是的,第二题错了,以后我们再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呢?
学生:如果上面只有一个变量就好了。
老师:对了,那我们怎么把它变成变量呢?想一想。
学生:电流可以用电阻和电压来表示。如果电压不变,则电阻是公式中唯一的变量。
师:这个同学说的很好,我们改一下吧。
那么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时候电功率最大呢?
学生:当分母最小的时候,也就是R2=R1的时候,耗电量最大。
老师:这位同学总结的很正确,当R2=R1的时候,等式前面的分母是0,所以电功率最大,可变电阻的问题看懂了吗?
学生:我明白。
师:好,那请同学们做一下这道题。
12.【回答要点】
(1)光年是距离的单位。
(2)时间单位:小时、天、月。以歌曲为切入点,让学生不受歌曲的束缚,进入学习环境,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既能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学习本课的相关知识,又能更好地体现“物理源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3)由于地球自转向心力的作用,不同纬度的重力加速度g不同,两极g最大,赤道g最小。从北京向赤道方向,g减小。根据,为保证T不变,随着g的减小,可减小摆长L。
四、教学设计题(本题共2题,第13题12分初中物理老师能做高中,第14题28分,共40分)
13. [答案]
(1)光的直线传播
(2)老师:看我手里的小激光,它发出的光会在远处形成一个亮点(演示)。请猜猜光源发出的光是如何传播的?
学生:它可能会沿直线蔓延。
老师:他的猜想对吗?在现实生活中,你们见过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吗?
学生:是的,我见过。例如,阳光透过树林照射进来是直的,探照灯发出的光也是直的。
老师:回答得好。但是要想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就必须自己做实验去研究。做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多媒体)
(1)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这些物质有哪些共同的特性?
(2)光在这些物质中经过什么路径?
(3)“光总是沿着这条路径传播吗?有什么限制吗?”
(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小型激光器、水、牛奶等设备进行实验,老师进行指导和演示)
师:光能在什么物质中传播?你能不能上来做个实验给我们解释一下?(学生踊跃上前表演)
学生 1:光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演示激光穿过烟雾弥漫的空气)
学生2:光可以在水中传播。(演示激光穿过烧杯中的水)
学生3:光可以在牛奶中传播。(演示激光在果冻中的传播)
老师:这些物质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学生:它们都是透明的。
老师:我们也把空气、水、玻璃、牛奶等透明物质称为光传播的媒介。
老师:光在这些介质中传播的规律是什么?
学生:它们都沿直线传播。
师:这说明我们之前的猜测是正确的。
(板书:光在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老师:为了说明光的传播,我们可以沿着光的传播路径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一个箭头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条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做射线。(在黑板上写出演示光的方向的艺术风格)
注意,光线是画有箭头的直线,用于说明光的直线传播。它们是一种表示光传播的方法,实际上并不存在。(理想模型方法)
老师:光在空气介质中是直线传播的,在水中也是直线传播的。如果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它还会直线传播吗?
(使用物理投影仪演示光从空气到水中的折射)
老师:这说明光在同一介质中一定沿直线传播。但是光在同一介质中一定沿直线传播吗?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周围的大气并不均匀,请看看阳光照射到地面上是否还是直线传播的?
(添加板书:光在相同、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14. [答案]
(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力x力臂=阻力x阻力臂,用代数形式表示为F1·L1=F2·L2。
(2)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1、了解杠杆的平衡状态。
2、通过实验探索,掌握杠杆平衡条件,并能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有关计算。
3、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 流程与方法
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
2、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研究确定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通过实验研究确定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本课内容的欲望。
2. 新补助金
1. 老师演示使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
2.利用杠杆平衡演示称量物体质量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3、请思考: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是什么关系?
4. 探索:杠杆平衡条件
学生以小组形式协作探索,老师轮流指导。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时刻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1)实验前:应调整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平衡于水平位置。
(2)在杠杆两端的不同位置挂上不同数量的钩子,使得杠杆仍平衡在水平位置,然后将相应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学生填写数据,并指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4)同学们交换意见,最后总结出杠杆平衡条件:
功率x功率臂=阻力x阻力臂,即F1xL1=F2xL2
5.评估:
(1)讨论:为什么需要测量多组数据?
(2)请思考:把钩子挂在杠杆上后,保持杠杆处于水平平衡,其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得出的结论往往会产生一些怀疑,通过多次实验的验证,学生会对得出的观点更有信心。
3. 合并
如图所示,一根轻杠杆可绕0点旋转,一重物悬挂于A点,用弹簧秤将B点垂直向上拉,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若弹簧秤示值为9牛顿,则表示该物体的重量为牛顿。
【设计意图】从物理到生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理念,让学生的知识可用、用得上。
四、总结
学生通过这堂课获得了什么、思考了什么?(引导学生谈谈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及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回答本课的主要内容和价值观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家庭作业
1、课后《动手学物理》第2题、第5题请独立完成,第6题可以不用做,也可以和同学讨论,或者自己做。
2. 找出生活中还可以在哪些地方运用你在这门课上学到的知识,并在下一节课中与老师和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作业的形式不再是单一的练习,而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6.黑板设计
探索杠杆平衡条件
功率x功率臂=阻力x阻力臂初中物理老师能做高中,即F1XL1=F2XL2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高中物理
一、单选题
1.【答案】C
1.【答案】B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A
2. 计算题
缺少
3.案例分析题
10.【回答要点】
1. 理解临界点条件为速度等于零。可能的原因:未能理解运动速度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1. [答案]
(1)按图10-1连接时,电压变成串联,导致开路。按图10-2连接时,灯泡两端的电压无法降至零,无法得到完整的曲线。
(2)如果发生情况(a),电压表将短路并且不显示读数。
(b)情况,小灯泡没有接入电路,与电压表串联,造成断路。
当发生情况 (c) 时,连接变为限流,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无法调整为零。
(3)教学片段
师:让学生记录数据,展示实验数据,要求电压从0开始。生:尝试,记录数据,发现有一组数据不是从0开始的。
学生:讨论原因
教师:提示学生使用万用表测量并查找问题
学生:指出电池“-”极与滑动变阻器之间的连接断开,并画出电路图
师:引导学生分析两个电路中灯泡的电压调节范围。
学生:我知道,测试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需要用分压器连接法。
四、教学设计(本题共2题,第12题15分,第13题25分,共40分)
12.【回答要点】
(1)图片出自人教版选修课3-3,P28,用于讲授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
(2)教师:利用图片资源讲解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
生活:回忆生活经历,结合理解
老师:利用豆子制作气体分子模型,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将豆子释放到称重平台上方,通过改变豆子的数量或释放豆子的高度(控制变量法),
观察指针的移动。
师:请学生表达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
学生:总结一下,气体压强的大小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二是分子的密度。
13. [答案]
(1)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状态落下的运动。
(2)“试一试并测反应时”是一个趣味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和要求,利用一些简单的仪器或自制的仪器独立进行实验贝语网校,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直观的认知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原理和定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自由落体知识的兴趣。
(3)教学设计
1.知识技能:知道尺子下落的距离和时间有关,并且距离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下落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趣的实验,加强对物理与生活联系的认识,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社会。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总结下落距离与时间的定性关系
教学难点:将有趣的实验与自由落体运动联系起来,从生活中引入物理
教学流程:
1.引言:“谁最聪明?”
2.实验:分组进行多个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巩固练习:根据数据画出图形,分组讨论,画出下落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4.总结:邀请小组代表发表结论,小组间交流实验想法,师生共同总结。
5.家庭作业:回家和你的朋友比较一下,并告诉他们你今天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