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书
陈省身先生致胡国鼎先生的信,建议成立南开数学研究所
陈省身先生致胡国鼎先生的信,建议成立南开数学研究所
教育部关于成立南开数学研究所的批复
陈省身数学研究所
吴大有访问南开大学合影。前排从左至右依次为郑世宁(陈省身夫人)、陈省身、吴大有、吴达仁、陈寿鸟(吴达仁夫人);后排为穆国光、杨振宁
随着改革开放,“科学的春天”到来了。中国的建设得到了大批华侨华人的帮助。陈省身先生虽然远在大洋彼岸,但他始终心系国家,凭借崇高的学术地位,多次受到邓小平的接见。陈省身认识到要改变我国数学研究的局面,必须先建立培养人才的数学基地,他把这个“基地”设在南开大学。改革开放初期,南开数学所的成立,给学者们带来了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陈省身开明的管理理念,也使南开数学所成为中国数学与国际数学沟通的桥梁。正是因为陈省身等老一辈数学家的无私奉献,中国才成为数学大国。在此基础上,中国力争成为数学强国物理学家陈省身,不再是梦想。
邓小平作出指示,主任终于选定了
1976年秋,十年动乱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当时中国数学的处境,陈省身认为,要从根本上提升中国数学的实力,必须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建立起能够独立培养高级数学研究人才的基地,中国数学的目的是追求平等与独立。
1979年,陈省身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退休。他认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机,因为他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发展。那么,在哪里建立这样的人才培养基地最好呢?北京、上海、南京都是陈省身工作过的地方,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城市魅力。但他最终选择了天津的南开大学。
思考这背后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天津是他童年长大的地方,他至今仍怀念这个家乡;或许是因为恩师蒋立夫在南开大学引导他走上数学之路,这段求学经历让他永远铭记在心;又或许是因为天津距离首都北京较近,他可以时刻感受到国家政治中心的脉搏,而又远离大城市的喧嚣。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陈省身的这一举动都极为谨慎,或许在他看来,在一个相对简单的地方建立新的数学研究所,比在人员和组织结构复杂的地方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时任南开大学副校长的吴达仁、胡国定都是陈独秀的老朋友。他们听说陈独秀要在南开大学建立数学研究所,都表示欢迎。胡国定还趁着参加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术会议的机会物理学家陈省身,在伯克利与陈独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想知道陈独秀回南开的决心有多大,这个事业能做多大。
胡国鼎提议,让陈省身出任南开数学所所长,一个有实权、能直接决策的领导,而不是一个名誉所长。这就意味着,陈省身要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南开数学所,而且要脚踏实地地干下去,长期留在国内,甚至永久定居下来。一般人都不认为陈省身会愿意放弃美国优越的薪资和生活环境,回国工作,但他心里已经打定主意了。
这时,由陈省身等人策划的在伯克利建设国立数学研究所的批准文件正式下发给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伯克利获得了承办权。这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胜利,也是陈省身个人的一大功绩。首任所长正是陈省身,他答应了,但只答应一任,从1982年到1985年,三年。陈省身告诉胡国鼎,三年之后,他一定会回来担任南开数学研究所所长。
三年的“迟到”为陈省身的回国铺平了道路。邀请陈省身出任南开数学研究所所长并不容易,这个任命不是南开大学决定的,也不是教育部批准的,而是需要中国最高决策机构的指示。原因是陈省身已经成为美国公民。一个外国人能担任中国研究机构的所长吗?没有先例。
从1981年起,胡国定和吴达仁就向北京各部门递交了申请报告,但一直没有结果。时任教育部长何东昌是胡国定的老相识,他亲口告诉胡国定,他极力支持陈省身出任校长,但他没有批准的权力,只要上级批准,一切就都好办了。
不知道他们的申请报告送到中央没有,但“天不负有心人”。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要利用国外智力,邀请一些外国人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和各方面建设。”根据这一指示,专门成立了“中央引进国外人才领导小组”。邓小平讲话两个月后,“领导小组”批准了原国家教委根据胡国定的建议上报的报告,正式聘请陈省身先生为南开数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所长的人选终于尘埃落定。
