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宝宝”
“鸡哇”是近年来在家长中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网络用语,意为:给孩子打一针鸡血。
希望儿子出人头地的“虎妈”和“狼爸”们,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各种活动,让他们好好读书,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行为就叫“鸡宝宝”。
自2021年“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让孩子“慢下来”成为了很多家长的共识。
但孩子的学习管教仍是家庭关注的重点,部分家长甚至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鸡宝宝”行为。这些家长为何仍焦虑不安?学校、老师又是如何看待家长的这些行为的?
一门学科有几位老师。
宋宇(化名)是一名全职太太,在家带孩子。目前,儿子读初中一年级,女儿读小学五年级,两个孩子都在城里较好的学校上学。“双减”后,她给孩子找了家教。儿子周五晚上学英语,周六晚上学奥数,周日下午学编程;女儿周三下午学英语,周六上午学古筝,周日下午学奥数。
但宋宇认为,孩子接受的补习量在学生中属于平均水平,不算多。补习内容主要是帮助孩子掌握知识、拓展知识面,不要求孩子做额外的练习。她表示,学校里仍有一些孩子接受补习。一些家长觉得孩子某一科成绩不理想,就立即给孩子补习,甚至一科找好几个老师,让孩子“学多门”。
和宋宇一样,邓倩(化名)也将自己生活的重心几乎全部放在了孩子身上。邓倩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班主任,为了照顾孩子,她不仅放弃了升职的机会,还将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都奉献给了女儿:“我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基本上占据了我下班后的所有时间。”
“作为家长,真的好累。”邓茜带着女儿学钢琴、舞蹈、轮滑、攀岩,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在陪孩子学小提琴的过程中,她体会到了什么叫“一山比一山高”——“现在的孩子,学乐器一定要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不然就太晚了,很难出成绩。”邓茜的女儿四岁半开始学小提琴,起因是看了动画片《小猪佩奇》后,对猪妈妈拉小提琴产生了兴趣。为了满足女儿的期望,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邓茜特意找了一位专业的小提琴老师。 一年后,女儿在少儿小提琴比赛中荣获三等奖,这让邓倩欣慰不已,但同时也看到了差距:“拿第一名的孩子三岁半就开始学钢琴,他的老师、成长环境以及对音乐的投入都是我们没法比的。”
邓茜意识到自己能为孩子们提供的资源远远不够让他们实现职业发展:“我对音乐一窍不通,帮不了他们。”
家长分析:“逼孩子长大”为何屡禁不止?
正如邓茜发现,今天,即使是对孩子的天赋和特长的培养,开始的年龄也越来越小,时间越来越早,父母的投入也越来越多。
有家长告诉记者,“学前压班”更有效。即在孩子入小学前就把基础打好,比如在幼儿园就把英语、阅读等放到正轨上,提前练习认字、写字,这样入小学后适应能力更强,更容易在同年级学生中脱颖而出。
阅读、写作、英语和体育锻炼是尝试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家长普遍认为最具性价比的科目。
“鸡娃儿”政策为何持续?宋宇认为,普教分离是家长忧患之源:“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素质提高了,都希望孩子能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有能力的话,就想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此外,“双减”还带来了小学教学模式的变化,期中考试取消,常规考试减少,家长很难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我家孩子也是类似的情况,作业能按时完成,所以我也没怎么关注,但期末考试成绩就不理想了。”宋宇说。
她坦言,自己是全职家庭主妇,家庭经济压力不小,课外辅导更是雪上加霜。如果没有中考压力,孩子只要把课堂知识学好,能跟上老师的节奏,就没必要这么争强好胜。但在普通、职业分流的压力下,家长们又焦急又担忧。宋宇说,别的孩子都在上辅导班,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谁希望自己的孩子小小年纪上不了高中呢?“没有条件,就得创造条件上辅导班,某科弱项,一定要找老师辅导。”
但宋宇发现女儿对考试有恐惧感,这让宋宇反思:“都是家长太注重成绩,孩子才这么怕考试,小学压力这么大初中生学不好物理,肯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宋宇的儿子也进入了青春期,不太爱和父母说话,考不好就直接说“心里明白”,不再想和父母交流。孩子的变化让她想了很多,决定换个思路:如果孩子学习努力,愿意拓展自己,可以给他辅导,提升自己;但如果孩子长大后特别抗拒,就没必要强迫。
“以前我怕孩子学习落后,给他们太大压力,也怕他们出现心理问题”,宋宇说。小学生“翘课”时比较单纯,但初中生正处于人生敏感期网校头条,面对自我压力、家长压力,很容易想太多。最近她看到不少孩子因为压力过大而做出极端行为的案例,她也开始转变心态,让自己冷静下来,放慢脚步。
在她与其他家长的交流中,她发现家长们在慢慢转变观念,放慢催促孩子上补习班的步伐,不再强迫孩子上补习班:“如果孩子心态有问题,就要停止给他压力,想要一个健康的孩子。”
