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一个物理老师能有多厉害?得过诺贝尔奖就算最好了,可这位大佬却直接培养、间接帮助出了15位诺贝尔奖得主……而且这个数据还只是保守估计!
他也被学术界公认为继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开创了原子物理学的新纪元,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
他的开创性研究成果对物理学、化学和核物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科学探索奠定了基础。
现在,让我们欢迎本期的主角——英国物理学家、伦敦皇家学会会长、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纳尔逊男爵:
欧内斯特·卢瑟福
(1871~1937年)
科学家并不依赖个人的想法,
这是千万人共同的智慧。
每个人都想到一个问题。
每个人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正在建造的伟大知识大厦增添新的内容。
乐观又贫穷的天才学生
卢瑟福于1871年8月30日出生于新西兰南岛北部尼尔森的一个小镇,祖籍在英国苏格兰。
父亲经营亚麻磨坊(有人说他是农民),母亲是钢琴老师,看上去家庭条件还不错。但是,人太多了……
这是一个拥有15口人的大家庭。
在许多兄弟姐妹中天才物理学家卢瑟福,卢瑟福排行老四。
最惨的时候,一家人连饭都吃不饱,这样的条件,能过上好日子都不容易,还要什么呢?难得的是,尽管面临巨大的压力,陆爸爸和陆妈妈依然坚持以坚定、朴实、乐观的心态支持孩子的教育,积极面对生活。
穷苦家庭的孩子总是长得早,孝顺又勤奋的小卢从来没让父母失望过。
如果想要上学却又需要省钱,那么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好好读书,靠奖学金以及政府的各种救济“抢”到上学的路!
小陆从5岁起就表现优异,成绩优异是他的基本功,经常参加各种比赛,屡获殊荣,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也圆满实现了读书的心愿,怎能不成为陆家的骄傲呢?
在小地方的普通学校里,能学到的东西非常有限。小鲁确实没有机会接触现代科学。不过对于一个天才来说,那也不算什么。“莫名其妙地”天才物理学家卢瑟福,他喜欢自然科学。或许,这注定了他永远会走科学这条路。
。
起初,他对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这对他日后的科研生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光有兴趣是不够的,家人的支持也很重要!
在他10岁的时候,母亲为他挑选了一本名为《物理学导论》的书。正是这本书彻底影响了他的一生。书中展现的精彩的物理知识和有趣的实验,让卢瑟福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学毕业后,勤奋刻苦的露露参加了州政府组织的入学考试,以580分(满分600分)的成绩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免学费、食宿),成功考入新西兰最好的中学之一——尼尔森学院。
在校期间,通过不断努力,在最后一年,卢瑟福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去新西兰大学留学的奖学金,并直接被高等教育机构录取。
顺利考入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后,陆游更加刻苦学习,数学、物理学科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并于1894年(一说1893年)获得文学学士、文学硕士、理学学士学位等多个荣誉学位。
大学毕业后,卢瑟福于1895年进入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
他成为物理学家约翰·汤姆森的研究生和重要助手。
咳咳,这就是伟大的卡文迪什!还有他的实验室!还有电子之父汤姆逊!
【】
【】
BTW~妈妈给他的那本《物理学导论》正是他的导师汤姆森的导师写的,这只是巧合,还是天意呢。
哇哦,原来大师已经看上我们家宝贝陆先生了啊!
正是从这里开始,物理学的神奇与神秘深深地俘获了卢瑟福的心。定理、公式、实验、假设……让这位科学天才逐渐崭露头角,他的辉煌成就指日可待。
新西兰布赖特沃特
青年欧内斯特·卢瑟福雕像
有史以来最好的物理老师
继汤姆森之后,卢瑟福自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他不断发表学术论文和科学见解,名气也越来越大。
1898年,卢瑟福应邀前往加拿大蒙特利尔,担任麦吉尔大学物理学教授,开始研究放射性现象和原子核的结构,在这两个重要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1899年贝语网校,他发现了放射性辐射的两种成分,分别名为α射线和β射线,同时还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钍”。
1902年,在加拿大工作时的卢瑟福与英国化学家索迪通过对铀放射性的研究,提出了自然原子衰变学说:放射性现象就是原子自身衰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种元素的原子可以转变为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同时放出α粒子和β粒子。
这一理论突破了原子不可分割的理论,揭开了物理学史的新篇章,引起了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同时将这种放射性现象归入了化学范畴。
由于上述贡献,卢瑟福于1908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是的,化学奖!!!
卢瑟福自己也说:“成为一名化学家是我一生中一个美妙的玩笑。”
1907年,卢博士回到英国,担任曼彻斯特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1918年后担任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也正是在这里诞生了一大批诺贝尔奖得主……
“弟子遍地,学生遍地”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说卢瑟福在科学领域排名第二,那就没有第一了。这是因为他培养了太多优秀的学生和助手:
包括但不限于索迪、阿斯顿、玻尔、威尔逊、查德威克、布莱克特、考克克拉夫特、沃尔顿、卡皮茨等人都获得过诺贝尔化学或物理学奖。
卢瑟福就像是一台培养天才科学家的机器,他孜孜不倦地工作,他为科学创造的间接价值可能远远大于他自己的科研成果。
海森堡、狄拉克等科学巨人,虽然只是在他的实验室里研究过,但他们的获奖却与卢瑟福息息相关!
人们戏称他为“诺贝尔奖幼儿园校长”
除了诺贝尔奖以外,卢瑟福还分别于1925年和1928年获得英国皇家学会的科普利奖章和金质奖章,于1931年和1932年获得美国的瓦伦斯奖章和巴克利-梅达尔奖章,可以说他获得的奖项真是多不胜数啊!
1911年还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又称“核原子模型”、“原子太阳系模型”、“原子行星模型”)。
他创造的功绩太多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实验室、研究机构、建筑、公园、户外场馆等数量之多,简直“离谱”,我看资料的时候都惊呆了。
或许是由于早年长期受辐射的缘故,卢瑟福于1937年10月19日在剑桥病逝,享年66岁。
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美丽的墓碑林中,有一块位于牛顿和法拉第身边的墓碑,上面刻着这样一句话:
我小的时候
我梦想改变世界
当我成熟
我缩短了我的视野
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步入老年
我的最后一个愿望
只是为了改变我的家庭
当我躺在床上时
当一个人即将死去
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一开始
我只是改变我自己
然后作为榜样
我甚至可能改变世界
(这是他的墓志铭)
图为新西兰的 100 元钞票
卢瑟福的66年人生很快就过去了,他培养了众多人才和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个璀璨的名字如同他高尚纯洁的人格一样,熠熠生辉,永远铭刻在科学史上。
能遇到卢瑟福这样伟大的“导师”的大师们是多么幸运啊。
关于威斯敏斯特教堂和皇家学会
您还有什么要讨论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