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羲之与墨池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他每日练书,练完便在家附近的一处池塘里洗毛笔。日复一日,池塘里的水变成黑色,如同墨水一般,因此人们把这片池塘称为墨池,又叫洗砚池、洗笔池。
2、达芬奇画了一枚鸡蛋(详细事件从略)……从此,达芬奇专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3、司马迁42岁开始撰写《史记》,60岁时完成,用了18年的时间。如果加上他20岁以后收集史料、进行田野采访的工作,这部《史记》用了整整40年的时间。
4、天才源于勤奋。爱迪生一生发明了上千件东西。为了发明电灯,他阅读了大量资料。光是他的笔记就有四万多页。在发明电灯之前,他测试了数千种物质,进行了数万次实验。
成绩与汗水
①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写字时用掉了十八桶水,终于成为书法大师。
②李时珍花了31年的时间,读了800多本书,写了数千万字的笔记,走遍了七省,收集了数千种药方,为了了解一些草药的解毒功效,曾服过一些烈性毒药,终于写成了辉煌的中华医药巨著——《本草纲目》。
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为了研究药性,发展中医药,走遍了祖国的大好山河,拜访了数百名农民、樵夫、渔民,最终写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
③马克思用40年的时间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用40年的时间写成了《资本论》。为了收集材料,他写了1300多本日记。他经常在思考的时候踱步,在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用22年的时间研究进化论留学之路,写出了《物种起源》一书。
⑤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经过12年的实验,不怕挫折和失败,从几十吨的矿物中提炼出了0.1克的镭。古往今来,勤奋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优良品德,唯有勤奋,才能造就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和辉煌。
⑥中国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勤奋可以弥补一个人的不足,一分勤奋可以带来一分才华。”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都是因为勤奋而脱颖而出,成为人们敬仰的人。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埋头钻研数学,常常废寝忘食。法国作家福楼拜,他的窗户正对塞纳河。由于他经常勤奋学习,通宵不眠,所以夜间航海的人常常以此为灯塔。他的学生莫泊桑20岁开始写作,30岁时写出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羊脂球》。在他的房间里,你可以看到草稿纸和书桌一样高。伟人的例子还有很多。 但他们的人生经历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天才源于勤奋,成功源于勤奋!
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人民的勤劳。从前,人们总以为自己是唯一,使中国蒙受了几百年的耻辱。现在,人们觉醒了,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创造和改变自己,使中国一步步走向成功。
说到底,只有勤奋,中华民族才能抹去“东亚病夫”的污点,才能成为响彻世界的东方巨龙!只有勤奋,人才能成为最优秀的人。
观点:勤奋带来智慧
古希腊的德摩斯梯尼小时候患有口吃,在台上演讲时,声音不清晰,发音不准确。于是他每天嘴里含着一块石头,面朝大海朗诵,不分春夏秋冬,坚持了五十年,终于成为全希腊最著名的演说家。
屈原在山洞里刻苦读书。小时候,屈原不顾长辈的反对,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躲在山洞里偷偷读《诗经》。经过三年的时间,他把《诗经》全部305首诗都读完了,并从这些民歌民谣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
蒲松龄在草亭问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建了一座草亭,记录路人讲述的故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和自己孜孜不倦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聊斋志异》。
在墙上钻孔以窃取光线
西汉时期,有一位大文人名叫匡衡。他小时候非常喜爱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他晚上没有办法看书,他常常为此发愁。一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上好像有一些光亮。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上有一个裂缝,邻居家的烛光从裂缝里透了进来。匡衡见状,马上就想出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在墙的裂缝处凿了一个小洞。立刻,一道烛光照了过来,匡衡就借着这烛光认认真真地看书。此后的每个晚上,匡衡都会倚墙借着邻居家的烛光看书。因为从小就勤奋好学,匡衡后来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儒生。
只要你努力,你就能实现一切
这是一位老祖母劝李白要好好读书的一句话。
以下是一个简短的故事:
宋·朱牧《方语胜兰·眉州·磨针溪》:相传李白曾在香儿山读书,未成学业便辍学。“过溪时,遇一老妇磨铁杵,问之,妇人答:‘我要作针。’李白心领神会,便返乡完成学业。”
据说,晚清戏曲界有“三怪”孟鸿物理学家,这三人均是通过刻苦学习而出类拔萃的。
盲人双阔庭自幼学习戏曲,后因病失明,从此更加刻苦学习,苦练基本功,走下舞台时需要有人搀扶,但在舞台上却从容不迫、稳扎稳打,演技精湛,最终成为一位功底深厚、艺术精湛的著名演员。
另一位是跛足的孟洪寿,自幼患佝偻病,个子高而腿短,头大脚小,走路很不稳。于是他暗下决心,好好学习,扬长避短,后来成了一位丑角高手。
还有一位是王逸芬,他是个天生不会说话的哑巴,他看着父母表演,背下所有功夫,虽然没人教他,但他多年来每天起早贪黑地练功,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剧院里著名的武术演员,被剧团视为导师。
◎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自幼刻苦学习,少年时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第一学期成绩优异,还被学校授予金质奖章。他立即拿着辣椒到南京鼓楼街头卖,又买了几本书和一捆红辣椒。每当夜里天冷,他不忍心晚自习,就摘一根辣椒放在嘴里嚼,直到辣得额头冒汗。他用这种方法驱寒,坚持学习。由于他刻苦学习,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刻苦学习成才 王亚南睡三条腿的床 王亚南少时志向远大,喜爱读书。上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他特意把睡觉的木床的一条腿锯短半尺,做成三条腿的床。他每天读书到深夜。累了,他上床一翻身,迷迷糊糊的,床就向短腿那边倾斜,他一下子被惊醒,他马上下床,晚上伏在书桌前看书。他每天都这样做,从不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表扬为班里的三大英雄之一。由于他年少时刻苦学习,终于成为我国的一位杰出的经济师。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的时候以为自己读遍了天下书,便题了一句对联:“识天下字,读天下书。”后来经一位老人指点,他将其改为:“下功夫,识天下字;立志,读天下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关于读书的对联:“读书不为熬夜,不怕冷不怕热。”意思是读书需要平日里刻苦努力,不能心血来潮加班。要想成功,必须持之以恒,持之以恒,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懒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的过程概括为“由厚到薄”和“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有了透彻的理解,抓住了书的要点,掌握了书的精神实质,读书就会由厚到薄。理解得越透彻,感觉就越薄。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对每一章都作了深入的讨论孟鸿物理学家,在每一页上加上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就会越来越厚。所以,读书是一个由厚到薄、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侯宝林抄书。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读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著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一本他想买的明代笑话书《徐朗》,跑遍了北京所有的旧书摊都没买到。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便决定再抄回来。当时正是冬天,他冒着风雪连续18天到图书馆抄书,终于抄完了一本十多万字的书。
◎张广厚如饥似渴地读书 数学家张广厚曾经读过一篇关于损失值的论文,觉得对他的研究工作很有用,就反反复复地读了好半年。这篇论文有二十多页,他反反复复地读了好半年。由于翻阅频繁,白纸上留下了清晰的黑印。妻子开玩笑说,这不叫读书,简直就是如饥似渴地读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著名作家高尔基对书籍情有独钟,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着火了,他第一时间拿起的就是书,没有考虑其他,为了救书,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启迪我的智慧和心灵,让我在泥沼中站起来。如果没有书籍,我早就深陷泥沼,淹死在愚昧和庸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