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泽贤研究员
编者注
2007年饭桌上闲聊时,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泽先向时任《物理学》副主编的刘继兴先生约定写一篇专栏文章,名为《物理挑剔》曹物理学家留学之路,以证明中国物理学术语中的一些错误。转眼间,12年过去了,曹泽先研究员完成了100篇物理挑剔文章,出版了四卷七种。值此四卷彩色版《物理挑剔》出版之际,我们不妨重温一下曹先生的文章《我为什么写物理挑剔》,希望从源头上引起科学爱好者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关注。
物理
为什么我写物理文章时如此挑剔
谁能理解要用中文、英文、德文三遍学习普通物理的痛苦呢?
谁能理解这是何等的浪费生命?
1982年我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但直到1997年才在德国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十五年不间断的坚持和工作后的坚持,让我对物理一无所知。为什么,怎么会这样?缺乏天赋,是的;缺乏努力,当然;学习环境中的学术传统尚未建立,是的。还有什么,选择(其他的)?
那些思想,那些伟大的思想,不是来自前人,不是同时代人的思想,也不是用祖先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这中间有一个鸿沟,认知上的鸿沟,心理上的鸿沟。那些创作者的名字,那些思想产生的时间、地点、过程,对我来说都是完全陌生的。Pour moi, ils sont ères!(对我来说,它们都是完全陌生的)面对这些陌生,我该如何追寻与物合一的感觉?
物理学是对存在的客观认识,是抽象而严谨的。但物理学的记录与传承需要语言——一种灵活多变的语言,它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夹杂着我们的情感,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描述他的思想和事物,物理学家也要在词语上下功夫。如果你的知识已经超越了现有的知识,必须使用新词,那你还是要扮演语言学家的角色,自己创造和打磨新词。薛定谔的、外尔的、伽莫夫的,这些与特定奠基人有关的词语,是那些科学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创造时有无奈和一知半解曹物理学家,传播时有误解和扭曲。如果能系统地审视,或许可以为那些愿意理解的人节省时间冲在最前线?
当然,物理只是在具体文字上的表象,而不是它的本质。如果你太拘泥于文字,那么你对物理的理解已经落后了。正如禅宗五祖弘忍所说:“你写了这个偈语,却没有看到你的本质;你只到了门,却没有进去。”每当想到这里,我就会浑身冒冷汗。各位读者,你们一定知道这一点!六祖慧能虽然不识字,但开悟的过程中还是需要识字的。所以,这种低劣的吹毛求疵还是一件快乐的工作。
希望我的一点绵薄之力能够激起人们对科学概念起源和演变的热情。
曹泽先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97年获德国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在APL、PNAS、PRL、等国际期刊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中国物理、材料教育论文近200篇。主编、译著有《物理字句》(三册)、《极致之美》、《薄膜》、《一念非凡》、《量子力学-青少年版》等多部专著。现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物理》杂志专栏作家,《物理》杂志编委。 和其他杂志。
嘿嘿!就让这套《一文读懂》成为你“多读书、读好书”的开端吧!它们值得成为你的床头书,各大图书销售平台都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