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刘霞编译
诺贝尔奖得主鲜为人知的轶事:物理学奖
最年轻的获胜者: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25岁时,他和父亲因利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的开创性贡献而获得了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物理学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著名物理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的儿子,25岁时因在利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与父亲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对父子同时获得诺贝尔奖的夫妇。不过,父子二人都没有去瑞典领奖,因为当时正值血腥的一战,他们都在战场上为国奋战,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战场上的父子兵”。
关于布拉格认识X光的过程,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布拉格5岁时,腿骨折了,父亲布拉格自制X光管,帮助儿子拍X光。从此,父子二人与X光结缘。布拉格十分好奇,开始自学,由此开启了他一生与X光相互成就的浪漫之旅。
评论:
小时候摔倒了也只能放声大哭,小布拉格却因此找到了自己一生的事业,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真的就像天与地一样。
穿着破旧的鞋子完成学业:威廉·亨利·布拉格
(191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劳伦斯布拉格的父亲)
亨利·布拉格凭借着勤奋和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威廉皇家学院,他的同学大多来自富裕家庭,衣着讲究。布拉格家境贫寒,买书都困难,更别说买新衣服了。一些同学不仅嘲笑他物理学家布拉格,还诽谤他穿的破皮鞋是偷来的。
一天,布拉格被叫到学校督导员的办公室。布拉格明白督导员的意思。他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蓬松的纸条,递给了督导员。纸条上是父亲写给他的一封信:“儿子,我很抱歉。我希望一两年后,我那双破旧的皮鞋不再穿不下你……”督导员看完后,感慨万千地说:“儿子,对不起,我误会你了。你父亲虽然穷,但他对你寄予厚望。你别让他失望,我会尽力帮助你的。”
父亲的鼓励、导师的信任,促使布拉格更加努力,就这样,他穿着破旧的皮鞋完成了学业,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
评论:
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愈穷愈有志,终不失登天之志!”布拉格的一生,正是这句话的真实体现!
“我什么都不知道”先生:丁肇中
(因发现J粒子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一次,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对丁肇中进行专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丁教授连说了好几个“我不知道”,让人很感动。
记者首先问:“我觉得你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做出了非常明确的选择。比如小时候对科学、对科学家感兴趣;上大学时决定学物理;每次做一个实验,你都坚持做,不管多难。一个人怎么能在每一次选择上都这么坚定、这么正确?”
图片来源:齐鲁网
丁肇中回答:“不知道,或许是运气吧!”
记者又问:“这不是必然的吗?
廷肇忠还是回答:“那我就不知道了。”
记者还是不放弃:“怎样才能保证将来回想起来不会后悔今天的选择?”
廷肇忠还是回答道:“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确实不知道。”
记者无奈:“我发现,在我们谈话中,你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知道’。”
这次,廷肇忠给出了直接回答:“不知道就不能说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评论: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真知。”丁肇中的“三问三答”,归根结底是一种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不仅无损他的光辉,而且从一个侧面彰显了他成功的秘诀。
诺贝尔级“厨师”:朱棣文
(因利用激光将原子冷却至超低温而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闲暇之余,褚先生喜欢做饭。他厨艺高超,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亲戚朋友都对他赞不绝口。他尤其擅长做中餐和墨西哥菜。他解释说:“我老婆喜欢中餐的色香味,家里两个小孩则喜欢吃辣辣的墨西哥菜。”
这位“诺贝尔级”厨师从烹饪中领悟到道理,他甚至把做实验比作烹饪,他认为“在有限的资源中寻求变化”是烹饪和做实验的共性,也是他创造科学奇迹的秘诀之一。
图片来源:凤凰网
比如,学生时代,他经常在宿舍冰箱里寻找剩菜,用仅有的食材做饭。“在有限的资源里寻求改变,这种经验和能力对解决我未来面临的瓶颈有很大帮助。”
评论:
楚迪文凭借自己的努力,把“厨师”这个职业提升到了诺贝尔的级别,把日常的琐碎操作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在有限的资源中求变化”,我们除了敬佩还能说什么呢?
懂得放弃的“牧羊男”:崔崎
(因发现并解释电子量子流体特殊现象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崔崎出生在河南农村,10岁之前一直在家里养猪养羊,从未上过学,10岁获得入学机会,从此开启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攀登的旅程。
图片来源:中华网
不可思议的是,在美国高科技实验室从事前沿研究的徐克,却被人说成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电脑盲”。研究过程中的仪器设计、图表制作,全部由他一人完成,就连发邮件,也要让秘书代劳。他的理论是:“世界变化太快,我来不及跟上!”
评论:
崔崎的放弃其实是一种大智慧,放弃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为他赢得了更多的时间,让他能够更加专注地实现自己的科研目标。
“绝对的天才,绝对的丑角”: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科学界的“顽童”
(因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工作荣获 196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剧《生活大爆炸》中高傲的谢尔顿是很多人的偶像,很多专家也看出他有美国科学“顽童”理查德费曼的影子。费曼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独特的思想家、保险箱解密者、玛雅文字解密者、原子弹之父,也是更为广为人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第一次见到费曼时,这样评价他:“一半是天才,一半是喜剧演员。”在对费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他修改了自己的评价为:“十足的天才,十足的喜剧演员。”
一次费曼偶然得到一份玛雅手稿,上面写着奇怪的数字和符号,引起了他的兴趣,他仅用三个月就破译了密码。
27岁那年,费曼被邀请参与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闲暇之余,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对中情局的安全系统进行恶搞。有一次,他闲来无事,专心研究机密文件保险柜的密码,然后破解了密码,并留下一张纸条:“这个柜子并不难打开。”随后整栋大楼戒严,警察得知真相后吓得目瞪口呆。
评论:
费曼的多才多艺和幽默风趣源自于他对世界的好奇心和乐于钻研的精神,这或许也是他在科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吧!