“我觉得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有学习的能力,太看重成绩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如果孩子在学习中找不到快乐,总是处于高压之下,又怎么熬过更加残酷的高中三年呢?”宋宇说,“家长最重要的是做好孩子的心理准备,然后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宋宇说,自己不会给孩子太大压力,希望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靠自己的努力考上理想的学校。
早学习的孩子并不一定更优秀
小学二年级老师丁丹发现,“双减”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出现了两个极端:“有的还是疯狂地逼孩子学习,不管怎么努力都没完;有的则完全‘躺着’,只要孩子开心就行。”
她发现,“双减”后,孩子的学习压力减小,知识掌握的程度难以用考试成绩来量化,这加剧了部分家长的焦虑。小学课外科目培训被禁止后,有条件的家庭给孩子找家教、找小班老师,没有渠道的家长只能“亲自上阵”,投入大量精力辅导孩子学习,充当孩子的私人教师。
“逼孩子学习”一般从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了,有的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有的家长在低年级就要求孩子背诵初中文言文,不要求孩子理解,只是先背诵就行了。”丁丹观察到,“‘提前学数学’的现象很普遍,有的孩子小学已经学完初中数学,就开始学物理了。英语培训就更普遍了。家长觉得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太简单,考试内容又难。”
然而,过多的学习安排也占用了孩子的睡眠时间。“有的孩子放学后要去辅导班,回家后还要完成学校的作业。有的孩子在学校完成了作业,但家长会在课后给他们布置作业。晚上10点睡觉是常有的事。”丁丹说。
小学心理健康老师、数学老师刘艳也发现,确实有一些孩子上课没学好,就去学“高级”的科目。
但提前学习的孩子就一定表现更好吗?刘艳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有的孩子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掌握得并不扎实,本应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完成作业,消化吸收知识,却一味追求所谓的“提前”和“提前学习”初中生学不好物理,结果两边都“米饭都煮糊了”。还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强,课外拓展似乎能提高他们的能力,开学初期表现更好,但如果没有在课堂上一步步掌握知识,这种优势很快就会消失。“现在的评价体系考查的是孩子的理解能力。就拿数学来说,孩子在课堂上需要动手操作,理解数学思想,而不是套用公式来得到答案。”
“有的孩子初二就已经学完了物理,但六年级数学最简单的比例题却做不出来。”刘艳说,“认真完成作业能巩固学生的知识,但有的孩子没有足够的精力完成作业,就利用课余时间提前复习。”
老师分析:“逼孩子上学”的理由有哪些?
随着评价体系的多元化,“逼孩子学”的路径,不再只是提高语数英成绩。丁丹告诉记者:“不管是乐器、电脑还是体育,家长认为,要想学好,就必须‘拉着孩子学’。”
刘燕发现,“双减”后,新的“养儿”方式出现,不同家长的出发点也不同。尤其二胎、三胎政策放开后,家长年龄差距大,育儿观念也不同。“有的家长会为孩子选择适合的无学科兴趣班,开阔视野,培养兴趣,这种做法比较良性。有的家庭经济条件宽裕,但缺乏科学育儿观念,只想‘花钱放心’,给孩子报体育、英语、数学、科学实验班,提供资源却不管孩子是否能吸收。还有一种情况,想通过课外培训,把孩子托付给培训班,减轻自己的育儿负担,不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玩上。”
在老师眼中,“逼孩子努力学习”的理由是什么?“毕竟时间不可逆,为了不让孩子在升学竞争中落败,一些有意识的家长可能会选择“逼孩子努力学习”,以免日后后悔。”丁丹说,“现在孩子的时间成本是最重要的,家长会为此投入很多资源,至于结果如何,并不单单由家长的意愿决定。”
在考试、录取的“接力棒”下,任何家长都难以接受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被定义为差生。“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但在体育方面更有天赋,我建议家长引导孩子坚持发展体育,但家长还是不愿意,希望孩子读书。”丁丹举了个例子。
她认为,“逼孩子”也是需要方法和途径的,“有的孩子‘有毅力’,能把父母的要求变成自己的要求,形成学习动力。”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孩子的接受程度,“不管怎样,最重要的是给孩子适当的陪伴,帮助孩子在小学低年级养成良好的习惯,然后他们就能主动学习,不用父母操心。”
刘燕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孩子们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情绪。她特别指出:“小学阶段是脱分阶段,孩子们愿意听,认为学习多肯定是好的,有希望感。这个阶段的孩子因为竞争、当‘鸡宝宝’等负面情绪较少。但小学阶段的孩子也需要更多的情感支持,家庭的关爱会让孩子更愿意和父母一起解决学习问题。如果只用钱来解决问题,效果会很差。”
刘艳建议家长加强与老师的沟通:“现在生活工作节奏快,微信沟通方便,减少了家长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家长要在适当的时候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而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避免‘逼孩子学习’。”
你订的网约车安全吗?
制片人 | 唐小山
编辑 | 单静瑜
刘亚红 校对
来源|央视网综合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