1985年,南开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成立典礼上,陈省身在致辞最后说:“我将把我的一生献给中国数学和南开数学,直至我死去。”
为了让中国成为数学大国,在中国土地上建立能够独立培养高级数学人才的基地;为了证明中国人也能像外国人一样对世界做出杰出贡献,让中国数学家在国际上与外国数学家“平起平坐”,陈省身用晚年的时间兑现了对国家的承诺。
建院初期困难重重,65封手写信充满殷切期望
20世纪80年代初,数学所没有房间、没有图书、没有工作人员,真正是“白手起家”。胡国鼎曾在回忆录中写道,陈省身刚来筹备数学所时,连一个像样的接待室都没有。当他在数学系主任办公室接待陈省身时,急忙从校长办公室搬来一张沙发以应急。
当时,陈省身还兼任美国国立数学研究所所长,一方面要致力于美国数学研究所的成立,另一方面还要为南开数学研究所的成立操心。虽然远在大洋彼岸,但忙碌的陈省身依然关注着南开数学研究所的成立,问询着每一个细节。
1981年至1991年间,陈省身与胡国鼎通过书信往来,信中内容多为介绍著名数学家来校讲学、资助中国学生留学并争取回国、捐款捐物、对南开数学所未来的设想等,他时刻想着别人,也想着南开。
胡国定曾在纪念陈省身先生的文章中写道:“当时我和陈先生通信十分频繁,常常我还没来得及回信,他便又给我寄来一封信。每封信都讲了许多具体的事情,他的信都是编号的。有一次,他提出一个用信号编号的问题,我还没有回答。这充分体现了陈先生归根报国的迫切愿望。受他的影响,从此我也给自己的信件编号了。”
1980 年代,电子邮件尚未普及,传真机也很少见,一切还是靠航空邮件邮寄。陈省身亲笔所写的 65 封信,凝聚着他对南开数学所的热情。这些信被胡国鼎妥善保存,目前陈列在南开大学陈省身故居宁远馆。
1985年,南开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陈省身任所长,胡国定任副所长。当时,陈省身每年都会从美国来南开两次,每次待两个月。在南开期间,陈省身每天上午在办公室处理各种琐事,包括订购书籍、联系打折事宜,下午则在家学习、做研究。
时任南开数学所办公室主任的吕洪海对数学所成立初期的艰难仍记忆犹新。吕洪海1987年调入南开数学所,参与了数学所的整个成长过程。据他回忆,数学所成立初期,数学所没有自己的办公楼,曾与数学学院协商,要求他们划出一半办公面积给数学所使用。“当时数学所的经费和人员都很紧张,很多小事陈先生都要亲自做。比如买书,一直都是陈先生亲自做。他一直强调书籍和资料对于数学研究的重要性。如果跟不上国际数学研究的步伐,中国数学就会一直落后。”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很难买到外文书籍,研究所能找到的书籍更是少之又少,成立初期的经费十分紧张。但即便如此,数学研究所每年还是会把大部分经费用于图书资料建设。在订购书刊时,为了得到更优惠的价格,陈省身曾多次写信给出版社进行谈判。除了把自己的藏书全部捐献给南开数学图书馆外,他还积极利用自己在国际数学界的“良好知名度”,得到很多朋友捐赠的书籍。目前,南开数学图书馆已经成为国内最好的数学图书馆之一。
陈省身常说,除了博龙和陈朴,南开数学所就是他的“第三个”孩子。陈省身把自己获得的5万美元沃尔夫数学奖全部捐给了数学所,还给数学所捐了5辆轿车。1987年3月17日,陈省身给胡国鼎写信:“在我的遗嘱里,会有一笔钱捐给南开数学所。”1988年,陈省身到美国休斯顿任教、做研究,挣来的2万美元也捐给了数学所。进入21世纪,他为南开数学所设立了100万美元的基金,其中一半是他多年来的积蓄。为了这个“小儿子”,陈省身确实倾注了太多的心血。
为“学年”奔波,拄着拐杖跑到工地
陈省身对于南开数学所的办学有着自己清晰的思路,他始终认为南开数学所应该办成一个“开放的学院”,南开的教学活动应该惠及全国。吴达人根据陈省身的思路,总结出了南开数学所的十二字方针:“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
十年动乱之后留学之路,中国数学与国际主流严重脱节,研究生极度缺乏指导。如何迅速培养出一大批青年人才,使他们能够担负起振兴和发展中国数学的重任,是当时中国数学界面临的重大任务。面向全国的南开数学所“学术年”活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学术年”活动是指每年针对数学的某一研究领域,召集国内最优秀的专家学者和世界上最活跃、最著名的数学家,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研究人员、硕士生、博士生进行“集体指导”。研习班通常持续三个月到六个月,上半年由国内专家介绍该学科的基础知识,下半年由国外学者做该方向前沿课程的系列讲座。
对于国内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一生能有几次这样的机会,同时聆听十几位国际顶尖专家学者的讲座?消息一出,立刻有很多人报名,首场活动就有200多人参加。
活动反响这么大是好事,但也让陆洪海等几位工作人员忧心忡忡。“当时数学所的接待能力有限,200多人不可能在南开大学招待所住宿,只能安排他们住在附近的招待所,招待所分散在各处,管理起来也费时费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省身多方筹措资金,终于建成了南开数学所学年专用的招待所“艺苑”。这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1987年,“艺苑”正在建设中,学校基建处来函,说工期拖延,可能无法及时赶上暑期“学年”使用。胡国鼎听到这话皱起眉头,但又无能为力。 陈省身得知后,拄着拐杖来到工地,与工人们聊天,看看能否提前完工。
