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现代物理学和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天才科学家;他推导出1945年铀235原子弹等关键数据;获得“两弹一星”功绩勋章的23位科学家中,有7位是他的学生……他就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卢鹤夫。
今年6月7日是卢鹤夫院士诞辰110周年。为纪念卢鹤夫院士的杰出贡献,弘扬科学家精神,增进社会公众对核科学的了解和兴趣,6月8日下午,上海科技馆、复旦大学核科学技术系(现代物理研究所)、上海市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相约@科学家——纪念卢鹤夫”特别活动暨第207期上海科学论坛。
中国科学院院士、实验核物理学家沈文清在活动上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马玉刚做题为《‘核’与你同行:聊聊核技术》的科普讲座。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敏静为马玉刚院士颁发上海科普论坛荣誉奖杯。卢和夫次子卢永良分享父亲的科研故事。当天,与“中国核能之父”卢和夫院士同一天生日的30位幸运观众参加了上海科技馆品牌活动“相约@科学家”6月主题活动。
陆和夫的次子陆永良与观众分享了父亲的科研故事。陆和夫1914年6月7日出生于辽宁沈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陆景贵是20世纪初中国留美留学生,交通机械专家,与张作霖相熟;母亲崔克燕曾公费赴日东京留学,后从事教育工作。在家庭的熏陶下,才华横溢的陆和夫从小就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陆和夫与弟弟陆和深跟随父亲来到天津。途中,两兄弟亲眼目睹了全国大面积的悲痛和饥荒。陆和夫心中充满悲愤,决心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报效祖国。此后,陆和夫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继续攻读物理学,辅修数学,研究方向为原子物理。在美国刻苦学习的陆和夫准确地测定了锂6和锂7的同位素丰度比,为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关键数据,在国际物理学界的声誉迅速上升。
1941年11月,陆和夫携妻子回国,应邀出任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教授。当时,陆和夫经香港启德机场回国,为避免行李超重无法登机,他在衣服、裤子上缝了近百个口袋。臃肿的他一眼就被保安士兵看穿。士兵们以为这人一定是偷运粮食或钱财的难民,但检查后发现,他的口袋里只有书。士兵们被他感动,放他过去。迎接他的中山大学院长康新元感叹:“你从天堂跌落地狱了。”陆和夫用曹植的诗作答:“闲适非吾志,甘愿赴国忧。”
1945年,美国原子弹在日本爆炸,陆和夫撰写了《原子能和原子弹》一文,通过理论计算,推导出铀235原子弹等关键数据,将美国的秘密暴露在世人面前,被誉为“世界上揭露原子弹秘密第一人”。
建国后,陆鹤夫继续潜心研究、培养人才。1955年,在担任北京大学中子物理教研室主任期间,他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就是到绝密的“546训练班”任教,这是一个全国性的科技精英训练班。班里有90名工科学生,数百名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优秀高年级学生,还有不少解放军高级将领,其中就包括后来的核基地司令员。这些学生中,有7人后来成为“两弹英雄”。
后来,卢鹤夫回到复旦大学任教。到复旦一年后,他成立了复旦大学的“原子能系”,这个神秘学科被称为“物理二系”。1997年2月13日,卢鹤夫在上海家中病逝,享年83岁。
陆永良牢记父亲的遗愿,于2000年6月7日在上海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从事基础研究的民营科研机构“陆和福基础研究院”,以纪念陆院士“格物致知、功业卓著、修德报国”的终身精神。
沈文清院士在科学家寄语环节深情缅怀“中国核能之父”卢和福院士,称赞卢和福院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创新物理学家,为中国核物理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一批我国核物理事业的骨干力量。
随后,上海科学论坛第207期讲座正式开始。马院士以《核与你:聊聊核技术》为题,带领公众了解核物理这一当今极其重要的基础学科。马院士从宇宙大爆炸开始,探究构成世界物质的基本粒子——原子核的诞生过程,阐释核科学研究对当今能源发展、生命健康的重要意义。并介绍了核科学领域前沿问题,如寻找早期宇宙物质新形态、探测反物质核、测试物质基本对称性等,以及与核科学有关的国家重大武器,展望核技术的应用与前景,带领观众领略国家硬“核”实力。
讲座结束后,与“中国核能之父”卢和福院士同一天生日的30名幸运观众参观了复旦大学卢和福院士诞辰110周年纪念展。观众还通过复旦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实验平台参观了加速器实验室、EBIT(电子束离子阱)实验室、VR(虚拟仿真)实验室、CUPID中微子物理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据了解创新物理学家,复旦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实验平台已入选上海市第二批青年创新实验室,旨在通过前沿科技设备与互动学习体验的深度融合,打造集科普教育、科研创新、学科交叉交流为一体的多功能平台。
上海科技馆品牌活动“相约@科学家”每月选取一位当月出生的杰出科学家,举办“科学家主题月”活动,以“科学家和他们的成就”为主旋律,通过与科学家科研成果相关的多元化主题教育活动,多方位展示和传播科学家的人格魅力、科学精神、科研成果和科学理念,打造“科学家之星”,掀起全民崇尚科学的新风潮。自2019年首届以来,已邀请各领域科学家85人次,举办活动64场,受益群众超过7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