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88岁的日本老人,制作陀螺已有60多年历史物理学家手工制作,他的陀螺可以放在武士刀和手掌上,最长可旋转18分钟,作品被卢浮宫博物馆收藏,为此他还在卢浮宫向物理学家讲解了陀螺平衡问题。他叫广井正明,是日本第四代玩具工匠。
广井正明出生于陀螺世家,从小就对陀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0岁时就能自己制作一个陀螺。但家人为了学业,不让他在陀螺上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不过,学成之后他还是会偷偷研究陀螺,同时,他心里也有一个梦想,要做出一台一流的陀螺。大学期间,他成绩优异,为了陀螺深入研究物理力学。
大学毕业后,广井正明按照家人的安排,找了一份与陀螺无关的工作。但仅仅三年后,他就毅然辞去了这份枯燥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陀螺制作中。也是从那时候起,他下定决心,要把陀螺做一辈子。
专注于陀螺制作后,广井政明很快就能制作出美观、新颖的陀螺,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尽快研制出属于自己的创新型陀螺,然而持续不断的不平衡问题却耽误了他的计划。
平衡是陀螺仪的灵魂,如果某个细节处理不好,陀螺仪就会出现重量缺失的问题,导致陀螺仪刚转起来没多久就停了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广井政明只好用铁片来做调整,在重量缺失的位置打一个洞,把铁片夹进去网校头条,这样陀螺仪的重量就能360度平衡了。虽然这样解决了陀螺仪的不平衡问题,但这并不是他想要的完美陀螺仪。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陀螺仪的不平衡问题,广井正明特意观察了数千台失效的陀螺仪,找出了每台失效陀螺仪不平衡的细节,并不断进行优化。慢慢地,他在手工制造的实践中逐渐掌握了平衡感,而这种平衡感是连物理学家都无法解释的。
在解决了陀螺的平衡问题后,广井正明便开始实施他的陀螺创新研发计划。利用现代技术制作陀螺的过程很简单,但对于广井正明来说,制作陀螺并不简单,因为他一直坚持手工制作。
有一种陀螺叫“飞碟”,是“双层”的,拉绳子的时候,最下面的那个陀螺先转起来,中间那个小陀螺就会飞起来转起来,最上面的那个放在桌子上也会立刻开始转起来。所以,看上去是一只陀螺,其实是三只陀螺。
还有一种陀螺,叫“歌人”,是典型的老式陀螺,陀螺伞旋转后,人会用嘴巴敲击,发出音乐声。
一个陀螺,形状像一个“吃面条的人”,头上顶着一把旋转的雨伞。当你转动雨伞上的手柄时,这个人就会开始吃面条,并不断重复这个动作,就像他真的在吃面条一样。
为了让传承700多年的日本陀螺文化不至于消失,广井政明会定期推出新款陀螺。但在坚持手工制作的同时,也有人质疑广井政明的手工制作是否落后于工业化生产。
为此,重视手工艺的日本NHK电视台举办了一场陀螺制作比赛:广井正明用传统手工制作陀螺,年轻人则用现代机器制作陀螺,然后比赛看谁的陀螺能转得更久。比赛的最终结果是广井正明以一分多钟的优势获胜。
在快节奏的工业时代物理学家手工制作,88岁的广井正明却用最慢的速度制作东西,60多年来只制作一种东西——陀螺。
真正的工匠可以用双手做出比机器更精致的产品,广井正明就是这样的工匠,他怀揣着一颗赤诚的工匠之心,将一个小小的陀螺制作得尽善尽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