工人们为老人着想,说再努力一点也许就行了。陈先生大喜,立即打电话给胡国定,说晚上请工人们吃饭。饭局上,陈先生亲自给工人们敬酒。几天后,胡国定看到夜晚的工地灯火通明,“友谊园”终于如期交付了。
学年活动的效果有目共睹,陈教授为“中国本土数学”所做的努力也变成了现实。南开数学所不挂“开放数学所”的牌子,而是实实在在地做着开放的工作,服务于全国数学界。这为国内很多研究机构做出了表率,中国教育部领导对此大加赞赏,并给予了资金支持。
1985年至1996年,南开数学所连续十余年在微分和偏方程、几何拓扑、调和分析、概率统计、代数几何、动力系统、计算数学、复分析、非交换代数、组合数学等领域举办学术年。实践证明,南开数学所的学术年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后来中国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活跃在国内外数学界的许多中青年中国数学家都受益于南开数学所的学术年活动。
建设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看着轮椅上的孩子成长
进入21世纪后,陈省身并不满足于南开数学所取得的成绩。回忆起南开数学所的办学宗旨:“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前两个都实现了。连续十年的“学术年”活动服务于全国数学家,南开成为全国数学家经常光顾的“家”。但那是在全国数学还处于恢复期的时候的做法。当时大家资金匮乏,各地图书、设备都比较落后。南开能提供相对优越的条件,邀请一流的国外学者,向全国数学家展示世界数学的发展水平,因此受到大家的欢迎。
但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高校经费增加,图书、设备大量更新,国内外数学交流呈现多渠道、多层次的局面,国内数学家每年齐聚南开的盛况已不复存在,因此,21世纪的南开数学所应该有自己的新目标。
陈省身回忆说,20世纪30年代初,在普林斯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上,出现了一所高等研究院。其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相对充足的科研经费,吸引了世界各地数学家的关注。随着爱因斯坦和冯·诺依曼的到来,高等研究院很快成为世界数学研究中心。陈省身曾在高等研究院工作。
如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成长为国际数学中心,陈省身有亲身经历。陈省身担任首任所长的美国国立数学研究所,成立时间仅比南开数学所早几年,如今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陈省身对其运作十分熟悉。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全球不会只有一个或几个数学研究中心,南开数学所也可以往这个方向努力。
2001年夏天的一个早晨,胡国定在宁远与陈省身共进早餐。陈省身突然说:“我觉得南开需要建一个足够规模的国际数学研究中心。”起初,胡国定不理解,南开数学所的楼房已经够用了,为什么还要再建一栋楼呢?陈省身解释道:“我们应该看得更远,面向世界。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世界级数学家、学者来南开,现在的设施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建一个达到世界一流水平、100年后也不会落后的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等到国家经济再发展起来,我们甚至可以开出和国外一样的工资,把他们请到南开来做研究。中国只有吸引到世界上最好的数学家来这里工作,成为数学强国的理想才有可能实现。”
陈省身建设“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南开大学领导和数学界同仁的热烈响应。中国数学家在国外可以做出一流的工作,外国数学家也可以在中国做出杰出贡献。中国数学要达到世界强国的水平,必须扩大和加强国际交流。从长远看,这是必要的一步。
2001年7月22日,胡国定的致中央信函收到了回信。在信的结尾,胡国定写道:“16年前,陈省身提出了建设‘21世纪数学超级大国’的预言。如今,它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一轮从地平线上就能看见的朝阳。陈省身希望,有朝一日,南开大学新数学楼能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子,而不是总是单向地送人出国留学。”
南开大学以陈省身的名义申请成立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很快得到批准。不料国家对这个项目的态度愈发坚决,决定由国家计委直接拨款管理,教育部也十分重视,在设计等多方面给予支持。