行走的百科全书:夸克之父穆雷·盖尔曼
(因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和贡献而获得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盖尔曼幼年兴趣广泛,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同学们都认为他是“行走的百科全书”。3岁时,他就能心算几位数的乘法,7岁时在一场拼字比赛中战胜了比他大5岁的孩子。有一次,一位钢琴老师把盖尔曼介绍给自己的一位艺术家朋友,盖尔曼给这位艺术家上了一堂艺术史课。此外,盖尔曼还对法国菜和中国菜很感兴趣,他曾带人去中餐馆,用中文点菜。在诺贝尔晚宴上,他用瑞典语发表演讲,给主办方留下了深刻印象。
1944年,15岁的盖尔曼考虑报考耶鲁大学时,父亲建议他学“工程学”。讽刺的是物理学家布拉格,经过能力倾向测验,盖尔曼被认为适合学习除“工程学”之外的所有学科。于是父亲建议:“我们何不妥协,学物理?”谁也没有想到,这句简单的话,成就了后来的夸克理论提出者、诺贝尔奖得主、“统治基本粒子领域二十年的皇帝”——尽管如此,他却没有因发现夸克而获得诺贝尔奖,这也算是巧合吧!
然而,盖尔曼却惧怕写作,这是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诺贝尔纪念特刊里,有一页空白,是留给盖尔曼的——因为他没有提交需要在年度特刊里发表的正式演讲。
评论:
有人曾问盖尔曼一个问题:“你在许多领域都可以称为专家。你是如何学习的?”盖尔曼的回答是,他喜欢读百科全书,并且对大自然保持着好奇心。
热气球爱好者:奥地利物理学家赫斯
(因发现宇宙辐射而获得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赫斯是一名气球飞行爱好者,正是这个爱好让他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发现空气中的带电物体会逐渐失去电荷。当时人们知道空气是良好的绝缘体,不导电。那么带电物体上的电荷为什么会失去呢?这让很多科学家感到困惑。
有科学家提出这种辐射可能来自地球外,但由于实验证据不足而无法证实。
赫斯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他的气球飞行爱好开始发挥作用:他乘气球到高空,测量不同高度的电离度。他发现,在5000米的高空,辐射强度是地面的9倍,白天和晚上的结果也一样。因此,他得出结论,这种射线不是来自太阳,而是来自太空。
这次发现意义重大,因为它表明地球以外确实存在一个辐射源。从此,科学家对宇宙射线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开辟了基本粒子研究的新领域。
评论:
爱好是通往成功的大门!多关注和培养你的爱好,也许你就是下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我喜欢照顾花草,我怎么才能获得诺贝尔奖?思考中...
喜爱饲养珍稀鸟类的贵族:路易·维克托·德布罗意
(因创立描述微观粒子涨落的物质波理论而获得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布罗意的祖先是藩属国的王室,他的祖先中有战功赫赫的将军,有的担任过宰相、驻外使节。
如今,我们祖先的文武功绩已深埋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德布罗意提出的波动理论却永远鲜活存在——波动理论的问世大大推动了电子光学的发展,电子显微镜的出现就是一例。这些光学仪器拓展和促进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德布罗意虽然出身贵族,是学术权威,但生活简朴,从不讲究吃穿,只有一个怪癖:饲养珍稀鸟类。
他在私宅中饲养着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珍贵鸟类,曾花重金购买了两只尼泊尔红鸟,或许是因为不适应法国的气候,这两只小可爱不久后就死了。德布罗意将红鸟的彩色照片长期珍藏在书桌上。
评论:
我对物质波理论有些了解,但是我对有钱人的爱好和世界实在不懂!
10
“物理考试勉强不及格的台球选手”:Ivar
(因验证量子隧穿效应而获得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大学时期,贾埃弗是学校里“出名”的人物:不读书、不爱听课,不是泡在台球室就是泡在棋牌室,勉强熬过学期末和毕业,但数学成绩不佳,物理不及格。因此,在他获奖后,有记者称,“一个物理和数学差点不及格的台球、桥牌高手,居然获得了诺贝尔奖!”
其实,记者误解了贾埃弗。谁年轻时没有鲁莽过呢?毕业后的贾埃弗在工作和生活中遭遇挫折,突然意识到自己之前浪费了很多光阴,于是决定从头开始。在工作学习中,他逐渐接触到一些高深的理论物理问题,直到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最爱”——量子隧穿效应,后来又用一个巧妙的实验证明了这一效应。
评论:
杜秋娘在《金缕衣》里唱到:有花可摘,就立刻摘,不要等到没有花可摘。贾锷夫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也常常暗自后悔年轻时浪费了光阴,如果不是这样,或许他还能取得其他的伟大成就!贾锷夫的经历,也是很多年轻人的教训!
来源:科技日报 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诺贝尔奖官网。