2003年,南开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动工兴建。总建筑面积20660平方米,总投资1.292亿元人民币,由中心主楼和访问学者公寓楼两部分组成。中心主楼设计高8层,内设学术报告厅、专家研究室、大型计算机室、电子图书馆、多功能厅等,并为在此工作的每位专家学者配备了独立的研究室,也能满足中心进行各种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
陈省身对南开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规划非常满意,他表示,从规模和配套来看,这栋建筑已经可以称得上“世界数学中心第一”。他还强调,建筑最重要的是坚固,内部装修也要坚固,不能铺张浪费。一个国家的数学水平不是靠装修就能体现出来的,朴素才是科学家的本色。
自工程开工以来,陈省身每天都会坐着轮椅到工地查看,如同父亲盼望孩子长大,可惜他没能亲眼看到大楼竣工。
2004年12月3日,陈省身在人们的惋惜中逝世。他逝世后不到一年,南开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省身楼落成。2005年8月,“理论物理中的微分几何方法”国际会议在南开大学召开,百余位国内外顶尖数学家、物理学家共同见证了“省身楼”的揭幕。2005年12月3日,南开大学在省身楼举行南开数学研究所成立20周年暨陈省身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宣布南开数学研究所更名为“陈省身数学研究所”。 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牌匾。
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已有33年历史,始终坚持“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办学方针。陈省身先生深知数学与物理的传统联系,于1986年在南开数学研究所成立了理论物理实验室,并聘请杨振宁担任首任实验室主任。目前,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拥有一支精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队伍,其中包括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名客座教授。
近年来,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在国际数学界硕果累累。2017年,张维平院士在国际顶级数学期刊发表论文《菲尔兹奖得主一个著名定理的微分几何证明》。这篇论文的众多重要成果中,就包括了菲尔兹奖得主一个著名定理的微分几何证明。这一国际数学界公认的难题,被张维平攻克。同年,龙一鸣院士荣获中国数学会华罗庚奖,这是中国数学界给予中国数学家的最高荣誉。2018年,尤建功教授受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的特邀报告。国际数学家大会是国际数学联合会主办的国际数学界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会议,只有研究成果得到国际数学界充分认可的数学家,才能在大会上发言。
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现任所长白成明教授表示:“陈省身数学研究所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陈省身先生和老一辈数学家们的努力。我们感到压力很大,责任重大,我们要努力工作,不辜负陈省身先生的期望,把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建设成为世界数学研究中心。”
访谈评论
“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在陈省身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大师的非凡才华,为南开数学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陈省身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引进的第一位高层次人才,也是首位获批的外籍所长。南开数学所的成立也成为我国数学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这是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带来的进步。同时,陈省身先生等大师们的思想光芒,汇聚成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像群星一样,引领我们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他们的精神成为改革开放精神的一部分,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奋斗,实现未竟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